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魏鏡玲
馬斯洛理論中金字塔構建的底層描述人的最基礎行為為生存關系、衣食住行、提供安全感需求。“住”尤為重要,每個人都離不開“住”。豐子愷也曾在書中表達過相似觀點,物質、精神、宗教3層生活。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提升,好奇心、窺探欲也隨之增強,這也促使人們對于空間的看法不再單是居住的生存場所,引發更多對于不同模式下的行為動機的空間思考,基于不同情況所選擇的不同場所含義的解讀。
人類對活動空間的基本生理需求包括安全感、刺激感與認同感。安全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在較寬敞的公共空間中,人們更傾向于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間中逗留,既可滿足人對于公共活動的參與感,又滿足對于安全感的需求。除此之外,安全感是在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間中產生,如建筑的圍合,可給人一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刺激感為色彩感知結合環境性格在人的體驗與主觀能動性下所激發的意識,一般通過顏色傳達。
地形認知受行為動機和效率認知的調控,反之空間行為是影響地形認知的主要因素,其影響受行為的動機與持續時間的調控。從室外空間產生的效能方面,應考慮其產生的空間感、場所感和領域感,三者給人的感覺不同,空間是通過生理感受限定的。
色彩是物質最初的現象與形式,研究調查表明,人在不同場所對于顏色的視覺感受直接或間接影響其體驗感和情緒,如紅色和黃橙色可刺激飲食者的食欲,比普通的黑白灰色空間更能激起人的食欲,加速腎上腺素的產生,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從而達到用餐空間的使用舒適感(見圖1)。但這樣的顏色適用于敞開式大空間和半開放的公共空間,以促進人與人的交流;從顏色沖擊力來講,從年齡段區分,沖擊力相對較大的顏色較適合兒童及較年輕的成年群體。

圖1 大鴨梨烤鴨店(成都萬科天薈店)
1)室內光的明暗強弱影響人對溫度冷暖的直接感受(見圖2)。在較寒冷地區明度越高,空間的使用感受越溫暖舒適;在較炎熱地區如四川,室內的明暗度越低使整體使用感更為清涼,這樣的設計也運用了色彩中的平衡定律。

圖2 以色列特拉維夫Taizu 餐廳
2)根據不同年齡段客戶群體對于明暗冷暖飽和度的需求,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也不同。結合設計項目中的受眾人群,根據心理和生理需求為不同年齡段人群提供精神需求與支持。在醫療類養老建筑中,依據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滿足空間中的明暗色調關系,進行功能空間劃分。
空間美學中利普斯理論認為同情(共情)和內模仿是美學中感受審美的統一心理機制。在實際生活中審美產生愉悅感,是一種不涉及意識的無功利性的心理體驗,將感受、經歷和力量內化的模式狀態。第二階段,人的意識控制行為受到空間約束,行為對空間產生作用,內在產生聯系。例如在生活中,高快感值能很快給人提供情緒上的刺激與快感,但實際上可能是低復利收益,一開始情緒激昂,接下來很可能是怠倦和疲憊;低快感值則是長期疊加累計的結果,也可能有高復利收益的效果。
空間內部與室外環境等聯結關系受日常生活及行為影響,進而形成活動空間,人與空間之間存在相互制衡的關系,如同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們生存居住的空間存在不同的樣貌與結構狀態。有時環境限制或制約了空間的發展和生長,在極地情況下的建筑空間非常考驗建筑內部結構的穩定性與施工技藝,如寒冷的冰島芬蘭、極寒的俄羅斯地區等,其生存生活受限于自然環境,在外立面的厚度設計上通常遠大于普通的建筑墻體。相應的外力行為,如環境對空間產生的力量內化也可以是共情機制的一種,即不存在功利性的模式。
如挪威的水下餐廳,根據其地理環境和水生鄰居,對地下水位進行靈活設計,光滑、流線型的建筑被封裝在粗糙混凝土外殼里,吸引貽貝類海底生物附著在其表面。隨著時間推移和海面下軟體動物的聚居,沉沒在海面下的餐廳也會成為類似人造蚌礁的存在,更好地凈化海洋環境(見圖3)。餐廳內部的靜聲照明裝置安裝在海床上,有助于通過11m×4m全景亞克力窗觀賞沙丘上野生動物的繁榮。

圖3 挪威水下餐廳
建筑性質的不同由消費者的視角決定,營利性質的建筑以商業綜合體為例,首先要研究人的行為和消費心理,及其在消費空間中的移動時間;其次是進行整體的空間秩序與動線設計。所以在商業綜合體設計中通常根據動線設計引導顧客消費,將“快銷”產品的速食類如甜品餐廳設置在地下1層,一方面吸引人群消費,另一方面地下1層租金相對較低。
在部分商業綜合體中,通過下沉廣場和圓弧形空間設計引導人群進行探索式消費,圓弧形空間設計相較方形空間更具趣味性,同時可增強人的好奇心,在室內空間中長時間駐足和閑逛的同時,顧客會產生一種盲從的消費心理,加上圓弧形設計的通風和熱流儲存低于正方形,這時茶飲及甜品店的出現可適當緩解和滿足人的疲勞感,也可緩解下長時間在室內步行的不適感。
Second Home辦公區位于美國洛杉磯,該建筑由數個橙黃色圓形玻璃體獨立單元組成,每個玻璃體形成1個單元,并與其他獨立單元圍合構成整個辦公空間。整個辦公空間置身于茂密的植被中,圓形玻璃體周邊的植被非常茂密,覆蓋整個單體建筑,從功能角度可起到遮光作用,避免陽光直射對玻璃造成的光污染和熱能排放。從景觀角度也可起到綠化裝飾,半透明半遮蔭的空間可提高安全感和工作環境的透明度(見圖4)。弊端是冬天玻璃構件保溫性較差,圓形儲熱差及晝夜時長問題降低辦公時長。

圖4 美國洛杉磯Second Home辦公空間
在工作環境越來越開放的今天,疫情的發生使遠程辦公成為辦公新模式。為在疫情影響下進行有效控制與隔離,避免頻繁的社交加劇病毒擴散,設計師也為此進行了思考與實踐。英國設計師Koto與英國羅氏法院新藝術中心合作開發的作品——可遠程防控的方盒子,如圖5所示,打破了人們對傳統辦公的看法,創造鼓舞人心的空間,讓人們可直接接觸大自然,同時享有工作私密性,有效阻隔外界打擾。

圖5 遠程工作家庭辦公室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問題,并逐步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及有關部門出臺各種支持老年人的政策,人們也開始進行老年社區資源和社會志愿者服務,并進行養老模式的探討。在養老、適老空間設計中,應根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身體機能、心理行為、必備需求等客觀因素,秉持“以人為本”理念,在滿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優化休閑娛樂空間布局,提高舒適性,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質。
1)養老院的設計中更注重對老年人舒適度的尺度,對老年人使用的家具和陳設進行優化細節的處理。
2)對老年人精神領域的關注 建立有效的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從最初的麻將到現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多功能影音娛樂棋牌室等,均在向外拓展老年人的業余生活,互動的方式可減緩老年人患阿爾茲海默癥的幾率。
3)在現在國家大力發展康養的職業規劃下,類似泰康等專業性養老機構為會員設置專業的醫院及配備經驗豐富的醫資團隊。
4)與傳統病房不同,新型養老套房在條件上更優越,設置了豪華、智能化室內設備,從過去的多人病房到單人間,更注重老年人居住的隱私性。
經項目前期調研發現,新型教育公共空間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標示性 國外大學校園建設以現代型開放式大學和傳統修道院式建筑模式為主,新型現代化大學校園的標志性建筑通常來自整個園區的中心廣場,也可作為學校標識及文化的展現。
2)共享交互性 通過中心廣場可將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聚集在一起,可作為社交平臺搭建的線下社交空間,以資源共享的方式打開各自的視野,如國外校園中的Student Union,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和本地校友搭建互助娛樂的資源脈絡,專享的咖啡廳、課后的休息討論區域也可為大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空間。
3)公共藝術與傳媒 在現代新型校園教育建設中,增設創業文化空間為學子提供更好的平臺,同時搭建互聯網產業空間的優勢吸引外部資源。
目前新型教育空間在外在空間設計上更具現代化和觀賞性,使校園建設體系更為完善,也能對高等教育下的藝術審美情趣進行熏陶。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革,人性化的構思設想與設計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不再僅依附于人的基礎生理需求,空間的存在與人形成共生性,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從設計者的角度看,空間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從而引發一系列人的行為和活動。從服務角度看,人決定空間的狀態和節奏,也引發更多空間背后值得深思的社會環境產生的效應。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城市建設創新與發展,設計師的視野也在不斷國際化,建筑室內與室外的邊界不斷被打破和消融,人們對于生活品質要求也日趨提高。在全球社會變革及疫情影響下,我們也開始思考設計中對人私隱性的考量,更優化的設計是將建筑引入室內空間,不再單獨分專業思考,也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整體環境。業內對建筑室內與室外空間的研究越來越深,不斷探究建筑空間內外的邊界與聯系。通過一系列案例分析及探討可知,空間整體化的存在兼具理性的邏輯與感性的思考,通過設計者不斷的探索與思考,未來的空間設計將更具藝術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圖片來源:Arch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