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婧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長寧 200042)
當今社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穩步增長,人們家庭資產的規模越來越大,家庭資產合理配置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越來越多的人將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金融財產,人們也越來越接受運用保險這一金融工具進行理財,家庭財險和人身壽險的投保率逐年上升,保險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家庭理財工具。但由于保險合同法律關系相比較于其他的普通民商合同的法律關系更為復雜,且隨著社會新生事物的發展,越來越多新的類型的保險產品也由此衍生。本文主要就夫妻離婚過程中保險權益的分割進行討論。
在夫妻所涉的財產保險中,正確區分保險標的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夫妻一方個人財產是保險金分配的重要前提。《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規定夫妻財產共同所有的價值理念,我國實行夫妻婚后所得財產共同所有的法定財產制,即夫妻雙方未就財產進行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情況下,夫妻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該條規定最直接的體現了婚姻共同體的特點,即男女雙方因婚姻結合具有合體性后,一起為了共同利益努力付出,一起收獲成果的過程。在婚姻存續期間,配偶任何一方對另一方的收入和花費都有一定的法律利益。所以,在夫妻財產共同制的法定理念下,衡量某項財產是否為夫妻共同財產的范疇的重要標準即是該財產是否為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所以,在離婚案件中予以分割的保險權益需滿足投保的保險標的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條件,同時還需要關注該財產是否符合《保險法》規定的承保范圍,只有符合《保險法》中承保范圍內的財產才屬于在夫妻離婚案件中可予以分割的保險內容。
我國《保險法》第十二條第3 款規定:“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以向保險人投保的利益,是保險人可提供保險保障的最大額度。”沒有保險利益,則沒有保險,因此,沒有利益,就沒有損失;沒有損失,就沒有保險。在涉及夫妻雙方或一方購買的財產保險離婚分配中,面臨保險標的所有權的轉移和保險利益的轉移。按照我國《保險法》的第四十九條的規定,保險標的轉讓的,保險標的受讓人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保險標的轉讓的,被保險人或者受讓人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但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和另有約定的合同除外。可見在離婚案件中,如果涉及的保險標的產權發生移轉,獲得相應保險標的一方獲得保險利益,保險合同并不當然無效,應當由被保險人或者受讓人及時通知保險人,由受讓人承繼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筆者認為保險利益本質是一種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一種可預見的財產性權益的利害關系,保險利益的轉移勢必產生財產性權益的轉移,所以在離婚分割中,原則上權利承受一方應當在剩余保險期限對應的保費限額內給對方一定的補償。
有一部分觀點認為,保險是射幸合同,不能確定保險事故在未來能否發生,所以保險金并不一定能拿到,這只是一種可期待利益,并未實際發生,所以在離婚案件中不宜分割。但筆者認為,無論是財產保險的投保人還是人身保險的受益人、被保險人,其在未來某段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可獲得一定的財產性權益,這是可以期待并預料到的,而為此支出的成本確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夫妻共同財產而支付的保費,這一切的可期待利益均是由夫妻共同財產支付的保費轉化而來,如果以未發生保險事故為由不在離婚案件中予以分割的話,實屬對未取得保險標的或不是受益人、被保險人的一方不公平。所以在離婚案件中,需要適用補償性的原則在保費或保險金的范圍內給予對方一定的補償,才不違背婚姻案件中對財產分割的價值要求。
離婚案件中均等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是司法審判實踐中一貫遵循的基本原則,而如何保障家庭經濟中較為弱勢一方的權利是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例如在家庭中負責家務勞動和孩子生活教育的全職家庭主婦,在家庭中不具有承擔家庭經濟開銷的責任,而將自身精力全部投入到家庭生活的照料中,對自身的職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所以在面臨離婚財產分割時候,不考慮收入來源、經濟實力等因素來分割財產,而是需要考慮實際情況和各自的付出和貢獻大小來公平地看待財產的分割問題。尤其,在面臨全職家庭主婦的情況下,作為弱勢一方應該獲取比一半更多的財產分割比例更能凸顯結果的公平和正義。《德國民法典》第1587 條確立了離婚夫妻之間實行“供養補償”的原則,而在今年頒布的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民法典》整整用了兩大條款來保障家庭主婦的地位,肯定了家庭主婦在家庭中的付出,不僅僅是對全職家庭婦女勞動付出的一種權益保障,更是對其放棄原本可擁有的工作這一機會成本的補償,這是史無前例的,“家庭主婦”這一弱勢群體的地位也終于被法律所認可。所以我們在離婚案件中涉及到保險產品分割時,在保險利益的轉移和分割方面可適時保障全職家庭主婦、照顧子女一方的婦女等因素綜合判定,以保證實質的公平性。
在眾多保險品類中,人壽險,投資分紅型保險、兩全保險等如果在離婚案件中以現金價值予以分割的話,勢必和其本身保險的價值存在較大差距,這樣的分割方式不具有合理性、公平性。對夫妻雙方來說如若能在取得保險分紅收益或者取得保險金后再按照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和雙方離婚后不同時間內繳納保費的比例來分割最終的保險金收益,就能實現保險價值的利益最大化,但相對來講該類保險的投保周期會比較長,保險金獲得的時間周期也長,所以在離婚案件中涉及這一類型保險產品分割的糾紛時,法院會遵從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處理。如若當事人均不要求處理,法院可暫不予分割該保險產品,待獲取保險金分紅的時候再予以分割。如夫妻雙方未能達成意思表示一致的情況下,法院可就保險產品的現金價值予以分割,而對于其后的財產性權益的損失由當事人自行負擔。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保險合同承保的保險標的已經出險或者達到保險人給付保險金的條件成就時,被保險人可獲得保險金。該保險金到底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就需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在財產保險中所投保的標的系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則所領取的保險金應當是該一方個人財產的另一種替代方式,仍應屬該一方個人所有。在人身保險中,如果屬于醫療疾病、人身損害等與個人人身性質密切相關的保險品類,則保險金也應當屬于個人所有。
實踐中,財產保險分割的前提除了認定保險標的是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抑或個人財產之外,也要受到保費來源的影響。如果一方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對其個人財產進行投保,但是所繳納的保費是來源于夫妻共同的財產收入,則在分割時應當以現金方式公平、合理地補償另一方。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作為投保方的夫妻一方或雙方選擇退保,則保險人扣除保險責任起始之日至退保之日的保費外,退還的剩余保險費由夫妻雙方平均分割。
投資型保險中,投保人可能會獲得一定的分紅或者其他形式的收益,這部分收益如果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論該保險是以個人財產投資或是以夫妻共同財產投資,均可以被認定為共同財產,在離婚中予以分割。
保險的現金價值就是指投保人在發生退保或者解除保險合同時,保險公司向投保人可以退還的金額,通俗的講就是投保人投的保費交到保險公司后會扣除一定的手續費、管理費用、運營成本等手續費用后剩余的部分,手續費用沒有法律規定,一般都是由各個保險公司各自制定規則,一般是過了猶豫期可以退回部分,在猶豫期內會全額退回。按照我國《保險法》的相關規定,在人壽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可以單方行使解除權,以一方意思表示解除合同的,無論投保人是否已經交足2 年以上的保險費,保險人都要退還投保人保險的現金價值。在投資型的保險合同中,大部分保險都具有現金價值。如果繳納該類型保險的保費來源于夫妻共同財產,則該現金價值就可以作為離婚時分割的財產對象。
除了以上的幾種情況外,還存在如果離婚時尚在履行過程中的保險合同的處理情況,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當決定是否繼續履行保險合同。如果不再履行保險的情況下,作為投保人的夫妻一方或雙方可以選擇退保,投保人可以獲得保險費,繼而可由夫妻雙方對保險費進行分割。如果保險未被退保,投保的保費和保險的現金價值無法成為直接分割的對象,在離婚訴訟中可以由保險合同上繼續享有財產性權益的一方繼續享有保險,同時保有方可在保費或現金價值額度內按照夫妻財產分割的比例,給付另一方一定的補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