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工匠精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優秀精神,工匠精神提倡的敬業、創新精神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具體體現。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迫在眉睫。本文旨在通過闡述文化育人視角下高職工匠精神培養面臨的困境,提出高職工匠精神培養的具體路徑,使學生明確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和作用,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文化育人;高職工匠精神;路徑
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種鉆研精神,需要人們在對待工作時時刻保持敬業、精益求精、創新的態度。與此同時,工匠精神也為國家建設貢獻了諸多富有職業素養的優秀人才,并為國家基礎建設提供強力支持。然而隨著快節奏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職業素養趨于功利化,且開始誤解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認為工匠精神只適用于從事相關工作的人身上。當代高職院校受此影響,對工匠精神在人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作用缺乏足夠重視。基于這種情況,需要高職院校主動作為,將工匠精神的培養作為學生人文教育的重點,幫助學生在步入社會前養成優秀的職業素養。
1.文化育人視角下高職工匠精神培養面臨的困境
1.1培養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
雖然大多數人都明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在將工匠精神培養落到實處時,人們卻對這種傳統、單調的工作精神視而不見。現代社會企業為了獲取更多收益,經常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重量不重質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急功近利的經營理念逐漸成為市場主流,甚至流入高職院校影響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從而讓工匠精神淪為一句空喊的口號。
1.2工匠精神培養中學校主體意識的缺失
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圍繞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展開,對于人文教育始終沒有得到相應落實,由此造成學生對工匠精神缺乏認知。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過于注重專業技能而忽視人文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也難收成效。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培養時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一點一滴進行實踐。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的培養只看重理論知識,使學生無法正確認知工匠精神能給他們未來帶來的深遠影響,致使工匠精神在學校主題意識的缺失。
1.3學校教育設計缺乏系統性
受到社會上急功近利主流思潮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往往也更加看重學生的專業成績,忽略學生的人文教育,導致高職院校教師很難花費大量時間為工匠精神培養建立系統性的教學體系。而且除學生群體外,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沒有重視工匠精神在學生中的培養,片面地認為工匠精神只應該存在于課本當中,由此造成工匠精神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
1.4價值取向忽略了工匠精神的人文性
文化育人的教育方針和工匠精神特性息息相關,兩者遵循的都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向。但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一方面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就業率,忽視了人文教育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卻在學生嚴重缺乏人文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的同時,以學生就業率作為衡量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指標,導致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和學生都以成績的好壞來決定未來所能取得的成就,致使高職院校的價值取向朝著功利的方向發展。
2.文化育人視角下高職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2.1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所需的職業品質
職業品質的培養是工匠精神的關鍵,需要高職院校引起足夠重視。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在新生入學之初展開工匠精神教育培訓,讓學生在學好專業之余明確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為職業品質深入學生群體夯實基礎。此外,高職院校可以開展座談會或交流會,邀請國內先進事跡代表進行工匠精神宣傳,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職業素養。其次,現代社會逐步進入快節奏的時代,社會中的企業為了追求生產效率往往會將壓力施加在員工身上。如果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沒有養成優秀的職業品質,在面對這些壓力時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嚴重時甚至能影響身體健康。
2.2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所需的職業態度和習慣
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由實踐作為基礎,如果工匠精神的培養路徑訴諸形式化、理論化,無疑會阻礙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的推廣和傳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接受工匠精神培養,將較難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同時學生在踐行工匠精神的同時沒有和實踐相結合,對職業態度的認知往往會流于表面,往后步入社會也會因為缺乏職業態度被社會淘汰。因此,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以文化育人為基礎,將實踐和學生的工作和生活緊密結合,從而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職業態度和習慣。首先需要安排教師規范好學生每天的生活作息、學習課程,及時跟緊學生的學業情況,幫助學生早日養成自律性。其次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尋求交流合作,讓學生通過實際接觸有效了解企業的運行模式,為日后步入職場提前打下理論和實踐基礎。還可以讓學生和企業中的老員工進行深入交流,并從他們身上汲取優秀的職業態度和習慣,保證工匠精神培養和實踐的緊密結合。
2.3建設利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運行機制
高職院校的任何活動開展都離不開科學完善的運行機制,工匠精神的培養也不例外。要想讓工匠精神培養落在實處,需要高職院校從管理、制度、考核、學生等方面著手,完善高職院校中的教育運行機制,從而建設有利于工匠精神培養的教育環境。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完善和企業的合作機制,在安排學生參觀企業的同時進入企業實習,讓教學和實踐充分結合。另一方面,文化育人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在實際培養中要時刻強調以人為本,本著一切以學生角度出發的教育理念和方針,并通過規范教師管理、教師教學方式等行為,將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師生當中,從而使工匠精神的培養有效展開。
2.4營造工匠精神培育的職業文化氛圍
文化育人視角下的教育理念包括精神和物質,其中優秀的物質文化建設能夠加強人們對育人氛圍的有效養成。基于文化育人中物質文化的特性,如果將這種特性有效利用于工匠精神培養氛圍的制造中,能夠讓工匠精神深入教師和學生的心中。首先,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諸如食堂、宿舍、教學樓等設施,并在建筑表面設計符合各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身處這種文化氛圍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和自信感,使這種文化元素成為高職院校物質文化建設的關鍵點。其次,高職院校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利用互聯網或微信群等學生喜愛的交流方式傳播工匠精神。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在官網上開辟工匠精神學習版塊,通過展示社會上先進個人的優秀事跡或優秀企業家的創業心路歷程,使工匠精神通過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通過優秀事例升華心靈,充分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認可。
3.結語
文化育人視角下,工匠精神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該只停留在口頭,而需要將工匠精神深入各行各業進行實踐和探索。文化育人視角下,高職院校需要將培養工匠精神作為重點,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的同時重視工匠精神對自身起到的職業素養雕琢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持續為社會輸送具備職業素養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秦燕華.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研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3):40-43.
[2]力莎.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6):103-106.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工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以江西省X高職院校為例(MKS1922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丁銳 (1987.05-),女,漢族,江西景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 江西南昌? ? 33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