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落院類是板頭曲的一種曲調主題類型。此類主題在旋律上類同。通過對落院類主題的比較發現,它們都含有sol re do si(或sol re do)這一共同音調。進而通過對落院類曲調的旋律發展手法的分析發現,此類曲調主要是由共同音調通過重復、變形、模進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歸納出落院類的核心音調就是sol re do si(或sol re do)。此研究揭示了河南板頭曲最基礎、最核心的音調之一,為其地域風格、審美情趣等的判斷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河南板頭曲;落院類;核心音調;寬聲韻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西亞斯學院2018年度科研資助項目“河南板頭曲之‘落院類’研究”(2018-YB-75)成果。
落院類是河南板頭曲的曲調主題類型之一。此類板頭曲的主題旋律相近,以《落院》的主題為典型,故把它們劃為一個類別,稱之為“落院類”。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下)》所收錄的118首板頭曲。通過對它們主題的分析、比較,認為落院類主題共有16個。下面把它們依次列出來:
通過對上述主題的比較,可以發現,它們都包含有共同的音調,即sol re so si(有的是sol re do,沒有帶si),或者是這一音調的音程減縮或模進的形式。
其中,前12個落院類主題顯然都包含這一共同音調。而《悲秋》《哭子路》包含這一音調的音程減縮形式,《蘇武思鄉》《悲嘆顏回》包含它的模進形式。
若進一步概括,可認為sol re do si(或sol re do)是落院類主題的共同音調。
共同音調在主題中具有悲嘆的情調。以《落院》主題為例來說明。這一音調慢速作兩次上行四度的進行,具有一種抒情的性質;隨之作純四度、大二度和小二度的下行進行,是哀嘆式音調;加之變宮si用顫音演奏,加深了凄楚的意味。
一些落院類主題即由這一音調通過重復、模進的手法發展而成。如《落院》的主題,第一樂節由這一音調構成。其第二樂節是第一樂節的變化重復,其第三樂節是第一樂節的上方四度的模進。《陳杏元和番》《閨中怨》《宿怨》《關雎》等的主題也采用了這樣的結構形式。
主題共同音調的情感特質和采用的發展手法預示了落院類曲調的悲嘆基調和使用重復、模進為主的旋律發展手法。
經全面、系統研究表明,落院類曲調是由此類主題、尤其是以共同音調發展而成的。在旋律發展手法上具有高度模式化的特征,一般全曲多由共同音調通過重復、變形、模進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例如《落院》和《陳杏元和番》。
《落院》的主題(1-8小節)呈示以后,第二樂句(9-16)以換尾的方式重復它,它們是主題的完整陳述,可以稱為“起部”。
第三樂句(17-25)開始即由共同音調向上方四度模進,表現出強烈的悲憤情緒;第二樂節是新素材和共同音調的下方五度模進,第三樂節基本上是共同音調的下方八度模進,音區更加低沉,情緒愈加低落。譜例如下:
第四(26-33)、第五(34-41)樂句是第三樂句的變化重復(合頭換尾)。由此觀之,這三個樂句是由共同音調通過模進及聯綴新素材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三個樂句皆高起低落,表現出很大的情感起伏。它們可視為“展部”。
第六樂句(42-52)以新素材起奏,中間穿插著共同音調的上方四度模進,最后以如譜例19所示的音調作結。既強調了對主音的回歸,又作下行進行,加強終止感。第七樂句(53-58)也是新素材開始,與第六樂句合尾。第八樂句(59-68)以核心音調的上方四度模進開始,最后以共同音調構成的兩個樂匯作結。這三個樂句可視為“結部”,強調收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展部是由共同音調通過模進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共同音調也貫穿于結部中。可見此曲主要是由共同音調發展而成的,這一共同音調是《落院》的核心音調。
《陳杏元和番》的主題與《落院》的類似,不再贅述。
第三樂句(17-26)開始即由共同音調作上方四度模進,第二樂節是共同音調的變形,第三樂節由共同音調的變形作上方四度模進。第四樂句(27-35)開始是共同音調變形的放慢加花,接共同音調的上方四度模進,第三樂節是新素材。第五樂句(36-43)主要是共同音調的下方四度模進,以共同音調的下方八度模進作結。可以看出這三個樂句是由共同音調通過模進、變形以及變形的模進展衍而成,可稱為“展部”。這一部分音區由高而低,旋律由高漲而低沉,情緒由悲憤而黯淡。
此曲中的共同音調及其兩種變化形式,可見全曲即由共同音調發展而成。
上述兩曲的旋律發展手法具有類型化特征。除了它們以外,《嘆顏回》《打雁》《閨中怨》《思情》《思春》都采用了這樣一種典型的模式,即共同音調在展部主要向上方四度模進。這些板頭曲基本上是由共同音調通過重復、變形、模進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
下面分析特殊的例子,就是主題中包含著共同音調的模進或音程減縮形式的幾例。
《蘇武思鄉》。
它的主題(1-8)包含有共同音調的下方五度模進形式(見譜例17)。第二樂句(9-16)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它們是主題的完整陳述,是為起部。
第三樂句(17-24)即由主題中的主要音調兩次作上方八度模進。第四樂句(25-32)開始也是主要音調的上方八度模進,其后與第二樂句合尾。這兩個樂句中清角、角音采用搖指,似在敘述蘇武留胡十九年所遭遇的艱辛。第五樂句(33-44)的三個樂節基本上是主要音調的原位變化形式。它們可稱之為展部。
第六至第八樂句基本上是主要音調的上方四度模進,呈現為落院類典型的共同音調sol re do si。多采用扣指,似在表明蘇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
可見,此曲亦由共同音調(的模進形式)重復、展衍而成。
《哭子路》。第一樂段(1-17)是其主題。第一樂句(1-10)是由其第一樂節(見譜例17)通過句句雙、裁截和音程擴展的手法發展而成,至第二樂句第二樂節已呈現為落院類的共同音調。主題是悲嘆式的旋律,且有三嘆之慨,令人不勝唏噓。
第二樂段(18-33)是第一樂段的音程擴展結合了節奏上的前緊縮與后擴展,主題中的主要音調fa re do擴展為落院類的共同音調sol re do si,尤其是變宮si的多次強調,加深了主題的悲嘆之感。
第三樂段(34-45)主題共同音調作下方五度模進,音區低沉,情緒極其壓抑、悲痛。
第四樂段(46-57)主題共同音調作上方四度模進,音區上探,表現了孔子對于子路去世的悲慟、激憤之情。
第五樂段(58-68)主題共同音調作音程縮減。上述三個樂段的內部結構與第一、二樂段保持一致。
可見此曲是由共同音調(的音程縮減形式)通過句句雙、裁截、音程擴大與縮小且以模進為主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的。
《悲嘆顏回》。第一樂句(1-4)是其主題,其第二小樂是全曲的主要音調(見譜例17)。第二樂句(5-8)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換尾)。它們是主題的完整呈示。
第三至第五樂句是第二樂段(9-21)。其中第三、四樂句是由主要音調作上方四度模進,第四樂句第二樂節呈現出落院類的共同音調。第五樂句(17-21)先是主題素材,接主要音調的下行五度模進。因此,第二樂段是由主要音調通過模進的展衍手法發展而成,此樂段可認為是主題的展開。
第六至第八樂句是第三樂段(22-34)。其中,第六樂句由主要音調作上方四度模進,第七樂句則是主要音調的下方五度模進,第八樂句以主要音調作結,與第一樂句首尾呼應。
可見此曲也是由共同音調(的下方四度模進形式)主要通過模進的展衍形式發展而成。
比較特殊的是《美女思情》。第一樂句(1-8)是其主題。其主要音調除了共同音調(譜例22)外,還有(譜例23)。
第二樂句至第四樂句前四小節(9-32)是主要音調sol mi re do的展衍,多采用模進手法,貫穿由主音do構成的固定音型,表現出些許的歡欣。
第四樂句后六小節至第八樂句(33-76)主要是共同音調sol re do的展衍,主要采用原位而非模進,表現哀愁。第六樂句(51-60)除外,它是第二樂句的變化反復。
綜上所述,落院類板頭曲是由落院類主題發展而成,主要采用落院類共同音調重復、變形和模進的展衍手法,向上方四度模進是其主要傾向。因此,sol re do si(或sol re do)不僅是落院類主題共有的音調,也是發展成落院類曲調的核心的、基礎的音調。落院類板頭曲的核心音調就是sol re do si(或sol re do)。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
[2]劉玉林.河南板頭曲曲調主題類型及其核心音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9.
[3]朱敬修.河南板頭曲的音樂特點[J].中國音樂,1993(3):8-10.
作者簡介:劉玉林,碩士,鄭州西亞斯學院音樂戲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