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芳
摘 要 為建設生態林業,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近年來,高峰林場營造了一定數量的針闊混交林,為生態林業建設貢獻了力量。在對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營造過程進行記錄、分析及整理的基礎上,總結該混交林造林地選擇、苗木培育、林分培育及管理等技術要點,探討該混交林營林方式,從而為南方營造優質的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提供經驗。
關鍵詞 杉木;米老排;混交林;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1;S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5.06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國秦嶺以南和長江流域中生長最快、經濟價值最高、栽培最廣的用材樹種,同時是南方三大喬木樹種之一。杉木是廣西第二大造林樹種,樹干通直圓滿,木材黃白色,木質細致輕軟,有香氣,紋理直,易加工,耐腐性強,不受白蟻蛀食,是建筑、橋梁、造船、礦柱、家具的優質用材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是我國南方珍貴的鄉土闊葉樹種,在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地均有引種栽培,但是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西部,云南的東南部。米老排垂直分布于海拔250~800 m溝谷兩旁以及低山、丘陵中下部,有一定耐寒能力,喜溫暖濕潤氣候,因具有生長快、材質優良、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較高等特點而備受青睞;木材為散孔材,色澤美觀,硬度和強度中等,易加工,切面平整,是建筑、室內裝修、家具、木地板等優質用材;也可作為紙漿和纖維板的優質原料[1]。針對于米老排和杉木等4種南亞熱帶樹種混交林水源涵養能力來說,王光玉的研究顯示,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持水能力最強,也最高[2]。因此,營造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可以為社會提供優質木材,緩解木材供給矛盾,同時可以很好發揮森林的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1 選擇造林地
主要選取年平均氣溫20~22 ℃、溫暖濕潤、避風背陰、極端最低溫度-4.5 ℃以上、年降雨量1 200~2 000 mm、立地指數16以上、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混交林的造林地,要求土壤為肥沃深厚的酸性赤紅壤。
2 苗木育種與規格
杉木采用國家級或區級優良種源,可采用廣西全州縣咸水林場、融水西山林場或貝江林場優質種源。米老排采用苗期表現較好的廣西容縣或廣西靖西縣種源。
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為砂壤土或壤土、坡地平緩、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苗圃地。杉木2月播種,采用撒播,播后覆蓋1.5~2.0 cm厚的黃心土。苗木出土后及時除草松土,適當間苗,同時噴波爾多液防治病蟲害。米老排11月播種,要選擇干形通直、無病蟲害、樹齡15~40年的優良母樹采種,果實采收之后放在陽光下攤曬,直至果皮微裂時移至室內晾干。米老排繁育宜隨采隨播。
杉木出圃要求一年以上苗齡,頂芽飽滿,針葉堅挺,干直無分枝,充分木質化,根系發達,其中輕基質容器苗苗高40~70 cm,地徑0.5~1.0 cm;裸根苗苗高40~70 cm,地徑0.5~1.0 cm。米老排要求兩年及以上苗齡,苗木粗壯,頂芽飽滿,針葉尖挺,根系發達,苗高40~70 cm,地徑0.4~1.0 cm。
3 培育技術要點
3.1 整地挖坑回坑
選擇帶狀混交或行間混交的方式,指出7∶3是杉木與米老排的混交比例,杉木的株行距為2 m×2 m,7行杉木3行米老排混交,米老排2 m×3 m[3]。
全部割除掉伐跡地上植被,伐根低于20 cm。沿著等高線清理挖坑種植帶,帶寬1 m,帶間距與相應的造林行距相同,將帶內一切雜灌鏟除干凈直至表土。
在清理干凈的挖坑種植帶內,表土和心土分開放置,坑的規格為30 cm×30 cm×30 cm,呈品字形布點進行挖坑。將表土放在坑的上方,心土處于下方,坑底水平且掏出坑內松泥。回坑時把基肥放坑里,覆上部分表土,把表土和基肥攪拌均勻,最后用表土回坑高出坑面3~5 cm,外高內低。
3.2 定植
定植時間為每年的1—3月,在大雨過后并且坑內土壤全部濕潤時種植。將苗木往上坡方向放置,小心選取籮筐把苗運至坑邊,穴深約15 cm,坑中心偏內側起鋤挖種植穴,用手將苗杯放入穴內,小心撕掉薄膜袋,鋤頭把杯壓實,泥土蓋過杯面3~5 cm,繼續進行覆土壓實,保證根舒苗正。及時補植,保證造林成活率,造林后15 d內加強對其成活率的及時檢查。
4 營林管理措施
4.1 除草撫育
選擇幼樹行間帶鏟方式,在前兩年進行除草撫育。鏟除灌木、雜草、藤類以及植株下方和上方各40 cm帶內植被,結合鏟草給幼樹植株培土。同時將灌木、藤類、雜草等帶外植被砍除,伐根低于20 cm。全部砍倒新造林地上雜草、藤類、雜灌等植物,保證伐倒物不能覆蓋到幼樹上,伐根低于20 cm。
前三年每年各安排兩次除草撫育。第一次除草撫育時間為5—6月,8—10月是第二次除草撫育時間,10月底前全部完成當年的除草撫育,兩次除草撫育時間間隔必須達60 d以上。
4.2 施肥
造林次年和第3年各安排一次追肥。施肥溝開在在每株樹冠滴水線位置、偏上一側,要求距離幼樹樹根大于30 cm以上。施肥溝長×底寬×深為25 cm×10 cm×15 cm,每株施500 g復合肥,要求肥料養分含量為35%以上。肥料施后及時蓋厚度高出溝面10 cm的碎土。施肥時間為每年4—6月。
4.3 撫育間伐
杉木+米老排混交造林密度為2 085株/hm2。林分進入中齡林后,應根據林木生長情況及時進行撫育間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工林的生產力。撫育間伐原則為去小留大、去劣留優、去密留稀,同時保證每次間伐后林分混交比例保持7杉3椎。具體安排為第7年進行透光伐,第11、16、21年進行3次生長伐。第一次間伐強度小于35%,第二次間伐強度小于30%,以此類推[4]。依據目標樹單株作業法,在第26年時完成相應的管理,促進紅椎天然更新伐除干擾樹,保護林下幼樹,選擇標記目標樹10~15株/667 m2。之后圍繞目標樹伐除干擾樹,按照林分生長情況,每5年為一個經理期,促進目標樹及林下幼樹生長。
4.4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
在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防控時,注意選擇“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方針。米老排已知病害有19種,常見的有球氈病、角斑病等;常見蟲害比較嚴重的有葉蟬和袋蛾等。防控措施為:1)感病植株應立刻燒毀,嚴格檢疫準備出圃的苗木,避免病蟲害跟隨感病植株上山感染整片新造林;2)即刻摘除少量病葉,實現對新造林分的定期檢查,噴藥預防,及時選擇化學措施防治應用于病害大量發生的地方;3)人工捕殺成蟲,鏟除干凈葉蟬的滋生地,用敵敵畏、敵百蟲噴殺袋蛾幼蟲等[5]。杉木主要病害有杉木炭疽病,常見蟲害有白蟻、杉梢小卷蛾等,預防措施以營林措施為主。營造混交林、及時進行撫育間伐等營林措施可使林木生長健壯,有效提高林木抗性?;旖涣挚杀Wo害蟲天敵,減少害蟲成災概率。
5 結語
杉木與米老排混交造林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水源涵養功能、維護地力、促進林木生長有重要作用。7杉3米的混交模式以及2 085株/hm2的造林密度,使林分在剛進入中齡林時便能形成極佳的種間競爭關系。同時,混交樹種根系交錯,混交林成分復雜、枯枝落葉量大,對于提升土壤肥力、顯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具有重要意義[6]。
營造混交林的核心技術是樹種搭配、種植密度及混交比例,免煉山造林、施用有機肥等生態經營技術措施能夠改進林分結構,改良林分土壤狀況,有效提高林分蓄積量,促進林分自然更新,保護林下植被生物多樣性[6-7]。南方造林樹種數量多,探索多樹種混交林生態經營技術措施是南方林業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夷荔,林文蓮.杉木米老排混交林水源涵養功能的研究[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1,13(4):43-46.
[2] 王光玉.杉木混交林水源涵養和土壤性質研究[J].林業科學,2003,39(S1):15-20.
[3] 陳勇,唐昌亮,賈朋,等.米老排培育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溫帶林業研究,2020,3(1):21-26.
[4] 陳志云.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及養分特征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5] 龔輝.杉木米老排混交林喬木層結構與動態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0,22(1):46-49.
[6] 郭友林.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養功能研究[J].林業工程學報,2002,16(Z1):30-31.
[7] 李憲,廖良寧,楊海鵬,等.杉木與米老排人工混交林群落木本植物空間格局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9,39(10):1842-185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