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平

我常常仰望星空,星斗滿天,星光璀璨。
人類,在地球這個藍色星球上已經生活了數百萬年。晚期智人,也就是現代人類,在4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縱觀人類發展史,有一系列問題在我心中縈繞:
在現代人類出現初期長達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人類長時間過著挖穴而居、衣不蔽體、獸肉野果果腹的日子,為什么這一時期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增長如此緩慢?
5000年前左右,人類好像突然變得聰明起來,創造了鄉村乃至城市,創作了賞心悅目的文學藝術,發明了很多讓人類生活更便利更舒適的技術……為什么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等古代燦爛文明在這一時期先后出現?
自秦漢至清代康、雍、乾,長達2000年,中國遠遠超過歐洲,長期是世界上生產力水平最高、最富足的國家,這一現象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8世紀工業革命,人類進步的步伐突然加速,從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似乎一夜跨入“機器時代”。之后,人類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電氣時代,僅用了不到百年。僅僅幾十年,人類又進入科技時代。人類猶如神助,創造力似乎無所不能,幾百年前還老死不相往來的居住在各大洲的人們,一下子變成了“鄰居”;人類飛上天空,潛入深海,飛進太空,踏上月球……當代人類,讓許許多多遠古的神話變成了現實。當下,人類在地球上,仍然在每時、每天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為什么今天人類一天、一年創造的財富和知識,超過遠古人類幾千年、幾萬年的探索和積累?
醫學告訴我們,在身體結構方面,今人和4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并無區別;今人和3000年前的古人,在智力上沒有兩樣。
我向浩瀚無垠的星空發問:這到底是為什么?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這位400年前的哲人和科學家的名言,響在我的耳畔。
毫無疑問,是知識的力量,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人類對知識的發現、積累、傳播能力,決定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快”與“慢”。在原始社會,知識的發現、積累,靠的是個體的實踐、傳播,靠的是口耳相傳,所以,人類文明在幾萬年間緩慢地進步著。近三千年來,正是由于知識傳播力的一步步增強,使人類文明步伐一個時期比一個時期加快。
星夜燈下,我研讀《世界出版史》《中國出版史》,心中的謎團豁然解開:出版業的出現、發展、繁榮,與人類文明進步步伐的快慢完全一致。
這一系列為什么背后的原因,竟然是出版業!
作為一個出版人,我的心在怦怦狂跳。
人類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有三大發明對人類的進步影響巨大:文字、紙、印刷術。
文字和紙的發明,催生了印刷術。印刷術的發明,催生了一個偉大的行業——出版業。出版業的興盛,大大提高了人類發現、積累、傳播、學習、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讓人類在自然面前變得更強,讓人類進步的步伐快速起來。
可以說,出版業的出現,成為人類文明步伐突然加快的“核聚變”。
出版業的產品是書,書的功用是傳播知識。
從古人之書到今天之書,出版業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從發明文字起,我們的先人就始終不懈地探索如何把文字載之于“書”,來記錄歷史、傳播知識。
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5000多年前,蘇美爾人把楔形文字刻在軟泥上,制成“泥版書”。4000多年前,埃及人以生長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種類似蘆葦的莎草科植物為原料,取其莖髓切成薄片,壓干后連在一起制成莎草紙。埃及人用蘆葦莖為筆,在莎草紙上書寫象形文字,寫成后卷起,被稱為“紙草書卷”。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雅典憲章》等留芳數千年的名著,均是寫在紙草上,以紙草書卷的方式得以留傳。亞述人將薄木板表面的中間部分掏空,把融化的蠟注入其中,在蠟未完全硬化之時用來刻寫文字,將刻字的蠟板打孔后穿繩,制成“蠟板書”。2000多年前,生活在西亞地區的帕加馬人發明了“羊皮書”——把綿羊、山羊、羚羊之皮去薄而制成書寫材料。已知最早的羊皮書,是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寫成的《波斯古經》,全書約35萬字。到公元4世紀,羊皮紙取代莎草紙,成為制作手抄本的主要材料。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之前,1000多年的時間里,人們用羊皮書寫了一部部經典,推動著人類文明一點一點的進步。直到公元13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后,紙張才取代了羊皮紙,成為抄寫書籍的主要材料。
1899年秋天,清代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發現了甲骨文,我們才知道,中國最早的書是刻寫在獸骨上的。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正規書籍是寫在竹、木簡等材料上的簡策和縑帛上的帛書。《墨子·明鬼》記載“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序文中說的更明確:“著于竹帛謂之書。”靠這些竹帛,《詩》《書》《禮》《樂》《易》《春秋》和《道德經》《論語》等書寫先哲偉大思想的經典,得以傳抄授受流傳,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回顧歷史,我們清楚地看到,古代成書的材料是如此難以得到,且僅僅是依靠手寫、傳抄。成書之難決定了書籍的稀缺性。所以,書,在當時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知識,僅僅是少數人的“奢侈品”。這,嚴重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和傳播,繼而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這,也是在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長時間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靜水微瀾的日子的根源。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三個名字應該永遠被銘記:蔡倫、畢昇、谷登堡。
正是這三個人,為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我們每個人仍在使用著、享受著他們的偉大發明帶來的方便和恩惠。
1900多年前的一天,人類文明史上發生了一件影響至今的大事。這天,蔡倫向漢和帝敬獻了一種叫作“紙”的東西。
蔡倫,東漢和帝時任尚方令。尚方是主管皇宮制造業的機構。當時的皇宮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著那個時代制造業的最高水平。“尚方寶劍”就是尚方制造的寶劍,后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征。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以漚、搗、抄的工藝技術,制造出方便書寫的植物纖維紙。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折,連同紙張呈現給皇帝。

我想,這一天,一定是個風清氣朗的日子。漢和帝詔令天下使用推廣造紙術。
生產紙的原料如此豐富,可以批量生產,且書寫、保存方便,很快風行天下。書籍的數量驟然增加,使更多的人可以寫書、讀書,知識的傳播一下子便捷起來。“洛陽紙貴”,就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晉書·左思傳》記載,左思寫成《三都賦》,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為之紙貴。
科舉制,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治理體系的一大先進制度。有了科舉取士,使平民百姓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為朝廷廣開了選材之路,使許多有才學且知民間疾苦的平民進入官僚階層,大大提升了皇朝的治理水平。我認為,這一制度,是中國在農業社會成為世界最強盛國家的重要原因。科舉制在隋朝能夠誕生,而不是在西漢誕生,正是因為紙的發明。有了紙,書籍得以廣泛流傳,平民百姓才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民間才涌現出大量有才學之士。可以說,造紙術的發明,為科舉制的施行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紙,風靡了中華大地。一批批偉大作家在古老的土地上誕生,一卷卷偉大著作被人們傳唱吟頌。這是一個多么欣欣向榮的大中華啊!
而此時,歐洲人仍在不易得到的莎草紙和羊皮紙上艱難地書寫著,且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這,就是當時中國要比歐洲繁盛得多的根本原因吧?
直到700多年后,中國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西亞傳入歐洲。13世紀,歐洲人開始廣泛應用造紙技術制造紙張來取代羊皮紙。
蔡倫發明紙900年后,在中國北宋,誕生了另一個名垂人類文明史冊的偉人——畢昇。
畢昇,于1041—1048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800多年后,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蔡倫發明紙以后,隨著書籍傳抄的便捷,讀書人越來越多,對于書籍的需要量日益增多,單靠手工抄寫書本,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于是,雕版印刷誕生了。
雕版印刷的工藝是:在紙上將書稿寫好后,把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板上的反體字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板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印刷時,用刷子將墨汁均勻刷于板面上,再把紙覆蓋上去,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將紙從板印上揭起、陰干,印刷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這是之前手工抄寫所無法想象的。一塊印板可連印萬張。今天,我們在武強年畫館,還可以看到這種雕版印刷技術。
大多數專家認為,雕版印刷在隋末唐初發明,在唐朝興起,宋朝發展到全盛時代。雕版印刷的發明,使書籍的生產、知識的傳播進一步便利。但是,雕版印刷刻版費時費工,刻一部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時間。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常需要整塊版重新雕刻。
北宋仁宗慶歷年間,雕版刻工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技術。畢昇用膠泥制成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周圍圍成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放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平整,便可以印刷。
遺憾的是,畢昇的發明并沒有受到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活字印刷術在當時沒有被廣泛推廣。但是,這并不影響畢昇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因為有了畢昇,因為有了活字印刷術,現代出版業終于要誕生了。
活字印刷術13世紀傳入朝鮮,朝鮮人發明了銅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沿著絲綢之路由新疆,經波斯、埃及傳入歐洲。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近400年后,德國人谷登堡在公元1450年發明了現代印刷技術。
谷登堡是與畢昇相比肩的歷史巨人。或許,也可以這樣說,谷登堡站在畢昇這個歷史巨人的肩上,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
谷登堡出生在德國美因茨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發明的正式名稱是“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這樣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后的今天,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在鑄字工藝上,谷登堡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生產。谷登堡還首創了脂肪性油墨,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到今天。谷登堡發明的印書機,雖然結構簡單,但成為后世印刷機的張本。因此,各國學者公認谷登堡是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
到1477年,谷登堡的活字印刷術傳遍了歐洲。
時間又過了近400年,1845年,德國生產出第一臺快速印刷機。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20世紀80年代,電子分色掃描機和整頁拼印系統的應用,漢字信息處理和激光照排工藝的發明,使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進入現代化時代。
不管印刷技術如何變化,谷登堡的現代印刷術,永遠是出版發展史上一座高高聳立的山峰,回望著過去,展望著未來。
紙與現代印刷術的結合,讓出版業走進了繁盛時代。書,不再是稀缺品。通過讀書,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
讀書,成為每個渴望知識之人的追求。通過讀書,獲取知識,追求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讀書,讓每個人都活得豐富多彩,讓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人生之路,當科學家、當文學家、當工藝大師……一切均有可能。捧起書來,每個人都隨時可以穿越時空,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伏爾泰交流;讀書,造就了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錢學森……
書,讓人類英才輩出,文明快速進步。所以,現代人幾百年前進的腳步,超過了古人幾萬年進步的里程。當代人幾年的時間,就會讓地球發生讓人眼花繚亂的變化。
出版,是知識傳播最重要的途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源泉。
知識就是力量,多么動人的詮釋啊!作為傳播知識的出版人,我怎能不自豪?!
人們手捧書本,或欣賞動人心弦的文學藝術,或獲取科學知識,讓自己思想豐富,讓自己智慧增長,讓自己變得強大!
孔子、老子、亞當·斯密、薩繆爾森、牛頓、達爾文、馬克思、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雨果、曹雪芹、海明威、霍金……一個個偉大的名字留在了千千萬萬讀者腦海里。我們如饑似渴地捧讀一本本精美圖書的時候,應該記住這些打開人類智慧之門的偉大圖書的作者,但也不應該忘記另一個偉大的名字——編輯。
編輯作為一種職業,從書出現的那天起就有了這個名字。“編輯”二字,從收集編述簡策而來。后來不論書寫材料如何變化,“編輯”這個職業名稱一直未改,沿用至今。
有了編輯,才有了一冊冊精美的書籍。
編輯的工作,是發現優秀作品并加工整理,把一道道“知識大餐”呈現到讀者面前。孔子作為我國書籍編輯的先行者,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編輯。他整理、取舍、刪節、修改、出版了一批經典書籍,形成了儒家學說,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幾千年,至今這些經典仍在傳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昭明文選》,西漢司馬遷編撰《史記》,北宋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明解縉主編《永樂大典》,清張廷玉編纂《康熙字典》,紀曉嵐主編《四庫全書》……在中外出版史上,每一部偉大作品的出版都飽含著編輯的心血。有人因做編輯而名垂史冊,美國文學編輯珀金斯被作者稱為“我們共同的父親”,成為美國出版史上的傳奇。但是,更多的編輯卻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者。
編輯是人類千千萬萬職業中的一種,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編輯,成為一個優秀的編輯更非易事。第一,編輯要有一雙慧眼。編輯最本質的特征是選擇性。發現好書,發現有潛質的作者,是優秀編輯最重要的才能。第二,要有豐厚的學識。慧眼來自學識。加工作品,整理校訂,需要深厚的功力。中外出版史上優秀的編輯,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沒有寫過一本書,但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學富五車之人。第三,編輯有無私奉獻精神。編輯通過默默勞動,把作者的勞動成果盡可能完美無缺地奉獻給讀者。故對編輯職業有“為他人做嫁衣”之說。1944年,毛澤東同志曾為鄒韜奮先生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韜奮精神,就是廣大編輯踐行的職業精神。第四,編輯要有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近代大編輯家,商務印書館創始人之一張元濟為編纂《二十四史》,走遍國內所有藏書樓,抄錄、攝影、比較、甄別。鄒韜奮先生看校樣時聚精會神,不讓作品有一個錯字。他說:“我不愿一字一句我所不懂或不稱心就隨便付印。”
幾千年來,編輯作為出版的守門人,去偽存真、慧眼識金,為讀者奉獻了一部部精品好書。他們,當之無愧,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居功至偉的人。
人類進入讀屏時代。
十幾年前,我曾訪問日本,有一幕情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夜的地鐵上,工作一天晚歸的人們,許多人手里捧著一本書在認真閱讀。很多年過去了,每每想起這一幕,我都會被感動。今天,在中國的公交車上、地鐵中,抬眼望去,幾乎人人都抱著一部手機在看。
自現代印刷術誕生以來,不管印刷技術如何改進,出版業的業態未發生過變化——編輯、印刷、發行,把書送到讀者手中。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此帶來了圖書市場的變化,帶來圖書營銷方式的變化。
互聯網時代,出版業會發生顛覆性變革嗎?目前,似乎不好下一個明確結論。但是,毫無疑問,這對于出版業,必是一次重大變革。
出版人不會也不能無視這一變革。
近年來,出版人順應科技進步的時代潮流,在傳統出版業與互聯網融合上奮力探索,誕生了電子書、有聲書、數據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新業態,3R技術與出版的融合使書籍的形態多樣化,圖文并茂、聲情共享的圖書產品,為讀者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更方便、更舒適的閱讀服務。
哪幾種模式是出版融合發展的最佳模式?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目前看,也許還不太清晰。但出版發展史告訴我們,創新,一定會給出版業帶來美好的明天。
新形勢對出版人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的要求。編輯不僅要有一雙慧眼,還要有互聯網思維,要掌握新媒體技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內容為王!不管是紙書還是視屏,內容,永遠是出版傳媒業的生命。
歷史進入新時代,主流出版傳媒業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承擔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如何把好出版的門檻,完成好時代賦予出版業的使命任務?我想,出版人既要守正,更要適應新形勢,不斷創新。在積極推動傳統出版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同時,實施以出名書、建名社、培育名編輯和出版名家為核心內容的“四名工程”,就是當下出版業守正創新之路。
出名書,是“四名工程”的核心。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遵循出版規律,對接市場,引領需求,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圖書服務。
建名社,是擴大圖書品牌影響力的需要。出版單位要積極推進融合發展,既出精品,又出效益,才能在業界有引領力,在社會上有影響力。
培育名編輯和出版名家,是出名書、建名社的基礎。在出名書、建名社的實踐中推動編輯成長成才,涌現出一批學富五車、愛崗敬業的編輯名家,成長起一批懂出版、善經營的出版家。
有了名編輯和名出版家,出版社才能出名書;名書又成就了名編輯和名出版家。“四名工程”作為一個環環相扣的體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四名工程”的實施,方能打造出時代精品書籍,出版經典,流芳百世。方能讓出版業永葆青春!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人類不消亡,人們就會追求知識,就會與書籍相伴。
隨著科技進步,不管形態如何變化,書籍,永遠是人們創造美好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源泉!
人類創造的文明繁若群星,書籍,永遠是人類進步的北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