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林柏楠 忽文婷
建筑反映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是決定建筑形態的主要因素。我國傳統四合院受儒家思想、封建禮制、倫理教化和宗法制度等影響,處處體現傳統的倫理禮制,尤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
北京四合院呈院落布局和“工”字形平面,以南北各兩排房屋為倒座與正房,東西各一排廂房形成圍合。
北京四合院在繼承元朝形制的基礎上,取消“工”字形布局,以“正房為核心、外套院落”組合方式取而代之,南北中軸線布置倒座、垂花、正房和后罩房,沿軸對稱排列廂房、耳房等,明確區分內外院,并由圍墻、院門等限定空間。北京四合院由此形成一套成熟的規格形制。
1840年鴉片戰爭后,清政府掀起“西學東漸”洋務運動,以求改變落后與被動的政治局面,傳統文明古國由此向現代化邁進,西方文化也逐漸流入中國。在不同文化理念碰撞、交融下,形成獨特的“中西合璧”式文化,西方生活模式逐漸被接受,傳統建筑形式已無法滿足社會變化的需求,故“中西”式四合院建筑風格逐漸形成。
民國時期,駐守北京的高層官員和學者不少有留學背景,思想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在購置四合院后,從外立面到內在功能進行“西化”,被京城百姓當作范本爭相模仿。改造打破傳統四合院原有的等級形制及模數限制,建筑顯得隨意、自然。同時,在生活設施方面,增加廚房、室內衛生間,明確生活功能用房,而傳統的回廊式庭院、曲徑通幽、山水相依的造園手法逐漸被西式幾何圖案景觀布置手法取代。
在此期間,戰亂頻繁、物資短缺,普通百姓生活水平較低,為滿足生活需求開始加建并出租房屋,四合院租客越來越多,居民住房面積越來越少。20世紀30年代前后,北京房產租賃現象普遍,獨門獨戶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生變化,在傳統院落的基礎上形成“多戶聚居”的居住模式,更有不少??孔夥繝I生的人,被稱“吃瓦片”。由于人口數量增長,家庭結構變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從而使其在物質上對居住功能需求產生極大變化,在精神需求上傾向于向西方文化學習,故新的建筑形態逐步形成(見表1)。

表1 民國時期北京四合院建筑形態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人口增長明顯,大量農村新工人“農轉非”進入城市,發生人口遷移。人口壓力攀升導致住房面積的需求大幅上升。由于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集體觀念,提倡艱苦樸素,并未引起私搭亂建現象。隨著新政策出臺,舊政權時期的大量房產被沒收,四合院住宅“由私改公”,實行“以租養房”和“充分利用”的方針。
1966年,我國社會陷入混亂,建設停滯。該時期的中國,無論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受到重創,四合院住宅院落的垂花門、游廊、檐廊等被改建或拆除,內部除狹隘的交通空間外,幾乎被搭建和加建的建筑占滿,建筑模式面目全非,傳統建筑空間形式難現。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驚中外,大量受災群眾涌入北京,人口數量急劇膨脹至歷史最高點,中央號召“全民抗災、救災”,大量臨時性“抗震棚”應運而生。同時,為解決住房緊缺問題,在民眾中掀起私搭亂建的“自建房”熱潮,某些臨時建筑演變為“永久”性質。此類建筑造型簡陋、無章無序、擁擠混亂、無政府統一規劃設計,嚴重破壞四合院傳統建筑形態和院落規模形制。以南鑼鼓巷福祥胡同15號院為例,據當地居民述說,福祥胡同9-17號院曾是連通大院,居民稱為“金王家府”,為清朝時期朝廷掌管的金庫。其中15號院1949年后曾被文工團所用,在20世紀60年代受損嚴重,出現多處私搭亂建,至今仍有不少加建之處(見圖1)。

圖1 福祥胡同15號院
20世紀70年代后期,人口數量與居住面積比例嚴重失衡,傳統居住環境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由于居住面積過小,居民私有觀念增強,前期的集體觀念被取代,渴求更多私人空間,故不斷加建擴建占據更多的四合院庭院。政府為應對人口膨脹,緩解“房荒”現象,推廣“接、推、擴”的應急措施,允許四合院內住宅接長一點、推出一點、擴大一點。
1978年以后,隨著社會發展,經濟迅速增長,北京四合院呈現極端的2種現象:①人口置換 有經濟實力的住戶開始外遷,留下無力外遷的低收入人群,此時的四合院淪為低收入人群聚居地;②重新翻建 部分在改革開放中先富之人購買舊四合院,懷著對傳統文化的追求,重新翻建。新舊結合的建筑形式滿足新時代新需求,呈現出與雜亂無章的北京四合院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
以福祥胡同23號院與13號院為例,在改革開放前后,與23號院連通的外部曾改造為廠房和辦公樓,而23號院內部為原廠長居住,隨著家庭人口增多,生活需求增長,不斷改建和加建,并出租部分房屋增加日常收入。與此不同,13號院于20世紀90年代形成二進四合院格局,后被現在的業主購買,由專業設計師進行設計改造,融合現代與傳統建筑元素,呈現新舊融合的建筑形態(見圖2,3)。

圖2 福祥胡同23號院多處加建,并出現2層

圖3 福祥胡同13號院,呈現新舊融合的建筑形態
北京四合院建筑形態的發展與變化是歷史進程的證明,隨著社會環境變遷,人們生活需求、文化審美意識的變化,四合院建筑更新改造也從未停止,四合院衰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空間形態與不斷變化的居住生活模式、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舊的空間形態不再適應新的生活需求。在社會變遷下,我們應尊重歷史客觀發展規律,遵循社會需求變化,以重構“社會結構—空間結構”之間的平衡,滿足居住主體的生活需求變化為原則,嘗試引導和輔助居民自發性修建,從而達到規劃與保護的目的,使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得以延續。以南鑼鼓巷福祥胡同的四合院建筑為例,基于社會變遷、居民群體結構變化以及生活需求變化等內因,反映北京四合院建筑形態的發展過程,以期為未來北京傳統四合院的規劃保護與文化傳承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