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倩 倪雪
【摘? ?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要素,對傳統稅收制度及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各國都在努力尋找匹配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稅制調整方案,確保實現公平、有效的征稅。本文將從數字稅的發展趨勢分析數字稅將對中國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稅;數字經濟
1.數字稅是什么
數字稅,全稱為“數字服務稅”,是指國家對一國境內的跨國公司通過境外子公司所銷售的數字服務征稅,這種新稅種與許多公司已經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不同,它主要是針對某些數字服務(互聯網業務)而產生的有效利潤專門征收的稅種,其征收對象多為大型互聯網公司,其征收理由是試圖捕獲在一個國家內產生的、卻被數字跨國企業轉移到海外的利潤。迄今為止實施的數字稅一般具有非常高的免稅門檻,這確保稅收只適用于被認為在某國國內賺取大量利潤的大型數字跨國企業。它通常針對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因此又被稱為“GAFA稅”。
2.各國數字稅的發展概況
近年來,數字稅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少國家面臨著征或不征的選擇。OECD①和G20②于2015年就提出了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稅務挑戰——BEPS③問題的惡化;2018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立法提案擬調整對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征稅規則;2019年7月,法國參議院通過了征收數字稅的法案,對全球年收入超過7.5億歐元且來源于法國境內收入超過2500萬歐元的互聯網巨頭征收3%的數字稅;2021年4月,英國政府確認對Google、Facebook和Amazon在內眾多美國科技巨頭征收2%的數字稅;加拿大政府預算提議從2022年開始征收數字稅;受歐盟數字稅提案的影響,智利、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國家也在商討稅改問題,希望可以通過利潤巨大的大型數字科技公司增加本國稅收收入;一些亞洲國家,比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同樣在探討對大型數字科技公司征收數字稅。與此同時,據經合組織稅務負責人表示,國際上反對推行數字稅的聲音正在慢慢變少,越來越多商界人士支持對數字經濟企業采取行動。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統一數字稅的征收。
3.數字稅為中國帶來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數字稅的發展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國內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3.3萬億,占GDP的比重為38.6%,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內重塑經濟體系的重要力量。二是加快國內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行業培訓的轉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的地位中不斷提升,行業中人工智能替代部分低技能和程序性的工作,使企業改變對員工的教育培訓目標和理念,吸納掌握新技術、新知識的數字化人才,成為塑造數字化人才的推動力。
我國由于政策原因,一些跨國數字企業沒有進入國內市場,現下數字稅對我國影響并不嚴重,但不能忽視它帶來的種種挑戰。一是現有的稅收制度與數字經濟的不匹配性和稅收的不確定性。雖然數字稅的出現給國內數字經濟在打擊國際避稅、加強稅收監管、完善稅收公平等方面給與了一定的啟示,在與我國實際相結合時,就會發現數字稅的稅基是企業的營業收入,這種形式下會導致稅收的不確定及稅收公平,同時會打亂大型數字企業的稅收安排。我國互聯網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地區,但企業業務及價值創造覆蓋全國其他省份,而稅收主要集中在上述互聯網企業所在地,其他省份并未分享數字經濟帶來的稅收紅利。二是在數字經濟發展期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大型數字企業領導缺乏數字化思維,不能敏銳捕捉外部環境變化,導致錯失市場機會。企業員工知識結構不合理,很多科技人員缺乏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知識的儲備和應用經驗,無法與企業發展相融合。三是數字稅的實施不利于吸引大型科技公司到我國投資。大型科技公司進入我國一定是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推行數字稅會對企業收入產生不利影響,會減少我國對大型科技企業的吸引。同時我國也將失去該企業預期帶來的新的經濟觀念、先進技術、新型管理模式、專業人才等。
4.一些思考
目前,對于我國來說,并不像英、法等國有推行數字稅的迫切性,但我國應早先一步借鑒改革數字稅的國家或組織的方法,針對我國國情進行稅收制度研究,對稅制進行合理調整與升級,更好的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
一是根據國內外形式的變化和新冠肺炎對數字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大力創造發展空間,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進程,適時提出中國特色的數字稅制度,以實現數字稅與數字經濟的同步增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以數字稅為契機,不斷完善我國的稅收制度。從已經開征數字稅國家的實踐來看,我國不僅要研究OECD的經濟數字稅收應對方案,防范未來不可預見的規則沖擊,同時要借此契機擴大非居民企業管轄范圍,完善企業所得稅中“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的部分及中國數字服務企業匯總納稅與稅收區域分配制度,維護跨區域稅收公平性,保護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是培育、吸引相關人才。首先要優化人才引進,在招錄中堅持向專業人才傾斜;其次要加強學習培訓,組織既有人才到國內外知名大學、互聯網公司學習,前瞻性地培養既懂國際、國內稅收知識又懂數字經濟的復合型人才,不斷夯實人才儲備基礎。
注釋
①指全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由38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共同應對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戰,并把握全球化帶來的機遇。
②指二十國集團,由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國、美國以及歐盟20方組成,是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
③指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英語: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是指跨國企業利用國際稅收規則存在的不足,以及各國稅制差異和征管漏洞,最大限度的減少其全球總體的稅負,甚至達到雙重不征稅的效果,造成對各國稅基的侵蝕。
參考文獻
[1]胡連強,楊霆鈞,張恒,李海燕.基于數字經濟的稅收征管探討[J].稅務研究,2019(5):119-122.
[2]王蘇丹.數字經濟給國際稅收管轄制度帶來的挑戰與對策[J].財會學習,2019(1):7-8.
[3]孟凡達,張淑翠,謝雨奇,蒼嵐.數字稅②中國該如何調整數字經濟稅收機制.澎湃新聞
[4]孫穎.數字稅的推行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中圖分類號] F8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12-0165-02
作者簡介:李明倩(1995.2-),女,甘肅酒泉人,本科,初級會計職稱,研究方向為經濟金融。
倪雪(1991.11-),女,甘肅酒泉人,本科,研究方向為稅收。
中國人民銀行酒泉市中心支行? ? 甘肅酒泉? ? 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