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教育在當代教育中屬于實踐類的教育,但是它所教育的學生所需要的不僅是技術的實踐與錘煉,此文旨在關于本科書法教育下的其他學科知識的引入;如文史哲專業領域的文史基礎、哲學思辨、美學視野。著力于培養專業人才立身專業但所學亦博問題的探討。通過古籍引證、學生咨詢的方法進行研究,認為在當代書法專業發展背景下,單純的技能訓練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于書法人才的要求,需要全方位的提高書法人才的學養。
【關鍵詞】本科書法;美學;文史哲
引言
在詩學《滄浪詩話.詩辨》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致”他是嚴羽關于做詩需要具備必要的素材積累和情感體會的一個小的論點。我的本篇文章最初的奇點就是受他的啟發。書者與詩都是傳統哲學影響下的藝術形式,在學習路徑上應該有一個形而上的殊途同歸吧?書法的“別材”又是那些呢?
1.本科高等書法教育需要“文史基礎”
在孫虔禮的《書譜》中講道“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而張懷瓘也有類似的論述:“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認為書法臻于妙境的方法不僅僅是重復機械的技法錘煉。還有書法之外的“別材”如人之本性格調、自我涵養。這些也是書法可以漸之化境的重要因素。在當代本科的書法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書法本體的學習與實踐。而對于相對而言抽象的個人情性與自我修為的學習了解不足。但是在我看來,書法本體的學習固然為重,但是其他的個人修為在當代技術化泛濫的書壇反而顯的尤為可貴。在盛行拼接、染色、做舊、設計的書法展覽體風行的當下。中書協在評選環節中把文字審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書家更是“一字論成敗”。在這樣的形式下,顯然本科書法教育區別于其他社會團體的學習優勢與特點就需要在文化素養上有所側重。
在李昭玘的《樂靜集》中云:“昔東坡守彭門,嘗語舒堯文曰: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其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郝經的《敘書》講道:“然讀書多,造道深,老練世故,遺落塵累,降去凡俗,翛然物外,下筆自高人一等矣”古人將讀書與寫字相聯系。認為讀書自有高格。當具備了必要的文化素養以后,在書法這個“末技”上自然高人一等。
書法的有趣之處在于信古而不泥古,重傳統也重創新。如果僅僅精通學古,學到深處自然成了“書匠”比之書法家差強遠甚。如在石蘊玉在自題的書齋聯中講道:“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寫文章如此,寫字應該也有殊途同歸之旨。創新需要有充足的知識素材積累。趙宦光的《寒山帚談》里面講的非常清楚:“書法變幻故自妙境,若無學而變,寧不變也。學問到處自然心開,未開而變者,十九野狐”書法創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如果強行變化創新,最后不過為人嬉笑。而可以促進書法創新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讀書來增長學養,提高積累。
2.本科高等書法教育缺乏“哲學思辨”
文字肇始與卦象符號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初的文字源流很可能就是占卜時的一些刻畫符號。現在的一些巖畫的圖畫、陶器刻痕都在驗證這一推測。而人們對于符號又存在怎樣的文化心理呢?這在《左傳·禧公十五年》中有明確的記載:“龜象者,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將卦象與自然事物進行有機結合,認為通過一定的筮卜可以揭露一些事實真相。這種思維方式直到今天依然有所遺存。而在書法的開始就與文字駢行。文字的出現與完善也標志著書法的發展。書法從產生開始就帶有“哲學思辨”的影子。
在我們現在關注宋代書法風格時總會想起兩個字:“尚意”。宋代蘇、黃、米、蔡四家都學宗古法,但是個人面貌都非常強烈。 蘇東坡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書初于無意于佳乃佳耳,……吾書雖不甚佳,然自有新意,不踐古人,亦一快也。”就是宋代書法的一個真實寫照。但是我們很多人并沒有去深究這個書法現象背后的哲學道理。當然隨之書學觀念也改變了。如宋代李翱講道:“是故誠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無不處于極也。復其性者,賢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則能歸其源。”他就是注重無論做事還是行文,人都要恢復自己的本性,強調做人要順其自然。而他老師;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更是掀起了“古文運動”。反對華美的四六駢文。他們的書學觀念是離不開他們的哲學意識的引導。如果沒有各種理論為先導,社會實踐是不可想象的。在書法上是一樣的。正是有了唐代“古文運動”以及后來的歐陽修,司馬光等提倡改良文體,推進自然清新文風的發展。才給宋代的“尚意”書風的風靡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準備。如果學習宋代的書法風格不明白宋代文學領域的這些變化,對于一些書論自然感覺云山霧罩。所以說正是有了必要的一些哲學理論的積淀。對于本科生能夠更透徹的理解書論的一些現象有莫大裨益。
3.本科高等書法教育迫求“美學視野”
書法美學的學科是一個新興的屬于傳統美學的小分支,今天我想講的美學視野并不等于片面的書法美學。我想講的是美學意識的產生對本科生書法學習的重要影響,“一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一方面比較分散地表現在這個時代的大量文學作品中。一方面又比較集中地表現在這個時代的若干理論美學著作中”葉朗先生的這個論述非常清楚了講述了美學之于藝術的關系。只有清晰準確的了解一個時代的美學特征,才能在掌握這個時代藝術發展的脈絡。單純把目光集中在某個藝術門類的某個時代某某家是有所片面的。還需要兼收并蓄,熔鑄百家。才能有所出人意料之外,得乎法度之中。如果不了解魏晉的“傳神寫照”“澄懷味相”“氣韻生動”。在觀賞魏晉的書法與國畫時候就不會有那么深刻的審美認知。在取法魏晉的藝術流派時對于相同的美學形態也不能很好的交融互鑒。
書法內容是非常重要的,書法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非常密切。清入劉熙載于《書概》有這樣的話:“書以筆為質,以墨為文。凡物之文見乎外者,無不以質有其內也。”只有形式與內容兩者相統一,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珍貴的。春秋孔子的“質省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聲未遠。培養本科生的“美學視野”能夠進一步促進書法這個學科的發展,在當代書法在展覽體盛行的獨特形勢下,如何順應書壇的發展,培養真正可以在激烈展覽中的佼佼者。美學教育首當其沖。善于吸取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營養,發散思維,勇于創新。但是又具備深厚的美學素養,不至于流落邪門。很多情況下,是“美學視野”的基礎促進了一個人在藝術領域的開闊視野,“美學視野”的科學化建立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構成,只有具備一個審美的體系與基本素材積累,才可以談及創新、創作。至于如何去科學準確的促進學生“美學視野”的打開。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學界的前輩來共同思考。
參考文獻
[1]孫過庭《歷代書法論文選》《書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 頁127.
[2]張懷瓘《歷代書法論文選》《書議》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 頁142.
[3]李昭玘《樂靜集》卷九《跋東坡真跡》見于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人民美術出版社 頁233
[4]郝經《敘書.陵川集》卷二十 中華書局 文淵閣四庫全書 集部 頁1192.
作者簡介:李檸昕(2000-),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為書法藝術研究。
鄭州大學書法學院? ? 河南鄭州? ?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