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伴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形成的一個符號系統,這也就規定了它是一個動態的屬性,因此自我調節功能就會在其需要維持自身動態平衡機制時出現,這也是語言自身隱藏的強大功能,這使得它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品格。所以,在進行語言規范化工作的時候,我們應當尊重它,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調節功能,真正地做到順應社會發展而實現語言的發展更新。
【關鍵詞】漢語的規范化;語言的自我調節功能;發展
1.漢語規范化的必要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使用漢語言不規范的現象,例如用詞不當,用字不當,讀音錯誤和網絡用語等,而這種不規范的語言給人們日常的交流與信息的精確傳遞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語言文字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的載體,為了更好地進行交流,更準確地傳遞和理解語言信息,盡可能地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誤差,就必須要有明確、統一的語言文字標準,用一定的標準去衡量語言文字實際使用是否正確、規范,并對偏離標準和違反規則的現象進行糾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言文字規范化是社會群體行為趨同性的自然表現,它植根于語言本體,服從于社會交際的需要。只要有人類交際的需要,就有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必要。從另一方面來講,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象征,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 ,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一個統一的民族或者國家不可能沒有一種規范的民族語言或規范的共同交際語言。而大量的不規范語言的存在卻在逐漸消磨掉這種統一性,沒有規范的交際語言不僅會妨礙正常的日常交際 ,而且還會阻礙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甚至有可能導致民族的分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就意味著我們的國對外開放,外國在對中國進行商品出口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外來文化,而一國的文字作為一個民族最重要的象征,必然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如何在這種外來文化不斷入侵的時候仍然能保持住漢語言文化的魅力,語言的規范化就是很好的選擇,只有使用純正的漢語言文字才能彰顯漢語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對外的不斷交往中不斷把它發揚光大。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也非常重要,例如國外的孔子文化學院的開辦的就是在宣傳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語言規范化發展,語言文字統一使用是對外文化傳播的必要因素。所以為了整體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及自身的發展更新,漢語言的規范化工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語言的自我調節功能的體現
語言之所以需要被規范,是因為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思維工具和語言的基本載體,標準規范的語言文字是人類正確傳遞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交際范圍和交際方式都會發生變化,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交流越來越密切,交流就需要有相對穩定且規范的語言來減免交流中遇到的語言障礙,增加交流的有效性。語言規范化并不止局限于病句、錯字、讀音問題,甚至是新興詞匯的產生過程中,表達總會出現不統一的情況,因此,這就需要在使用過程中進行規范統一,對于語言的表述我們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寬容性,因為新興詞匯的產生背后隱藏的是新興事物甚至是新的 社會現狀的出現,我們既要對新興詞匯進行包容,又需要在使用的過程中進行規范化,逐步走上用詞和表述的統一,這便體現出了語言的自我調節功能。換句話說,如果語言僵化則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新興事物出現的需要,就會出現語言缺失的現狀。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新詞語、新表述如潮水涌來,令人目不暇接。這大量的新興詞語的出現,有些曇花一現,一閃而過,而有些新興詞語通過使用發展逐步穩定下來,被編入各種類型的新詞語詞典,進入了漢語詞匯系統。這些被規范化的詞語的發展軌跡都是有章可循的,是從個人言語行為演變為大眾言語行為的過程,且在新興詞匯在被創造、被使用、被認同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語言內部規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新詞語必須符合與語言使用者心理模式相吻合的語言結構模型,才可能被創造出來,才可能流行開來。例如,人們比照“水源、電源”的結構模型創造了“生源、房源”等新詞,如今“生源、房源”已被收入《新詞新語詞典》,但“飼源”一詞雖然在某些報刊上出現過,卻不被大眾所認同。從結構方面來分析,水源、電源、生源、房源等詞的結構類型是偏正式,內部關系是修飾、限制關系;而在“飼源”-詞中,“飼”的語素義足“喂養”,這個詞的結構應當看成動賓式,內部關系是支配關系,與同一-組詞的內部關系不同,結構差異是阻礙它流行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使用頻率也影響了新詞或者新的表達方式是否能被規范化,例如“神馬都是浮云”只是在當時的特定時期和特定環境下使用的,超出當時的環境氛圍該詞語使用頻率減少,故此該類型詞語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慢慢消失,成為當時特定時期的代名詞。而隨著科技發展和交通方式的變化,“高鐵”、“動車”等詞語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這些詞語的變化取決于社會的發展進步且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故此變成常規詞匯被編入詞典。因此新詞的產生會存在很多特殊狀況,有些新詞或新的表達方式在使用的過程中逐步被規范化,而一些不符合使用規則的詞或者方式逐步被舍棄,這就是語言自我調節功能的體現。
3.語言規范化與語言自我調節功能的關系
語言的規范是離不開其自身的調節功能的,語言是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存在的,因此會受到外界一切因素的影響而不斷進行動態的變化和發展,在此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不規范化的新詞匯以至于打破了語言內部的動態平衡機制,造成一定語言交際的混亂,而此時,語言為了維持其自身平衡性,就會自我組織發起對新詞匯上偏離語言的一些形式及表達上進行調節,這就是所謂的語言隱藏的自我調節功能,而這個自動調節的過程就是語言在進行規范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它是一個循環往復并且不斷包容革新的過程,是語言新的發展。例如新興詞語的產生初期語言不規范,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逐步規范統一起來,而且語言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包容性,可以將新興事物的產生,通過語言自身內部所帶有的自我調節功能進行自動的調節包容,比如包容新詞以及流行詞匯,將其新形式進行調節融合成規范內的標準,使用過程中,違背語言發展規則的新詞或者表達方式會逐漸消失,例如一些網絡用語僅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特殊時期出現,過后人們的使用頻次越來越少,導致慢慢消失;而有些符合社會發展的詞匯也在逐步被規范起來,這既是語言的一個規范和自我調節的過程。語言的規范化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文字使用必不可少的要求,正是因為對文字規范化的需要,文字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自動調節的過程,這是一個自然而然并且反反復復的過程。
4.小結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語言也在不斷地進行相應的動態變化發展,新興詞匯的產生、使用、消失或者被規范化就成為了一個必要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出語言隱藏的自我調節功能就會充分發揮其價值進行對新詞匯的規范,使得維持語言系統內部某種動態平衡,有利于及時的抑制由于新詞匯產生偏差變異的現象而導致語言出現暫時性混亂的情況,因此,為了語言交際的需要,漢語規范化問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愛切生. 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12).
[2]趙小農. 語言的自我調節機制[J]. 現代漢語,2017(9).
作者簡介:徐凱敏(1983.3-),男,漢族,山西定襄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警察文化學。
上海公安學院? ? 上海? ? 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