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筠之
(啟迪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21)
項目用地位于蘇州市相城區馮夢龍村馮埂上村口,設計師希望其成為未來馮埂上的展示窗口及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
功能策劃方面,業主要求未來這里能承載馮夢龍主題的商業空間、展示活動的大空間、餐館的大空間以及配套廚房和村民議事廳等多種功能。此外,需要給每個經營場所提供室外空間,讓有限的空間可以承載更多的活動。
結合文旅開發對建筑的定位,本項目主要涵蓋廣笑府、山歌館、游客接待中心3個大的功能區。①廣笑府主要展示馮夢龍收集的笑話集,兼具舞臺表演功能,展現馮夢龍的藝術造詣;②山歌館主要展示馮夢龍收集的明末全國各地的山歌,并依托馮夢龍開設酒館采集編纂《山歌》的典故,打造集聽吳語山歌、品農家酒菜于一體的特色餐廳;③接待中心接待整個馮埂上的游客,兼備咨詢、導覽、衛生間、游客休息等功能。此外還有部分配套功能,包括村民議事廳、工作人員辦公室等輔助用房。
在鄉村,大體量的建筑往往給人突兀感,與村莊原有肌理格格不入。在馮夢龍村這樣一個主打名人故鄉主題的鄉村,既要通過傳統建筑彰顯傳統文化,又不能生搬硬套地仿古落入設計“假古董”的俗套。因此,設計重點考慮如下方面:①如何讓大體量建筑“消隱”在村落中;②如何在傳統建筑手法中尋求突破與創新,讓傳統與創新完美融合。
設計從空間操作入手,營造從大到小并列關系的組團式空間,3個功能空間從西向東一字排開,根據體量均質的原則,建筑分為4個大的組團。建筑采用平坡結合,坡屋頂的尺度與周邊民居尺度保持一致,使鄉村肌理得以延續。
設計希望盡可能多地創造積極的使用空間。將附屬配套空間穿插在4個組團之間,既保證了大空間的使用完整性,又讓組團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見圖1)。

圖1 建筑組團
組團建筑空間組合的前后錯動,自然地解決了場地狹長的局限性,形成了3個小廣場(見圖2)。東側廣場為接待中心的服務廣場,主要起著游客二次接駁的作用。南側的廣場為主要商業空間的主入口,建筑主體外做一層挑檐,降低尺度,以此定義出室內外的連通空間。田野景觀自然流入院內直至室內,進一步柔化了既定的建筑院落內外關系。北側廣場是沿河連廊的盡端,在此點綴室外戲臺。沿河連廊與室內外景觀步道連通形成環線,同時連通河道兩岸的建筑和景觀。沿其在室內外穿行,使人不時質疑并再次確認自身在空間中的位置、行進的次序,帶來更豐富的體驗(見圖3)。

圖2 建筑總體平面設計

圖3 層次與尺度
設計策略上采取保持原肌理修復的方法,按照村莊原來房屋的位置和體量重新修建。設計不必追求修舊如舊的“仿古”,既然是新建建筑,就應用新的建筑語言表達。新的門頭、主入口界面采取簡潔的片墻,在墻與墻之間或用內凹的坡頂,或用透明的玻璃盒子,提示對原有屋頂的更新,同時保持主體建筑原有的屋頂走向(見圖4)。

圖4 屋頂層次與玻璃盒子
設計希望結合傳統和現代的磚砌方式,打造富有變化的主立面。廣笑府南側1層采用傳統空斗墻砌筑方式,與鏤空花窗與石庫門結合設計。2層則采用一整面鏤空磚墻來突顯現代感(見圖5)。鏤空磚墻長16.2m,高4.9m,通過隱藏構造柱與圈梁,凸顯鏤空墻的整體性。設計師在原有8孔混凝土砌塊的基礎上,把中間4個孔連通成1個“大孔”,定制了一種特殊的“五孔磚”,利用中間的大孔,置入鋼筋并澆筑成芯柱,完美隱藏了構造柱(見圖6)。

圖5 廣笑府鏤空立面

圖6 鏤空磚墻結構
設計師在北側景觀連廊盡端設計了1處戲臺,提出“戲臺故夢、竹廊新曲”的設計概念,并用現代編制手法設計了一個四面開敞的空間,中間抬高形成沿河的視覺焦點,也便于演出等活動的展開。平時不演出時,村民可以在臺上圍坐聊天,舞臺兩側向廣場逐級變為臺階,為日常活動提供休息設施。整個戲臺以一種自由開敞和公共的姿態呈現在村莊之中,承載村民的各種公共活動,并且采用雙重框景手法打造親水平臺景觀,游客可在對岸拍照打卡(見圖7)。

圖7 廊道和戲臺
在馮夢龍村山歌文化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嘗試通過“平坡結合”的方式,以小體量化解大空間,讓村莊肌理得以延續;通過場地演繹,讓建筑體量錯動形成南北廣場,創造出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同時,在設計傳統建筑時并非一味地追求“修舊如舊”的仿古,而是思考了如何在細節處用新的建筑語言表達新建筑的風格。通過上述設計思考與手法,創造出延續鄉村肌理、符合當代審美,同時尊重傳統文化的傳統與創新相融合的鄉村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