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司紅玉



摘? 要: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中國武術走向世界是當今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愿望。武俠電影使中國武術聞名世界,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便是“功夫”“李小龍”“李連杰”等。武俠電影凝蓄了人性的情思、智能與膽魄,可以引發觀眾的虛擬體驗,增強對生命神妙功力的間接認識,激發和平環境里的人生理想與激情壯志。因此,在武俠電影中更該應弘揚武術所蘊含的文化和武德,并結合時代特征,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促進武術的傳播和弘揚。
關鍵詞:武術;傳播;價值;武俠電影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體育局體育課題研究項目“少林拳在河南小學的推廣創新研究”(2019031)研究成果。
一、武術的傳播與武俠電影
武術的傳播不能曲解武術的本質。武術,顧名思義,停止戰斗的技術。武,從止從戈;術,思想造化、隨通而行為“術”。武術從古老的先民生產勞動中一步步演化而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與演變,成為中華兒女的魂與魄。武術不僅能防身、攻擊、健身、養生等,其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瑰寶。武術正式成形于奴隸社會末期,《易經》中記載:“拳起于易,理成于醫”,由此,中國武術從產生之初就蘊含著陰陽五行觀念和哲學文化內涵。秦漢“宴樂興舞”,《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雖具有娛樂性但也有了早期套路運動的雛形。唐朝實行武舉制,官方更加重視武。到了宋元時期,武術的民間結社活動蓬勃興起。明清時期,流派繁多,拳種更是數不勝數。
進入近代以后,武術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和競技體育高難美的特點,逐漸成為中國體育的新生力量。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成立了武術隊,為武術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打下了基礎。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步向國外發展”,這也是官方意義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武術要向國際傳播。2010年,第六屆全國武術工作會議上《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2010-2014)》發展總目標提道:“促進國內外武術文化交流,活躍國內外武術市場,向武術的國內普及和國際推廣目標邁進。”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源于武俠電影的熱播,而中國武術走向世界不能僅僅依靠武俠電影對大眾的帶動,更需要文化熏陶和武術自身的規范性。
中國武術先驅者蔡云龍先生為《功夫之道:李小龍的中國武術之道研究》作“序言”,其中就明確地指出了中國武術的國際傳播既有優勢又存在現實問題。優勢是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東方自身的文化特色;現實問題在于模式過于封建保守,很難適應現代社會普及和傳播的節奏。加拿大愛特蒙頓基宏太極拳學院院長曾說:現有競技武術跳躍平衡動作對人體肌肉損傷較大,而傳統武術尤其太極拳更符合西方人健康養生的休閑需要。如今,官方武術傳播正在將競技武術作為傳播主體進而向奧林匹克競技體育靠攏。梁守渝先生在北美傳播武術多年,他認為:“如果你想認認真真地呆在北美推廣武術,表演一些套路是很難長期立足的?!币雮鞑ブ袊膫鹘y藝術精華就必須以恰當的方式,比如武俠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播媒介。武俠電影能使觀眾的身心進入角色,使心靈經受一次次的情感考驗、智性考驗、意志考驗與體力考驗,從而在感知形象的過程中濡染了其內在的真善美品質,淘汰了自己身上的假丑惡,獲得了心靈的凈化,并強化膽魄、銳化靈智。
二、武俠電影的發展與轉型
武俠包武和俠,不僅僅是指武術的技術動作水平,更是對武術所蘊含的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和俠義精神的體現。俠第一次出現在《韓非子·五蠹》中:“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士和俠士被認為是蛀蟲。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最早論述“俠客”。武俠電影的主要內容是武術的俠義精神,行俠仗義、劫富濟貧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體現的更是身為俠士和武者的武德。他們化身正義,打敗邪惡,鏟除暴政。《黃飛鴻》影片中的“忍”,他們身上舍小我保大家和勇于犧牲的氣節符合天下為大的俠義精神。
武俠電影產生較晚,20世紀初的《定軍山》把京劇中的“武戲”銀幕化了。20年代,《車中盜》開啟武術電影的序幕,首次將武術搬上銀幕。隨后,中國武俠電影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一部部經典的功夫片《李小龍》《黃飛鴻》《少林寺》等上映?!杜畟b李飛飛》是真正意義上第一部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的上映開啟了武俠片的創作高潮。賈磊先生如此解釋興盛的原因:“1928-1931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正處于一個半封建半殖民的歷史階段?!?/p>
“九一八事變”后政府下令禁映怪刀亂神電影,武俠片浪潮平息下去,由此中國武俠電影進入動蕩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港臺兩地武俠小說創作使武俠電影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而“新武俠世紀”的兩位領軍人物便是胡金銓和張徹。胡金銓的創作有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在亂世紛雜中塑造一個家國夢,充滿哲學意味。而張徹的影片中多是表現男性的陽剛之氣,主角悲壯赴死是一大特色。70年代功夫片取代武俠片響徹國際。李小龍的愛國主義動作片和成龍的小人物喜劇功夫片家喻戶曉。《少林寺》由當時武打冠軍李連杰主演,不再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而是直接拍攝武打鏡頭,將武林中的恩怨放在時代背景下,入少林學武藝,最終殺掉惡霸。21世紀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使武俠電影在新世紀有了不同的韻味。武俠電影提供了一種人造環境,讓心靈重溫輝煌的搏擊和機智的斗爭,讓觀眾的情智意在一個虛擬的自由云空中隨心如意的情感。
如今,隨著武俠電影受到當今時代商業和時代要求,為制作出高難度的武打場面,通常采用特技。李連杰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欄目采訪時曾說:“我幾十年練的功夫,現在用特技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了?!碧丶荚趯ξ鋫b電影帶來視覺沖擊和滿足觀者的心理需求之外是否也會為其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中包租婆的獅子吼可憑借內功將人震開傷及內臟,這些劇情不符實際,對觀眾產生不良影響,武俠迷的模仿可能會傷及自身。這值得深思。
中國武俠電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每一部武俠電影都是綜合所處時代背景以及觀眾的心里欲求創作出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片子。它提供了一種悲歡交集的虛擬的境遇,使觀眾在參與過程中整合身心、強化生命。武俠電影所展現的俠義精神使中華兒女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俠義英雄夢。在亂世中的扶貧救世、身懷天下、“夢英雄”亦或“英雄夢”都推動中國武俠電影不斷發展,逐步走向世界。
三、武俠電影與武術傳播
“武”是武俠電影的核心,而“俠”是武俠電影的主要內涵,因此武俠電影離開其中任何一個也就失去了獨特魅力。電影通過“武”來表現“俠”,“武”和“俠”在相互促進中發展,使中國武術不斷發揚和傳播。
(一)武術對武俠電影的作用
電影是一種藝術,而武俠電影更是獨具特色的藝術,武術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吨袊湫g大典》收錄的武術拳術數量達300多種,各個拳術都有自身特色。例如,少林拳嚴密緊湊,動作剛健有力;長拳舒展,大開大合;太極拳柔中有剛,綿綿不絕;南拳發力猛烈,以氣催功,等等。正是武術的樣式繁多、博大精深,才使武俠電影表現形式多樣。
武術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使武俠電影充滿人文氣息。《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之語,由此可見司馬遷在西漢時已將“德性修為”作為傳兵論劍的首要條件。武術所蘊含的武德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一是師門倫理。在血緣宗法的封建社會師徒傳承成為除血緣傳承外的另一模式,徒弟必須符合門派標準,否則很難成為入室弟子?!耙蝗諡閹?,終身為父”,強調對師門要忠敬。其二是習武品行。禮作為儒家的品德教化在武術中也有體現,少林武術便有“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的規定,要求武者謙虛禮讓,切忌張狂自大?!岸毴牛木毴?,意在要求武者勤奮不畏艱辛。《少林寺》覺遠練就基本功三年,砸地有坑。其三是交手要求?!昂蜑橘F”“忍為上”,不單單憑借武力。要求武者體現武德在武俠電影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如電影《霍元甲》《葉問1》等內容中的打斗細節,通過武術這樣的載體,傳播的是中華民族謙讓勇敢、艱苦奮斗的俠義精神。
(二)武俠電影對武術的影響
任何事物帶來的影響都是雙面的,武俠電影對武術傳播的影響同樣包括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1.就積極的方面而言,武俠電影促進了國內國外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國內,武俠電影的發展使廣大觀眾接受武術并喜愛武術,從而加入到習武的隊伍中來。這不僅有利于武術的傳承,更是有利于練習者自身的身體健康,并養成不畏艱苦、勤奮堅毅的品格。據《時代周刊》統計,中國男人99%中有匡扶正義的“武俠夢”,96%的女人有飛檐走壁的幻想。武俠電影使學習選擇武術項目、武術學校的人數增多,促進了武術的傳承和發揚。
在國外,武俠電影推動了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有調查顯示: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是天安門(紫禁山)、中國菜、中國功夫。西方對中國武術和功夫的認知源于武俠和功夫電影的輸出。任何的民族特色都需要文化的浸染,武術也不例外。武俠電影中除了武術本身的傳播,也傳遞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即匡扶正義、嫉惡如仇、劫富濟貧、忠君報國、勇于犧牲的俠義精神,傳遞了中華武者的文化力量。一個民族要想真正強大,重要的是文化強大,否則難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而武俠電影不僅僅傳播了武術,更是傳遞了其中的武者文化,讓外國人了解了獨屬于東方、獨屬于中國的武俠文化和精神。
2.就消極方面而言,武俠電影對武術存在誤導。現代電影特技的使用使武俠電影失去了本真的民族特色,故意夸大的情節使電影反而更不真實,在刻意追求視覺沖擊的同時忘記了武術的根源和魂魄。我們更應該保留本民族的武術特色,同時適應時代要求,將武術更為規范化地推向世界。
東西方對武術的印象錯位導致武術在海外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現實情況,大多數外國人覺得中國武術神奇,幻想成為電影中的人。他們將武術和功夫混為一談,認為武術就是武打。當真正學習武術套路時又很失望。生活中武術分為武術套路和武術散打,而武俠電影中分為演練和武打。在曲解中,武術在國外出現尷尬境遇。由此,在武俠電影的創作中,更要傾心于觀眾的體驗,使觀眾的意象經“體相”而入心靈,又經心靈而投射于“體相”,繁衍傳播。
四、結語
中國武術以武者的身份通過武俠電影發揚光大,傳承著國人艱苦奮斗、謙虛禮讓、自強不息的文化品格。不管是武術技巧還是蘊含的精神文化都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瑰寶。武術源于中國但屬于世界,我們在繼承的同時更應傳播和發揚,縱向時間上傳承,橫向空間上傳播,使武術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符合時代要求。這其中武俠電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陳磊.中國武術在海外[J].中華武術,2000(12):48-50.
[3]王林.武術養生文化國際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4]丁峻,崔寧.審美教育心理新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作者簡介:張婧,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健身氣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
司紅玉,博士,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