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課中學生安全事故屢見不鮮,給學生、家庭帶來傷害,給學校、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為最大限度降低體育課中學生運動傷害發生的幾率,減輕運動傷害的程度,結合物理學、數學相關知識設計自我保護動作,在體育課中讓學生主動學練,在運動中自覺運用,為體育課的運動安全保駕護航。
關鍵詞:體育課安全;自我保護;動作設計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2.007
收稿日期:2021-01-24
作者簡介:鮑衛志(1969-),男,安徽黃山人,本科,中學體育高級教師
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體育課是學生享受運動樂趣,強身健體的理想選擇,然而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時常會發生傷害事故,既給學生造成身心的傷害,又給體育教師帶來顧忌,影響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制約了體育課堂教學的良性運行。文章從學生運動安全的角度,分析體育課常見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根據物理、數學知識設計相應的自我保護動作,旨在幫助學生在發生運動危險時能夠自我保護并自覺運用,降低運動傷害的幾率與程度,為日常的體育課保駕護航,讓學生在安全的運動中健康成長。
1 體育課常見傷害事故分析
對多所學校調查、訪談,查閱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文獻資料,結合學生個案分析,從學生易發生傷害事故的運動項目、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發生傷害事故的情況、體育運動中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出發,進行常態分析與統計[1]。
1.1 從性別上看,男生發生傷害事故的幾率明顯高于女生,這是由兩者參與體育活動的激烈程度、動作幅度大小差異造成的。男生相對女生更愿意表現自我,喜歡挑戰,積極參與激烈的體育活動,沖撞難以避免,導致傷害事故的幾率相對增加。
1.2 從年齡層次分析,低齡學生由于柔韌性好,體育教學過程中一般是集體性活動為主,教師組織嚴密,學生自主活動少,減少了學生發生傷害事故的機會;高年級學生自主鍛煉的意識增強,本身的運動技術提高,有強烈的運動需要,希望能在多樣的教學比賽中展示自己,發生沖撞的可能性加大,發生傷害事故的幾率上升。
1.3 從學生發生傷害事故的運動項目看,球類比賽發生的幾率最大。如籃球比賽中隊員之間身體接觸頻繁、對抗性較強,容易發生沖撞,造成身體局部損傷。這是由運動項目的特點決定的,在激烈的沖撞爭搶中,學生又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因此發生傷害事故的幾率明顯增大 [2]。
1.4 從學生發生傷害事故的原因來看,客觀原因主要為場地條件、天氣變化及器材方面的問題;主觀原因主要體現在思想不重視、身體素質薄弱、動作技術不規范、自我保護動作不熟練。
1.5 從發生傷害事故的身體主要部位看,常見的就是踝關節、腕關節的傷害。在運動中受到沖撞身體失去重心時,踝關節產生足旋后的動作,造成踝關節外側韌帶的損傷;腕關節受傷一般是由于腕部過度背伸承受暴力所致,當腕關節處于背伸、尺側偏斜位時,受到強大的外力作用,就會使腕關節活動超出正常范圍,引起相應的腕部韌帶損傷,嚴重會導致骨折。
2 自我保護動作設計依據
通過對學生傷害事故的分析,可以得出:學生在體育課運動時受到的傷害一般都是沖撞造成,包括外界物體對身體的沖撞以及身體對外界物體的沖撞。在沖撞過程中,如果作用在肢體上的力(外力或自己的重力)超過身體的局部承受限度就會發生傷害事故。因此根據學生受傷原因與運動解剖學機理,結合物理、數學等相關知識進行自我保護動作設計,目的是為了緩減沖撞,在發生危險時最大限度減小作用在身體上的力,達到保護自我的效果。
2.1 身體沖撞物體導致的傷害
2.1.1 根據動能定理Fs=(1/2)mV2-(1/2)mVo2,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如從高處跳下或落下,根據動能定理,到達地面時人體具備一定的速度,這時根據動量定理Ft= mV-mVo,通過屈踝屈膝屈髖延長t,以減小F對身體的傷害。
2.1.2 根據壓強p=F/S(壓強=壓力÷受力面積),我們知道任何物體能承受的壓強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會損壞。由于外力沖撞導致身體摔倒時,減小壓強的方法是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增大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以減小身體局部的壓強,起到保護自我的目的。
2.1.3 根據動量定理Ft=mv′-mv=p′-p或Ft=△p可以看出沖量是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效應,當合外力為變力時,F是合外力對作用時間的平均值,p為物體初動量,p′為物體末動量,t為合外力的作用時間。依據△mv= F△t,這是矢量式,一定質量和速度的自身△mv,為了減小F,可以延長F的作用時間,如在奔跑中碰撞到別人或者固定建筑物,就可以通過手扶,經屈肩、屈肘、屈腕主動延長作用時間,以達到沖力的最小化,減輕身體局部的壓力,保護自我免受傷害。
2.2 物體對身體沖撞導致的傷害
2.2.1 根據 △mv= F△t,一定質量和速度的外界物體△mv沖向自我,可以通過延長△t來降低F,減小外界物體對自己的沖撞,起到保護自我的作用。如接同伴高速傳來的籃球,可以向前迎球,觸碰到球后主動緩沖增加△t,將球拿穩不受傷害。
2.2.2 根據p=F/S(壓強=壓力÷受力面積),在自身被撞時向不同方向摔倒,可以通過增大與地面接觸的面積,減小身體局部的壓強,起到保護自我的目的;或者在沖撞力很大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不足以保護自我時,可以通過不同方向的滾翻來增加△t,以減小外力F對自身的傷害。
2.2.3 根據切線原理,一直線若與一圓有交點,且連接交點與圓心的直線與該直線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就是圓的切線。一定速度和質量的外界物體沖向自我,切線化解讓沖力沿切線方向,不通過自身重心而使身體免受傷害。如在籃球比賽中,防守進攻隊員時,對方隊員向自己沖撞的過程中,防守隊員就可以利用切線原理,將對手的沖力主動化解,保證自身安全。
2.3 物體與身體相互沖撞導致的傷害
根據動量守恒定理m1v1+m2v2= m1v1′+ m2v2′,在碰撞過程中,假設m1是外界物體,首先可以利用△mv= F△t,最大限度增加△t,減小沖力F;其二可以利用p=F/S(壓強=壓力÷受力面積),增大受力面積S,減小自身局部的壓強;最后可以利用切線原理,讓對方沿切線方向化解,如果三者結合起來運用,效果會更好。如兩個人為搶一個足球,高速相遇,為了避免相互沖撞帶來的傷害,可以相互手扶對方主動緩沖,貼身增大受力面積,再通過身體以中線為軸整體位移旋轉,就可以起到保護雙方身體不受傷害,或大大降低傷害的程度。
3 自我保護動作開發與運用
根據相關物理、數學知識,設計自我保護動作。在體育課上根據運動情境主動學練,在發生運動危險時自覺運用自我保護動作,最大限度降低傷害程度。
3.1 根據動量定理設計,延長作用力時間,減小沖撞力
站在一定高度的支撐面上,做跳下動作,落地時,依次屈踝屈膝屈髖,主動緩沖;雙杠支撐擺動推杠,換手握杠,推離杠平面后,主動屈踝屈膝屈髖落地,自覺緩沖;橫箱分腿騰越后,落地時主動緩沖,如果向前沖力很大,可接前滾翻動作,自我保護;接高速傳來的籃球,主動迎球,觸球后向后緩沖拿穩,延長球對手的作用時間;模擬一定速度的人向你沖撞,主動伸手接觸到對方后主動對抗緩沖,屈肘延長作用力時間,緩解沖撞;一定速度向前跑,倒地時,主動觸地屈肘緩沖接滾翻,延長時間,緩減沖力。
3.2 根據壓強原理設計,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局部壓強
直體向前倒向海綿墊,由手臂支撐過渡到手掌與肘關節構成的面來支撐,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局部壓強;模擬在外力作用下后倒,屈髖屈膝屈踝,以臀部雙手觸海綿墊緩沖,雙手與臀部構成支撐面,增大受力面積,減小手臂壓力。
3.3 根據切線原理設計,避免外力經過人體重心,化解沖撞
向前滾輪胎練習,推輪胎時注意順勢用力,推離輪胎時,注意體驗輪胎沿切線化解你的用力;兩人相互推手練習,體驗劃圓切線化解,在對抗用力狀態下,主動劃圓切線用力;一人手按對方胸前,按住重心要準,另一人作切線化解,以重心為圓心順勢切線化解。
3.4 根據多原理設計,增強自我保護合力,緩減沖撞
模擬被撞后,做遠撐或魚躍前滾翻,根據沖撞力的大小決定遠撐還是魚躍前滾翻;一定高處跳下,屈踝屈膝屈髖主動緩沖,順勢接前滾翻,化解自身重力帶來的沖撞;模擬兩人迎面相撞,手扶對方屈肘緩沖,再逆時針旋轉切線化解,練習時相向速度由小到大,動作由慢速到正常速度,體驗緩沖后切線化解。
4 自我保護動作運用時注意事項
4.1 增強身體素質,鞏固自我保護基礎
身體素質是運動的基礎,是自我保護的堅強后盾。柔韌素質好,可以增強關節的柔韌性,遇到沖撞時不易發生形變;力量素質好,可以增強對抗性,抵御外力的沖撞;速度靈敏好的人,可以規避沖撞的發生。因此,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為自我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4.2 掌握運動技術,養成自我保護意識
如果掌握了良好的運動技術,就能夠合理運用技術,避免受到傷害,特別體現在運動技術運用較高的球類比賽中,擁有良好運動技術的隊員,往往自我保護意識更強。運動技術有的本身就是自我保護動作,如魚躍前滾翻、正確的跨欄技術等。
4.3 注重危險預判,提高自我保護反應
運用時要順勢而為,放棄大的傷害,選擇小的傷害。凡事預則立,遇到危險時同樣要及時預判,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采取最合理的自我保護動作,化解危機。
4.4 提供制度保障,明確自我保護守則
制度保障安全必不可少,在體育課中,明確安全要求,讓學生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有比賽規則,有行動準則,這些都是為學生的運動安全提供有效防護。
綜上所述,學生在體育課運動中盡管有危險,但我們可以在制度保障有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增強身體素質的前提下,通過自我保護動作的合理運用,順勢而為,合理選擇,可以減少傷害發生幾率,降低傷害程度,從而為學生體育課運動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薛明揚.學生校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社會治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47-149.
[2]孫明治.現代籃球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9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