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超
【摘? 要】司法實踐中,我們該如何認定故意傷害罪中對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發生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故意?筆者認為不僅要從認識要素和意志要素方面進行分析,還應該要更深層次的從案件起因、行為目的、案發時受傷的直接因素、案發時的環境和狀態、從案發到受傷的時間點、受傷后行為人的行為狀態、行為人是否有同類型案件的犯罪記錄、行為人性格和平時的做事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間接故意;放任;認識要素;意志要素
1.基本案情
2020年12月3日晚上7時30分許,楊某在中山市民眾鎮沙仔行政村結新路回味川菜館門前空地準備擺攤賣臭豆腐,在離此處10米遠擺攤的被害人劉某看見后,以此位置為其攤位為由,不給楊某擺攤。楊某認為沒有任何規定和依據說明這個位置是專屬劉某的擺攤位置,且劉某并未在此處擺過攤,楊某于是不予回應和理睬劉某而繼續準備擺攤工作。劉某隨對楊某進行推搡,推搡三下后,楊某被推搡至其三輪車旁,楊某隨從旁邊的三輪車雜物箱內取出一把匕首指向劉某。行為人稱“你再動一下,你再動一下”。劉某見狀稱“你捅啊,你捅啊”并繼續推搡楊某,在劉某推搡楊某過程中,劉某被楊某手持的匕首刺中左胸部。劉某自己拔出匕首后用匕首捅向楊某,楊某此時將匕首奪下,后跑至現場附近小巷,將匕首丟棄至小巷垃圾桶內,在小巷內撥打報警電話后回到案發現場。劉某被奪下匕首后回到自己的攤位,不久即倒在地上。楊某回到案發現場后看到劉某倒在地上,并走到劉某附近再次撥打報警電話。劉某經到場醫生搶救無效死亡。楊某身高約155cm-158cm,劉某身高約168cm。
2.司法實踐中的分歧意見:
在司法實踐中,對本案的罪名及罪過形態,存在以下三種不同的意見:
(1)第一種意見認為,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其罪過形態是間接故意。主觀方面,行為人明知在雙方有肢體接觸的時候,自己拿著匕首對著被害人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卻仍然拿著匕首筆直用力的對著被害人,導致被害人在雙方肢體接觸時被匕首插入胸口,這是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發生的放任。而客觀上也確實發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符合故意殺人罪特征。
(2)第二種意見認為,行為人構成故意傷害罪,其罪過形態是直接故意。主觀方面,雙方在身體接觸過程中,行為人拿出匕首筆直用力的將刀尖對著被害人,并稱“你再動一下,你再動一下”,其目的就是如果被害人再繼續推打,行為人則會用匕首傷害對方。因此,行為人具有明知自己拿著匕首對著被害人會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而希望被害人發生這個傷害結果,其具有傷害他人的直接故意。而客觀上也確實發生了被害人因胸口被刺傷而死亡的結果。是典型的結果加重犯。對傷害的危害結果是積極希望發生的直接故意。
(3)第三種意見認為,行為人構成故意傷害罪,其罪過形態是間接故意。從主觀方面看,行為人稱“你再動一下,你再動一下”,并拿著匕首正對著被害人,其目的是為了嚇唬被害人,使被害人不敢再推打行為人。當時行為人手持匕首,且筆直有力的用刀尖對著被害人,如果行為人想傷害或想殺害被害人,其可直接捅向被害人,何必還要與被害人僵持。可看出,其對傷害的結果不是積極希望的態度,而僅僅是一種放任發生的態度。而結果是先致受傷,后來因流血過多而死亡。其符合間接故意傷害的特征。
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首先,我們應該要先了解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定義。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從定義上看,判斷其故意的目的應當要先分析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會發生什么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判斷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的關鍵點在于其對該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持希望發生的態度,還是持無所謂的放任發生態度。本案中,從行為人手持匕首時一直未進一步實施傷害或殺害等犯罪行為,且在案發后在巷子里報警,走出巷子到被害人躺著的位置見被害人躺著后又再次主動報警的行為狀態,可推斷行為人并不希望傷害或死亡的結果發生。但其持匕首對著被害人的行為確實可能傷害到對方,只要不再進一步實施危害行為,一般不會發生死亡的結果,因此他應該預料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造成損害被害人身體健康的結果,而不是殺害被害人。被害人的死亡也是因為先受到傷害,因傷害致失血過多而死亡。符合故意傷害的間接故意特征。
3.如何認定故意傷害罪中對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發生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故意
司法實踐中,我們該如何認定故意傷害罪中對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發生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故意?筆者認為不僅要從認識要素和意志要素方面進行分析,還應該要更深層次的從案件起因、行為目的、案發時受傷的直接原因、案發時的環境和狀態、從案發到受傷的時間點、受傷后行為人的行為狀態、行為人是否有同類型案件的犯罪記錄、行為人性格和平時的做事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
(1)從案件起因來看,本案是因為被害人在無理不讓行為人擺攤的情況下而突發的。雙方在案發前并沒有任何矛盾。不存在預謀。且,行為人因為與被害人實力懸殊,并被持續推搡而無能力反抗時才拿匕首出來。
(2)從行為目的來看,行為人在無能力反抗的情況下從三輪車拿出匕首時沒有直接刺向被害人,而只是刀尖對著被害人并僵持著,在被害人繼續推搡行為人時,行為人也沒有主動將匕首刺向被害人,而只是保持手持匕首的姿勢。說明行為人拿出匕首的目的是為了使被害人不再繼續推打其。
(3)被匕首刺傷的直接原因來看,被匕首刺傷的直接原因是被害人在行為人手持匕首對著其的情況下,繼續向前推搡行為人的過程中,導致左胸部撞向匕首而受傷。被刺傷的另一原因是行為人手持匕首用刀尖對著被害人,導致被害人向前推搡時撞到刀尖。行為人沒有主動傷害被害人的故意。雖然行為人所用工具是管制刀具,但行為人的犯罪手段并不殘忍,且有節制。
(4)從案發時的環境和狀態來看,被害人比行為人長的高大,雙方實力確實懸殊,證人也證實了行為人無能力反抗的事實。而行為人已被推打至自己的三輪車旁邊均未能還手。情急之下,其才想到自身旁邊的三輪車雜物箱中有一把匕首,隨拿出匕首以防止被害人繼續推打。
(5)從刺傷的時間點來看,行為人拿出匕首后沒有直接刺向被害人,而是面對著被害人,與被害人僵持著,直到被害人自己撞上來才被刺傷。很明顯,其沒有主動傷害對方的想法。
(6)從受傷后行為人的行為狀態來看,被害人受傷后拔刀刺向行為人,行為人奪下刀后立即跑向附近的小巷子丟棄匕首并撥打報警電話,而并非是跑到被害人或警察無法找到的地方躲藏。報警后不久即走出巷子回到案發現場觀察被害人情況,其行為無絲毫無逃跑的意思。行為人見被害人倒地即再次撥打報警電話并要求救護車盡快到場。其行為說明其有希望公安介入處理的想法、以及避免結果嚴重化的想法。
(7)本案中,行為人并沒有任何犯罪記錄。這說明行為人沒有過直接故意傷害或殺害他人的類舉。
(8)從行為人性格和做事風格方面,案件中有2個證人的證言都提到:行為人平時老實,膽小怕事。雖然證人證言的證明力有限,但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行為人直接故意傷害他人的可能性很小。
綜上,行為人并不想讓被害人受傷,其拿出匕首只是想嚇唬對方,目的是讓對方不再繼續推打其。但,行為人應該知道自己手持匕首對著對方有可能會造成對方損傷,卻依然手持著匕首放任結果的發生。事后不但沒有逃跑跡象,反而是想公安介入處理。可見,其主觀上并無要造成被害人損傷的目的。屬于間接故意犯罪。
4.總結
從案件起因、行為目的、案發時受傷的直接原因、案發時的環境和狀態、受傷時間點、受傷后行為人的行為狀態、行為人是否有同類型案件的犯罪記錄、行為人性格和平時的做事風格等方面,不僅可以間接判斷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而且在司法實踐分析具體案件時,可將上述各方面結合行為人的認識要素、意志要素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客觀認定故意傷害罪中對造成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結果發生的罪過形態。
參考文獻
[1]馬樂、方鵬、王旭等:三校名師講義《刑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3頁。
[2]李曉姝:《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行為認定》,載《中國檢察官》2020年第344期。
廣西高翔律師事務所? ? 廣西梧州? ? ?5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