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帶著孩子在公園溜達,走累了坐在路邊的長椅上歇腳。旁邊坐著一家三口,邊吃零食邊聊天。
爸爸問兒子:“你現在跳繩一分鐘能跳多少個?”
兒子說:“100多個。”
爸爸說:“具體是多少個?101個和199個差遠了。”
兒子說:“110多個。”
爸爸說:“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一分鐘能跳150個。”
兒子說:“我們班有一個女生一分鐘能跳180個。”
爸爸說:“她是練跳繩的嗎?”
兒子說:“不是。”
爸爸說:“我就沒見過一分鐘能跳180個的一年級孩子,不可能!”
兒子說:“沒見過不等于不存在。”
我去接兒子下課,聽到兩個家長聊天。
“現在的小學生身體都不成,一個個又胖又笨……真不如咱們小時候靈活。”
“可不是嘛,咱小時候登高爬低跟玩兒似的,現在他們跑幾步都費勁兒,瞅著著急。”
我跟兒子說:“他們說的話有點兒夸張吧?”
他說:“嗯,夸張了。我們班靈活的同學可多了。”
我說:“那你生氣嗎?要是我,我就不服。”
他說:“我沒什么生氣的,他們又沒有說我,我也不是他們說的那種人,我干嗎要主動找不舒服?”
過年時兒子收了幾筆壓歲錢,他留了一小部分,剩余的交給了我們。
我逗他說:“你這是讓我幫你存著還是就算給我了?”
他說:“存著也成,給你也無所謂。”
我說:“哦?這么大方?錢就這么給我,不心疼啊?”
他說:“還成吧。”
我想,他這么大方,是因為現在的孩子物質需求基本都能被滿足,造成他們理財觀念不太強。我決定試著啟發他一下。
我說:“其實你可以用這些錢做一些儲蓄。你知道什么是儲蓄嗎?”
他想了想說:“我知道。”
我說:“那你為什么不做呢?”
他說:“可能以后我會覺得錢越多越好吧,但是現在我只留下我覺得可以掌握的,因為我知道自己現在喜歡的東西需要多少錢。如果把所有的錢都留下來,那我就會忍不住去想怎么把它花出去,然后我就可能去關注那些其實沒那么喜歡或者沒那么需要的東西,只是因為我能買得起。我還可能去想怎么能有更多的錢……總這么想,我可能會離真正喜歡的東西越來越遠,那這些錢對我來說就是負擔了。”
是我小看他了。
兒子發量極多且發質很硬,這導致他的發型總會保持一種相當不羈的狀態。他在學校里會參加一些少先隊大隊活動,又是籃球隊隊員,還負責廣播站工作,所以“人脈很廣”,認識各年級的很多孩子。
有一次在跟其他家長聊天的時候,人家告訴我,我兒子在其他年級的孩子中是知名度很高的“奓毛學長”。
我回家跟兒子說了這事兒,并向他建議說:“要不然咱們把頭發剪短,那樣你的頭發就不會老像炸了窩一樣了。”
他說:“用不著。”
我說:“別人總是會注意你的頭發,沒關系嗎?”
他說:“沒關系。”
我說:“可是我覺得時間久了,你可能就覺得有關系了。”
他說:“我覺得我不應該因為別人覺得我有沒有關系而覺得我有沒有關系。”
捋清楚這句俄羅斯套娃一樣的話中的邏輯關系后,我深感震驚,陷入思考。
昨天白天搬了一天家,晚上寫東西寫累了,就靠在沙發上休息會兒,沒想到竟然睡著了,睡得很沉。再睜眼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一點半,孩子們早都睡下了。
我起來收拾東西,發現我的電腦鍵盤上貼著兩張紙條。
一張是兒子寫的,一張是女兒寫的。兒子寫:“掛掛釉,早點睡嗷(哦)。”女兒寫:“爸爸pǐ來hē yē子水(爸爸起來喝椰子水)。”兩人的文字都保持了一貫的風格:兒子沒個“正形”,女兒“pq”不分。
第二天早晨,我問女兒:“你怎么不叫醒爸爸呢?”
女兒回答:“因為你在睡覺。”
我說:“你提醒爸爸喝水是為了我身體好啊,叫醒我,我也不會不高興。”
女兒說:“可是我覺得,就算是要對別人好,也不能隨便打擾他。”
醍醐灌頂。
有一天晚飯時,女兒跟我說了她在學校的事兒,大致是說一個同學損壞了她的物品。我問她最后怎么解決的,她說:“老師讓他在班里道歉了,他跟我說了對不起,我原諒了他。”
我想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們總是被迫原諒別人,我們必須做出大度的樣子,以原諒的姿態把那些事情咽下去。所以我對她說:“如果你心里不原諒他,你就不用原諒他。你只需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就可以。”
她說:“我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原諒他的。我原諒了他,我就可以不用一直想著這些事,我也不會因為每次看見他就生氣。”
為了自己而原諒別人,這是一種極具智慧的心理,有多少人為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執念,而把自己困在一條死路里。
剛上小學那會兒,女兒總是莫名其妙地丟東西,不是橡皮沒了,就是尺子丟了,問她有可能丟在哪兒了,她說自己也不知道。丟東西的次數多了,我就有點兒擔心。
我說:“你東西丟得那么頻繁,自己又不知道為什么,是有人隨便拿你的文具嗎?”
她說:“沒有。”
我說:“有人欺負你嗎?”
她說:“沒有。你為什么覺得有人欺負我?”
我說:“因為你并不是一個性格很強勢的孩子。”
她說:“什么叫強勢?”
我說:“就是比較厲害,敢吵架,敢反抗。”
她說:“哦。人并不一定要讓他的厲害被人看出來啊。我可以偷偷厲害。”
我說:“嗯,確實是可以。”
她說:“所以你也不用因為看不出我的厲害就害怕有人欺負我。如果有人欺負我,我會告訴你的。”
有多少焦慮來自腦補,而現實中并沒有發生。值得思考。
我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她很喜歡聽,要求我再講一遍。我再次講了一遍后,她又要求我講一遍。
我說:“再講可就沒有意思了。”
她說:“我覺得還是有意思。”
我說:“再喜歡的事兒也禁不住這么重復干。”
她說:“喜歡的事兒才要多多重復干,因為能忍住不干的,肯定是沒那么喜歡的事。”
我說:“好吧,但總是重復干這件事會讓你很快就不再喜歡它了,多可惜啊。”
她說:“不會的,我要是真喜歡這件事,就不會因為做了很多次就不再喜歡它了。”
我說:“嗯,有道理。”
她說:“所以,今天你要趁著我還喜歡它就繼續講,因為也許我明天就不喜歡了。如果今天還沒有聽夠,明天又不喜歡了,這才是最可惜的。”
很多喜歡的事情想一直留著,舍不得做,留到最后,就沒意思了。
這學期開學前,我問女兒:“開學了,開心嗎?”
她說:“不開心。”
我說:“為什么呢?我和你媽還挺開心的。”
她說:“能讓你們開心的事,肯定不會讓我開心。”
做家長的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審視一下自己的開心和孩子的開心是否統一。就算是無法改變的或必須堅持、不可放任的事情,也可以換個態度去溝通。
最近為了裝修房子耗費心力。我認為在房間具體設計上,是需要充分征求使用者意見的。于是前幾天,我拿著一張兒童房的圖問女兒:“閨女,這樣的房間你喜歡嗎?”
她看了一眼說:“喜歡。”
我換了一張圖:“那這樣的呢?”
她說:“喜歡。”
我又換了一張,她還是說喜歡。
我說:“這三間可是完全不同風格的,爸爸還是希望你認真想一想。”
她說:“我認真想了。”
我說:“認真想了后三間都喜歡嗎?”
她說:“對。我一想到是我們全家一起在這些房間里做想做的事,我就都喜歡了。”
孩子關注的點往往更單純,也更貼近事物本質:讓家感覺舒適溫馨的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啊。
想到這里,心生感觸,我跟女兒說:“爸爸明白了,到時候爸爸一定陪你一起在我們的新家里做你想做的事!”
她興奮地說:“真的嗎?”
我說:“真的!”
我看著她眼里閃過的光,感受到了為人父母的意義。
然后她說:“太好了,那咱們一起往墻上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