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寧
(中國中原對外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核電廠機型為“華龍一號”,廠址坐落在Punjab平原ThalDoab沙丘,地基是由細、中沙形成的沖積層,厚度超過200 m。距離主廠房東北方向約1 km處是寬150 m、深4 m的CJ-Link 和Zndus River。機組基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4.5 m。由此可見機組基礎坐落在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等透水地基之上,這也是該核電項目的特點及施工難點。
機組的主廠房筏基長238 m、寬157 m、地下水位以下4.5 m,基坑降水規模(降水面積、井點數量、降水量等)較該區域以往項目明顯擴大。核島和常規島降水屬于異性區域降水,加大了機組基坑降水的設計及施工難度。
本文根據廠址的地質水文條件,結合該區域以往機組基坑降水經驗,對機組基坑降水進行分析、策劃、設計,并對降水方案進行數值模擬驗證,為后續主廠房的基坑開挖與降水施工提供技術支持,以及合同價格測算支持。
機組廠址標高為:+200.2 m,基礎底標高為:+187.2 m,地下水標高為:+191.5 m,降水與開挖需穿插施工、統籌考慮。為滿足現場材料運輸通道設置及基坑邊坡安全要求,并考慮盡量縮小降水區域、減少降水井點數量,采用分兩期開挖的方式進行開挖。
第一期基坑開挖工程分為二個施工階段進行,土方開挖與降水井點施工互相配合交叉作業,井點降水影響區域在降水滿足開挖要求后再進行開挖施工。
本文通過計算核島降水引起的常規島地基區域的不均勻沉降來判斷是否存在聯合降水的必要性。
1.2.1 計算模型與參數的選取
地基上部荷載:地基上部荷載為筏板基礎的對地壓力,故為:P0=75 t/m3。
土地壓縮模量:根據規范Es=20 MPa,隨壓力越大,壓縮模量變大:Esi=(20+i)MPa。
1.2.2 不均勻沉降差的計算

圖1 核島筏基地基地下水抽水影響的應力差計算簡圖Fig.1 Stress difference calculation of Nuclear Island foundation
式中:εi、Hi、ΔPi、Esi分別為第i分層土的壓縮應變、土的厚度(取1)、壓力差、壓縮模量;n=分層數。由于筏基地板寬度約50 m,根據彈性力學計算,取n=50為影響應力—應變關系的計算范圍。計算得到不均勻沉降差為:S=0.69 cm。
1.2.3 聯合降水方案的判斷
根據《壓水堆核電廠核安全有關廠房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要求,建筑物廠房的整體傾斜度不超過1/1200。核島長度為119.2 m,9.93 cm>S=0.69 cm,采用分部降水的形式產生的不均勻沉降不會超過規范要求。由于核島開挖降水施工周期較長(約1~2年),建議盡量采用核島與常規島聯合降水布置的方式進行基坑降水施工。
由于機組核島、常規島筏板基礎的聯合降水區域為異形群井區域,規范中參數h、S、r0、hm等取值無法準確確定,涌水量將無法計算。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分析異形群井效應的影響,獲得能夠適用于機組異形群井降水的計算方法。
1.3.1 群井效應分析
在四周存在補給水的狀態下,飽和土體中的單個井點降水形成的降水水位線為對稱漏斗形。群井情況下,單井外側仍能夠形成漏斗形狀;但內側無法形成對稱的漏斗形狀。
相關研究表明:群井效應下井點內側的降水深度是非群井狀態下降水深度的幾倍甚至幾十倍[1],主廠房周圍設置成排井點組成群井,而且降水區域中心為降水深度最淺的點。機組主廠房的降水的水源來自于運河,井點布置中,北/東側應較南/西側密集。
1.3.2 異形區域分析
核島、常規島的降水區域為雙軸對稱的矩形,可以簡化為垂直于橫軸、縱軸的二維的降水平面[2],根據群井效應分析,在核島與常規島連接處,處在二維降水平面內,因此可以通過分別單獨計算核島和常規島涌水量,加和后作為總涌水量。數值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整排井形成的降水剖面圖Fig.2 Dewatering profile formed by whole row of wells
基坑降水對周圍建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周圍建筑物不均勻沉降的影響。常規島降水引起的核島筏板基礎的不均勻沉降僅為0.69 cm,滿足規范要求,且降水對周圍建筑物不均勻沉降的影響會隨與建筑物的距離增大而減小,故定性分析降水對周圍建筑物影響不予考慮。
根據上述基坑開挖與降水的關系分析,設計開挖圖如圖3所示。

圖3 核島開挖圖Fig.3 Excavation of the nuclear island
第一期開挖至+193.2 m(-9.5 m),開挖底標高為地下水位以上1.7 m,該標高設置施工環形通道,由于挖機能力局限性,該期開挖分三層完成。第二期開挖至-16.4 m,該期開挖底標高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第二期開挖分為四層,每層分別開挖至-10.7 m、-11.9 m、-14.6 m、-16.4 m。環形通道設置在+193.5 m,考慮施工運輸和材料堆放的要求,環形通道寬度設置為9 m,在環形通道的內邊緣設置降水井點,既能夠充分利用環形通道的工作面,又能夠盡最大限度縮小降水范圍,減少降水成本。
鑒于在以往項目核島基坑開挖放坡的可行性,采用1∶1.5的放坡比例,放坡開挖完成后,在坡面敷設紅磚進行護坡,此放坡方式能夠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極大地減少成本。通過計算得到主廠房開挖總土方量為41萬立方米。
2.2.1 降水類型選取
通常情況下,基坑降水方法主要有:明溝加集水井降水、噴射井點降水、電滲井點降水、井管井點降水、輕型井點降水、深井井點降水等。
其中深井井點降水適用于土層滲透系數為10~250 m/d、降低水位深度可大于15 m。該降水方法適用于現場的地質條件,主廠房基坑降水選用深井井點降水的方法。
2.2.2 以往項目的降水經驗
滲透系數:根據以往機組降水觀測井實驗以及現場實踐,滲透系數取值為89.42 m/d。
井點間距:由于基坑東/北側靠近補給水源,東/北側:西/南側間距比值為1∶1.5。
井點檢修備用比例:降水過程中,存在抽水電機發熱、抽水水泵檢修等無法預計的故障,為避免降水后地下水回流,檢修備用率為20%。
基坑降水動水位: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基坑降水動水位需在施工底標高以下0.5~1 m,由于核電施工的特殊性,計算時取地下水位降至基坑設計標高下1.5~2 m。
潛水泵型號:根據以往項目經驗,選用抽水能力為210 m3/h 的潛水泵。
井點降水的涌水量與井點的布置有關,經過上文的分析,涌水量由核島區域和常規島區域分別計算提供。首先通過規范中給出的規則區域井點降水涌水量公式得到核島區域和常規島區域的涌水量,得到總涌水量;再通過涌水量總和及單井允許抽水能力確定井點數量、井點間距,布置降水井點;最后確定降水井點的設計、施工參數。
2.3.1 核島、常規島涌水量計算
經上述分析,使用《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的附錄F第F.0.2條提供的基坑涌水量公式進行核島涌水量計算,公式如下:
核島區域總涌水量:127 267 m3/d。同理,常規島區域總涌水量:114 861 m3/d。
2.3.2 機組主廠房基坑降水總涌水量
主廠房井點降水總涌水量為核島、常規島涌水量之和,即242 128 m3/d。
在降水時,地下水通過井管進入降水井內,受管段長度的限制,最大允許進水能力:
通過單井允許進水能力選擇井點個數:n1=Q/q=28。
按照井的進水能力計算得,最少需28口井,流量應小于8 963.98 m3/d,選用210 m3/h的潛水泵(揚程42 m、功率37 kW、涌水量5040 m3/d)。
n=Q/q=242 128/5040=49,考慮20%的檢修需要,至少配備59口井。
井點平均間距為14.7 m。核島北側間距為12 m,核島西側/南測為18 m。常規島東側/北側間距為10 m,南側間距為16 m。
機組主廠房聯合降水井點布置圖見圖4。

圖4 機組降水井點布置圖Fig.4 Layout of dewatering well points注:共59口井,核島周圍33口;常規島周圍26口。
核島周圍共33口井的參數:1.5 m沉砂管+15.2 m濾管+0.3 m大小頭=17 m,潛水泵在大小頭上方4 m,潛水泵在穩定動水位下4 m,則井底到動水位的距離: 25 m,井內動水位標高為:+179.0 m,降水深度12.3 m,環形通道的標高為-9.5 m,井底標高為+154.0 m,井深: 40 m(井深度)。井口直徑:0.7 m,井管直徑:0.45 m,井管長度:23 m。同理,常規島26口井參數:井深:37 m。井口直徑:0.7 m,井管直徑:0.45 m,井管長度:37-17=20 m。
為驗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進行模擬驗證。本文使用工程常用的流固耦合計算軟件ABAQUS進行有限元分析[3]。
3.1.1 計算模型簡化分析
考慮到計算機配置局限,并通過1.3.1和1.3.2中的分析,將核島、常規島的基坑群井降水簡化為過基坑中心斷面的二維降水模型。分析模型簡圖及數值分析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核島典型降水斷面分析模型Fig.5 The analysis model for the typical dewatering section of the nuclear island
3.1.2 模型的建立
輸入井點降水深度、井點間距、井點口徑等數據,建立數值模擬圖如圖6所示。

圖6 數值模擬模型Fig.6 The N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3.2.1 核島數值模擬結果
選用勘察報告及以往項目降水經驗輸入計算參數,得到核島廠房典型斷面基坑降水滲流圖,如圖7、圖8所示。

圖7 核島降水斷面降水滲流圖 Fig.7 The precipitation seepage of nuclear island dewatering section

圖8 常規島降水斷面降水滲流圖Fig.8 The precipitation seepage of conventional island dewatering section
如圖7、圖8所示,左上角為空隙水壓力的等級圖。從數據看出,藍色為孔隙水壓力為0的部分,該部分土體在地下水位以上;從藍色到紅色的過度(分為1~15色段),孔隙水壓力逐漸增大,色段右側的數值為孔隙水壓力的計算值。
3.2.2 核島、常規島數值模擬結果分析
從數值模擬結果可以看出,在基坑內部,越靠近降水井,地下水位越低,基坑中心為降水深度最淺的位置。1號色段與2號色段的交界處水利坡度為0,交界處地下水位降水線。通過模型截面尺寸如圖9、圖10所示,進行切割可以看到基坑降水地下水位線以下6.5 m(+185 m),而核島筏板基礎的底標高為+187.2 m,基坑降水在基坑標高下2.2 m>2 m,滿足施工要求;常規島基坑降水在基坑標高下2.7 m>2 m,滿足施工要求。

圖9 核島基坑中心降水標高截面圖Fig.9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dewatering elevation in the center of the foundation pit of the nuclear island

圖10 常規島基坑中心降水標高截面圖Fig.10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dewatering elevation in the center of the foundation pit of the conventional island
本文根據廠址的地質水文資料,結合以往核電項目基坑降水的經驗,分析計算得到機組主廠房基坑降水設計方案,確定了井點個數、井點間距、井點布置、涌水量、井點施工參數等。本文還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降水方案進行數值模擬驗證,驗證結果顯示設計方案能滿足現場施工。同時通過水位降深看出,該方案的布置方法產生的基坑降深接近預設降深,從經濟角度分析能使得降水費用得到優化,為后續主廠房的基坑開挖與降水施工提供技術支持,以及合同價格測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