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昵
(寧波大學,浙江 寧波 315211)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眾多專家學者從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研究文化,內容涵蓋畬族族源研究,畬族文化現狀研究和畬族文化保護研究等,鮮有從畬族文化創新與應用的角度進行研究的保護。本文試圖從文化中提出設計元素,將其與現代服裝進行融合。
以畬族傳統服裝結構形制為基礎,對其領裝結構進行解構設計。解構主義分為對服裝廓形和內部結構進行解構,筆者將領子的這一內部結構作為出發點。具體應用有:夸張與變異,分離與拼接。(圖1)將“廠”字服斗的三角形紅巾進行放大,改裝成翻領領口;另將中長款對襟襖切割成符合年輕人的短款上衣,變得獨特、時尚;將曲線“Z”字服斗簡化,與小立領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借鑒DRIES VAN NOTEN(圖2)進行外輪廓再設計,運用O 型,H 型,A 型的經典廓形,再結合傳統工藝藍染面料。這樣既保持了畬族原有的風格又不失潮流,不對稱的結構設計有突出的視覺沖擊感。
上圖均為筆者所畫
為了將畬族色彩與現代服飾相融合,筆者從整體系列色彩的比例分割以及圖案色彩的分割兩方面去考慮色彩搭配。通過畬族色彩用色比例
分析,畬族色彩多用對比色,在較深的底色上使用在色環中相距160°-180°的互補色。另外,從色彩比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接近于170°的明度對比。調查發現,少數民族服裝都普遍存在局部細節純度過高,整體效果缺失的問題。所以基于主調不變的前提下,統一整體色調,運用同一色系,經筆者大量測試,得出最終色系(圖3)。在局部細節上,繼續沿用畬族的色彩對比,在青色底色上添加橙色刺繡(圖4),將大部分局部顏色運用于服飾邊緣區域。深色部分多用彩色設計圖案增添其豐富性。上圖均為筆者所畫
對于圖案紋樣的設計,筆者借鑒了西方藝術家毛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的矛盾空間的思想,對少數民族圖案紋樣進行再創新。吉祥魚是畬族傳統圖案之一,借鑒埃舍爾作品《魚和鱗》[1]的線稿,將吉祥魚不同形式的排列,形成視覺錯覺,再將其進行絎縫,進行平面與工藝手法的結合(圖5);調整需畬族傳統服飾圖案的“小,密,聚”。以Alexander Mcqueen[2]設計服裝為靈感出發點,對某一民族文字演變成圖案,進行放大與縮小排列,通過色塊之間的補缺形成趣味性并將其調整至服裝的視覺中心(圖6)。再利用解構主義的圖形分割重組(圖7),將文字形制與服裝款式進行重組疊合設計,使畬服更具有現代感。
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的展示引起“Z 時代”消費者的關注。實際上,年輕一代消費者對傳統文化并不是漠不關心,相反他們對一些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產生共情。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對推崇“國潮”的青年消費者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剖析畬族元素,加強對傳統服裝的見解。將其更全面、更客觀地展現在大眾面前,為大眾了解少數民族服裝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