劉斌
近年來,沂水縣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探索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新思路,實現了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和諧進步、生態持續改善、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發展生態產業,走可持續道路,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化
1.以生態文明理念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加快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在縣財政每年列支資金,積極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林業、果茶、畜牧、煙草、水利、水保等項目資金,建立了“規劃共謀、項目共推、設施共建、服務共抓、榮譽共享”的園區建設機制。按照“實施一批項目,建成一個園區,形成一個亮點,做大一個產業”的要求,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主導產業聚集,全縣生態高效農業規模不斷擴大。
2.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工業健康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經濟。以環保是“第一公德”的理念推動工業經濟轉調升級。建立了嚴格的項目評審制度,嚴把項目“引進關”,著力引進培植附加值高、貢獻率高、配套能力強的能源化工、機械電子、礦產深加工等大項目、好項目。嚴把項目“入園關”,原則上新上項目一律落戶縣經濟開發區,全力推進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發展;嚴把項目“低碳關”,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工業廢渣、有機廢水、廢氣以及余熱余壓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節能意識。二是積極實施節能減排項目。不斷加大選商選資力度,嚴把資源消耗關、環境保護關和效益產出關,實現了項目的“好中選優”。
3.以生態文明理念,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
按照“全景沂水、全域旅游、全要素融合、全民化參與”四項要求,圍繞鄉村旅游示范區建設,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綠化彩化工程、美化田園行動,創建一批美麗鄉村、休閑農業示范園、農家樂示范村,打造鄉村旅游節慶品牌和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沂水旅游從“景點旅游時代”向“全域旅游時代”轉變。一是突出特色,集中打造縣城周邊現代旅游區、5A級景區標準的沂蒙風情旅游景區和泉莊生態休閑慢游區等旅游亮點區域,推出“多彩沂水,夢幻沂城,童話村落,畫中天堂”特色之旅,打響“山東好客·沂水情長”旅游形象品牌,以旅游帶動了全縣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二是按照將全縣整體作為一個大型現代物流園區來打造的思路,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為目標,整合全縣物流資源,全力打造生態物流。三是以縣域金融創新發展試點為引領,打造誠信體系,推進金融改革,健全擔保體系,全力打造金融生態安全區,不斷增強金融服務能力,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環境質量,打造優美宜居環境
不斷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機制、考核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實施彩化造林工程,打造環城林業生態景觀帶、沿河生態觀光長廊,“綠化荒山、美化沂水”,實施跋山湖及沂河沿岸彩化生態工程,栽植水杉、中山杉、銀杏等苗木,打造了沿河水、岸、林立體景觀畫廊。鼓勵企業推進節能改造,實施循環生產、清潔生產、低碳生產。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抓好源頭監管,強化區域聯防;開展中心城區水質保障攻堅戰,確保城區河道水清岸綠;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責任,確保水質穩定達標;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大氣污染防治,全面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扎實做好迎淮工作。
實施生態工程,加大管控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系統
1.創新造林模式,全力提升森林生態系統
近年來,沂水縣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縣,堅持把造林綠化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措施,積極實施工程造林綠化,逐步形成了“市場化投入、規模化實施、專業化管理”的造林綠化新機制,初步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景觀效果“四統一”。
2.堅持節約集約,全力提升土地生態系統
以創建節約集約模范縣工作為契機,不斷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新舉措、新方式和新途徑。堅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做好了年度耕地保護目標分解、責任書簽訂及耕地占補平衡考核工作。在縣鄉村各級干部中形成了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縣域經濟發展生命線的耕地保護意識,通過第一責任人職責,保證了轄區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實現全縣耕地保有量連續多年保持占補平衡。
3.多措并舉,全力提升水生態系統

一是嚴格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建立了水資源論證及許可前置規定,前置率達到100%,涉河建設項目審查審批制度實施率為100%,各項年度控制目標均得到有效落實。二是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度,近年來主要建設完成了沙溝水廠、寨子山水廠和四十里堡水廠三處集中式供水工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三是以改善水環境、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目的,對所有污水直排企業實施污水再提高工程,不斷加快城區污水管網建設,提高城區生活污水收集率。
4.強化監督治理,全力提升大氣生態系統
圍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強化了城區燃煤鍋爐監管,對建成區范圍內鍋爐加大日常監管力度,不定期組織突擊檢查,對超標排放的企業責令停止使用鍋爐,限期治理。加強對重點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監管,全縣所有省控以上重點企業全部安裝自動在線監控系統,重點企業廢氣排放達標率100%。加大對水泥、建材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強化源頭防控,做好工業污染源治理,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加強機動車尾氣檢測,及時報廢不合格車輛。通過大力整治,我縣空氣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
一是環境容存量有較大壓力。目前,我縣正在快速發展階段,工業經濟發展對我縣的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污染物排放總量維持在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從發展模式方面看,粗放模式和資源輸出模式占比較大,全縣的深度加工和轉化仍然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生產方式粗放加大了污染治理難度。總量減排治理工作任務艱巨。
二是土地開發利用與資源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縣大多數土地管理模式還停留在“單打獨斗”的單戶經營階段,土地集約化利用不足,加上城鎮化建設、工業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相互擠占,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很大。
注重節能減排,加強循環利用
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加快構建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一是深抓節能減排。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對不符合政策、達不到行業準入條件、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能耗高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層層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以治理水和大氣污染為重點,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監控和治理,切實把住源頭關,確保完成各項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全面改善環境質量。二是發展循環經濟。引導企業發展和優先使用節能環保、循環利用型的產品,進一步扶持京普太陽能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在移動空調、監控設備、照明燈具等一系列產品的升級延伸,將光伏產業鏈條做長做強。
全力做好生態環境修復工作
嚴格環境準入標準,在重要生態功能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劃定“生態紅線”。加強對水土流失、礦區地面塌陷、破損山體、濕地等生態受損區域的治理修復,恢復區域自然生態功能。
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建立領導小組,成立由縣領導為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的組織機構,下設辦公室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運作、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把握全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總體大局。二是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的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情況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三是發揮監督機制。在不斷完善和修復生態環境總體要求下,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發揮監督機能,及時公布環境防治區域信息,建立健全舉報制度,通過社會監督,有效遏制違法行為發生。
多措并舉,加強宣傳
積極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眾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研究制定生態文明建設道德規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倫理道德,使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生產生活各個層面,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
(沂水縣統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