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艷青
(唐山市豐南區農業農村局 河北 唐山 063300)
甜菜夜蛾是一種世界性頑固害蟲,近年來在豐南區農作物上呈現間歇性暴發成災的特性。為害嚴重地塊將植物葉片全部吃光,如果防治不及時常常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每年的發生情況:前期(上半年)甜菜夜蛾主要在春播花生田、蔬菜、春玉米田等作物上發生較重,殘蟲量較高時,到8月中下旬,蛾量及蟲卵量會迅速上升,根據定點作物田性誘劑監測,2020年8月份平均誘蛾量80頭,最高日誘蛾量近300頭。大田普查,平均百株蟲卵量98.3頭,高于前3年同期水平(2019年為14.9頭,2018年為52.3頭,2017年為37.1頭),晚播玉米田調查,未防治玉米田蟲量較高,百株平均180頭。
甜菜夜蛾在豐南區每年發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7月下旬~8月中旬為第1代,8月上旬是第1代幼蟲為害盛期。8月下旬~9月下旬進入第2代。甜菜夜蛾屬完全變態,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時期。成蟲:晝伏夜出,飛翔能力強,有趨光性和趨化性,喜歡在枝葉密集、生長茂盛的植株上產卵。幼蟲:體長約22 mm,體色變化很大,有綠色、暗綠色至黑褐色,體表光滑,略帶粉紅色,識別的主要特征是氣門右斜上方有一個明顯的白點,是區別棉鈴蟲、斜紋夜蛾等蛾類害蟲的重要特征。
甜菜夜蛾主要以幼蟲蟲態為害,咬食葉片,啃食葉肉,造成孔洞或缺刻,大齡幼蟲有的鉆蛀到作物的秸稈、果實、果穗內取食,為害更具隱蔽性。2齡幼蟲集中為害,幼蟲可成群遷移,他們警惕性很強,稍微受驚擾就會吐絲落地,卷曲成“C”字形假死。3~4齡后的幼蟲,白天隱藏在植株下部或土縫當中,傍晚出來取食為害,3齡后的幼蟲可分散為害。隨蟲齡增大,食量增加,為害加重,防治困難。它常常和斜紋夜蛾混合發生,對農作物威脅很大。
甜菜夜蛾是豐南區秋季晚播玉米、蔬菜等多種大田作物上的重要害蟲,它的食性雜、寄主范圍廣、為害作物種類多。以做好甜菜夜蛾蟲情監測為基礎,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對高蟲量達標田塊,及時組織開展科學防治。
3.1 農業防治。根據初孵幼蟲群集為害的特性,結合農事操作,及時摘除卵塊及已有初孵幼蟲的葉片,消殺卵塊和蟲窩,以降低田間害蟲的發生數量。
3.2 物理防治。利用甜菜夜蛾具有趨光性、趨化性及成蟲交尾產卵的特性。利用殺蟲燈、食誘劑、性誘劑誘捕器等誘殺成蟲(圖1)。

圖1 甜菜夜蛾誘捕器
3.3 藥劑防治
3.3.1 防治方法。甜菜夜蛾幼蟲的體壁厚,排泄效應快,抗藥性強,防治上一定要掌握及早防治,在初孵幼蟲未發生為害前集中噴藥防治。在發生期每隔3~5d到田間檢查1次,發現有點片發生時要重點防治。噴藥時間應選在幼蟲取食為害的傍晚進行。對達標田塊,于卵孵化高峰至1~2齡幼蟲盛期防治,間隔5~7d再用藥1次。
3.3.2 防治藥劑。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蘇云金桿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以及抑太保、滅幼脲、氯蟲苯甲酰胺、蟲螨腈、蟲酰肼、茚蟲威等高效低殘留化學藥劑。并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以及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用藥,特別是要嚴禁加量施用。
3.3.3 無人機+生物食誘劑防治(圖2)。這是近兩年來推廣使用的一種新的防治措施。生物食誘劑不含有任何農藥成分,無農藥殘留,不污染水源和土壤,對食品和土壤環境安全,屬環境友好型藥劑。防治農田害蟲時,無人機每起飛一架次,可施藥100~150畝,每天可作業3 000~5 000畝,解決了人工施藥效率低的問題;1瓶2kg生物食誘劑兌等量清水和5g殺蟲劑可以噴灑40畝地。每隔100 m設1個誘集藥帶,施藥面積僅占全田的0.8%左右,農藥使用量僅占常規農藥量的3%左右。采用這種防治方法,既能夠加快實現農藥減量增效,又能保護農田的生態環境,能夠有力的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2 無人機噴灑食誘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