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法門寺博物館館藏唐代秘色葵口瓷盤
2019年,位于浙江杭州臨安的吳越王錢镠墓遭盜掘。2021年5月12日,杭州市公安局披露,被盜掘的175件文物全部被追回,其中包括秘色瓷、金玉腰帶等珍貴文物。
秘色瓷,單從名字即覺神秘。可究竟何謂秘色瓷?長期以來,學術界持有不同觀點,收藏界也莫衷一是,由于沒有實物出土,在社會上一度產生玄秘之感。直到30多年前,借法門寺修葺之機,地宮中13件秘色瓷出土,上千年的謎團才終被解開。
“唐代時,大家都知道秘色瓷指的就是越窯青瓷,可到了宋代,文人就給弄亂了。越往后傳,大家就越搞不清,越搞不清,就越覺得神秘,以至于傳得神乎其神。”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靜榮說,秘色瓷實際就是越窯燒造的釉色純正、造型規整的青瓷。
對于什么是秘色瓷,坊間已爭論上千年。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器“驗明正身”后,大家才停止了爭議。和13件瓷器一同出土的《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賬)》碑記載:“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楊靜榮說,唐代是越窯青瓷的高峰,之后五代到北宋初年,秘色瓷迎來它的“高光時刻”。這個時期雖然時間不長,但瓷器燒造異常精美。現有出土文物中,館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這一時期的秘色瓷相當漂亮。“我們從窯址采集的瓷片看,主要是青釉,釉色偏青,發黃閃光,瓷片上都有精細的暗刻紋,大部分為龍紋鳳紋。”
楊靜榮說,秘色瓷最高峰是在第五代吳越王錢俶時代。這個時代,偏安一隅的吳越國向北宋中原王朝進貢物品,完成賦稅,以換取地方自治。根據記載,秘色瓷就是當時進貢的第一大宗。作為貢品,這批秘色瓷必為上乘之作。
“越窯青瓷是中國陶瓷的發端,中國所有瓷器都是由越窯發展而來的。”楊靜榮說,著名的景德鎮、耀州窯,都是由浙江人把陶瓷燒造技術帶過去,進而發展起來的。經考證,景德鎮和耀州窯供奉的“窯神”也都是浙江人。
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燒造瓷器的窯址是在西周時的浙江德清。到了兩晉,全國多地都在燒制青瓷,但唯有浙江質量最好。及至唐代,越窯青瓷一躍成名。
越窯青瓷的出名離不開茶圣陸羽的《茶經》。“所謂秘色,就是越窯青瓷里燒造純正的釉色,有的偏點兒黃,有的偏點兒青。”楊靜榮說,“陸羽是從品茶的角度,評論當時全國哪里的瓷器最好,當時評了兩個,分別為南方的越窯和北方的邢窯。陸羽《茶經》一點評,越窯的身份一下就被抬高了。”
一時間,贊美越窯的詩詞紛至沓來。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甌》中說:“邢客與越人,皆能造茲(瓷)器。”遠望越窯開窯時的壯觀景象,陸龜蒙更是在《秘色越器》中發出“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感慨。
法門寺的考古發掘之后,我國其他地方如吳越國錢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趙祐墓、遼圣宗貴妃墓等,又陸續出土了一批疑為秘色瓷的瓷器。由此,秘色瓷“復活”了。
2017年5月至7月,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9家機構與單位匯集187件(組)文物,在故宮博物院齋宮舉辦“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展覽。
說是“再進宮”,但實際清宮舊藏里原本并沒有秘色瓷。楊靜榮說,清點清宮舊藏時,他發現老窯瓷里有磁州窯的枕頭,枕面上甚至有乾隆皇帝御筆提的詩,但沒有越窯青瓷。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征集了不少秘色瓷,加上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陶瓷研究泰斗陳萬里捐贈的,總共有100多件,其中近20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楊靜榮說,陶瓷的燒造講究“一料二工三燒成”。“一料”,就是得有優質的瓷土;“二工”,就是工匠需積累長期的經驗,要有匠人精神歷代相傳,使造型規整、釉色純正;“三燒成”,就是說燒成難度也比較大。
“就像建盞,日本做不出來,就把中國的瓷土運到日本去,因為咱們的瓷土里含鐵量高,才能燒出建盞。這個就跟龍泉青瓷泛青黃是一個道理。”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副主任張崇檀說,到了南宋,隨著瓷土用料的改變,才開始出現粉青、梅子初青等。
“沒有掌握熟練手藝的工匠,是無法制作出各種造型陶瓷的。”楊靜榮說,比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一級文物八方長頸瓶,像這種鑲器,需要一個棱一個棱地鑲上去,沒有豐富經驗的工匠是難以完成的。
制作秘色瓷,不但要有好的龍窯窯爐,還要有相應的燃料。楊靜榮解釋,不同的柴會和釉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因此需選用當地特定的柴作為燃料,讓它與釉產生合適的化學反應,形成給人以愉悅審美情趣的純正釉色。
放眼全國,目前秘色瓷的存世量十分稀少。楊靜榮認為,這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戰爭;二是北宋政權穩固后,又發展了自己的官窯;三是燒造青瓷的優質瓷土日益枯竭,直至宋代斷燒;四是秘色瓷屬于實用器,很難在使用過程中保存傳世。
目前國內展出的秘色瓷,以考古發掘為主。據楊靜榮介紹,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南京,另一個是杭州。在南京,考古發現了大批三國和兩晉時期的越窯,這部分藏品目前基本館藏于南京博物院。“只要一個地方發現大墓,里面出土了一些東西,當地館藏一下就豐富起來。”楊靜榮說,南京博物院就是這樣,因為南京原來是三國吳的首都所在地,所以周圍的貴族墓比較多,出土的瓷器也比較多。后來發現的吳越國錢氏家族墓地,里面的藏品也特別精彩,基本都集中在浙江省博物館。
但這并不意味著越窯青瓷精品的出土將更多集中于產地浙江。楊靜榮強調,陶瓷是商品,需要往外銷售,主要應該集中在貴族所在的地方。北宋時,貴族集中在河南開封附近。所以,開封附近的墓葬應有出土。
楊靜榮提到,北京曾出土過一件秘色瓷,目前藏于首都博物館。北京為什么能出土秘色瓷?因為它離開封不遠,當時各地的藩王也熱衷于搜羅最好的東西。所以,秘色瓷不一定都集中在浙江。
“千萬不要以為出產什么的地方就會留存很多。”楊靜榮說,就像景德鎮,好的瓷器作為進貢品和商品,全都流出去了,當地出土的全是瓷片,幾乎沒有一件完整的。
沉船也是秘色瓷的來源之一。楊靜榮說,福建曾經有一艘沉船,里面裝有很多優質秘色瓷,考古專家讓漁民幫忙遞上岸,可迷信的漁民認為出土或出水的東西不吉利,遞一件打一下,結果全給打碎了。
唐代開始,我國瓷器開始外銷,越窯青瓷一直銷到了埃及。
1998年,德國人沃特法發現沉船“黑石”號。這艘沉沒于9世紀上半葉的船打撈文物陶瓷制品多達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國陶瓷,200件為浙江出產的越窯青瓷。
“外銷出去的東西,現在很少有傳下來的,畢竟它是實用器,隨著使用,基本都打碎了。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幾乎全是瓷片。”楊靜榮說,但日本例外,日本人很早就開始留意中國的青瓷。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收藏的青瓷從唐代一直流傳到現在,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