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洋
摘 要 簡要分析四川省榮縣的農產品發展情況,基于現狀指出該主產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從四川省榮縣自身現有的發展優勢和缺陷、保障措施的落實方面,重點探究榮縣在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可作出的努力。
關鍵詞 農產品;發展形勢;成渝雙城經濟圈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5.069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榮縣農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榮縣需準確把握機遇,尋求全面發展,通過全面推進,成為雙城經濟圈的品質示范區及優質產品輸出地。榮縣是四川省的主要產區,研究榮縣的農產品現狀及發展形勢可推動區域性的進步,借此可優化榮縣的農業產業結構,實行優質的農產品生產,為成渝雙城的群眾提供綠色、高品質的產品。
1 農產品主產區縣現狀與發展形勢分析
1.1 主產區縣現狀
榮縣地處我國四川省,位于低山丘陵地勢區域,縣區總面積超過1 600 km2,人口總量趨于70萬,從事農業的人數超過50萬,占總人口的70%以上,農業顯然是帶動區域性經濟的主要途徑。榮縣在農業經濟方面的成就顯著,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2 農業發展形勢
1.2.1 發展機遇
1)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榮縣臨近多個區域經濟圈內的城市,雖其本身并未處于經濟圈內,但連通的道路使得其和雙城經濟圈有所連接,對其發展形成區位優勢。2)經過多年的農業經營發展,榮縣產業基礎毋庸置疑。現階段開發的多個產業均被列為四川省的“10+3”系統中,并積極發展高質量糧油、茶葉、蔬菜等。就榮縣近幾年的農業經營情況而言,農業經濟增加值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體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且農業經濟增加值在其所處城市轄區內的總值始終保持30%以上的比重。3)農產品品質有保障,榮縣區域內約1.93萬公頃農田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并有數十件農產品處于證明商標的申報階段。任何產業若想實現扎實地發展,產品質量需過關,以此為基礎,通過調整管理模式等途徑,得以實現進一步發展。4)受到“互聯網+”影響模式的影響,榮縣在農產品銷售方面也動用網絡途徑,并已經處于成熟狀態。近20多年來,榮縣生產的農產品機會均在成渝兩地銷售,占據當地同類型產品總體銷量的50%以上。同時,榮縣的農產品銷售網絡形成體系,保證產業運轉結構的穩定性,對其進入雙城經濟圈提供推動力。
1.2.2 挑戰
1)榮縣雖具有區位優勢,但區劃優勢并不突出。榮縣和成渝雙城有道路連接,并已呈現出較好的農產品銷售形勢,但其不屬于兩個城市的中心區域,未能切實占據特色農業帶,需要加以調整。2)現行政策約束性較大。榮縣使其所處城市中唯一的農業產區及水源保護區。因此,在多項建設工程及地區性開發項目中需受到諸多剛性的限制。3)大量欠賬未能獲取。榮縣建設的初期階段,為保證當地水利項目的順利實施,導致其部分道路及多項基礎性建設項目被忽視,停滯時長超過十年。再加上欠賬總量過多,無法為榮縣融入雙城經濟圈提供基礎性的硬件條件。4)市場實際價值有待提升?,F階段,榮縣已經上市的農產品中,僅有茶葉實現分級商品化的生產模式,其他類型的農產品依舊處于初級生產階段。再加上營銷及產品分級方面,未能以產品的實際質量為劃分標準。同時對于目標群體缺少系統化的分析,幾乎不具備中高端市場中的競爭能力[1]。由此可見,市場價值需實施進一步探索。5)缺乏品牌效應。榮縣在公共產業品牌方面投入較多的精力,但仍未能得到大范圍的市場認同,因此難以實現“出圈”發展,處于產品質量高而不具備品牌影響力的“尷尬”境地。6)通過網絡銷售已經實現銷售覆蓋面擴大的目的,但在與外部合作方面卻存在發展缺陷。當地的外出口額極少,對此,應調整當地的農業發展環境,并為外部引資給予政策支持,強化各方面的技術能力。
2 農產品主產區縣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有效途徑
2.1 政策方面
2.1.1 突出自身優勢
對于榮縣農業經濟整體形勢而言,應明確自身的優勢所在,以優勢彌補劣勢,努力進入成渝雙城經濟圈。
1)糧油產業方面。積極發揮榮縣在糧油領域的產量優勢,并通過有效方式融入川渝的產業區域。根據榮縣當前的糧油生產能力及預計提升程度,制定6.7萬公頃的高品質產業方案,集中部分發展力量,突破糧油產量50萬噸的大關。逐漸形成“中稻+再生稻”的產業長廊,將縣屬的多個鄉鎮列重點,構建高品質的農業示范基地2萬公頃。力求在2022年,榮縣在此方面的總產值達到50萬噸,生產釀酒高量的面積實現0.2萬公頃。此外,還包括再生稻,其種植面積保持在2萬公頃左右,并努力朝著構建優質的現代糧油農業園區。
2)蔬菜方面。切實發揮榮縣優質蔬菜的優勢,持續基于品質導向,全面使用綠色種植技術,以體現出該項發展優勢的價值。結合榮縣在蔬菜方面的投入,將發展目標設定為到2022年,榮縣的蔬菜種植面積需保持當前的狀態,且總產值至少達到20億元。
3)柑橘產業。①基于榮縣的優勢區,積極加入長江河上游地區的產業帶。②全面優化柑橘產業的整體布局,根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適當增加柑橘品種,積極推進“高換低改”。③確定發展的重點鄉鎮,改造產量偏低的柑橘種植區域,并建立高質量的示范基地。④增加柑橘產業方面的投入,引進更為先進的農業管理設備,積極配備相對完善的產品加工設備機械。⑤根據柑橘的品質實施分級處理,形成層級化的銷售模式,有利于提升市場效益。發展目標設定為直至2022年,總體規模超過1.67萬公頃,實際收益至少為20億元。
此外,還要茶葉及畜禽養殖類的農業項目。前者可通過和相關企業合作,開展標準化建設,并配備產業發展所需的交通及水利等方面的設施,以提升茶葉種植及采摘的質量;而后者同樣需突出企業引領作用,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立體養殖等具備長效發展的思維,開展多種養殖模式,合理保證品種的多樣性。
2.1.2 彌補自身不足
1)強化農業現代化程度?;谠黾涌傮w產能,推動優質的農業開發建設,適當增加農田占地面積,并為新增農田配備灌溉設施。政府相關部分需進一步推進有關農業扶持政策,實現農業設備社會化服務,全面深化機械化程度,促使農業生產朝著現代化及智能化方向發展[2]。
2)推進產業市場化程度。構建更為完善的倉儲物流設施,吸引相關企業“入戶”,實現商品化經營,主動推進面向成渝的物流途徑。同時,應融入大數據分析,借助構建大數據平臺,掌握成渝的農產品市場形勢及產銷數據,以展開針對性的生產規劃。此外,提升商品化加工程度,投入更多的資金,優化升級當前的加工生產線,保證初級產品的分級處理能力。
3)強化品牌效應。構建質量追溯系統,突出品質優勢。同時,利用多種宣傳推廣途徑,如農產品會展、電視廣告、網絡銷售等。并積極加入常規電商、短視頻直播平臺、線上超市以及實體店零售等方式,逐漸打造農產品品牌。
4)深化產業開放程度。積極拓展營銷市場,提升對外銷售及吸收的能力。和省內的多個地區建立長期的合作管理,利用精品茶及水果等優勢產業為其他領域打開市場營銷渠道。通過打造示范基地及產品進一步加工業務,獲取更多的外部資金,構建本地產業。
2.2 保障舉措
2.2.1 加強組織保障
1)基于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統一領導,組建專項團隊,主要負責制定、協調與監督榮縣融入雙城經濟圈的推進進程。合理設置團隊框架結構,保證團隊成員的工作能力。2)各成員單位應分別組建領導小組,主要針對具體的工作內容,由此構建多層次的工作推進體系。
2.2.2 提升人才保障
1)進一步強化和各高校及研究所的合作,建立農產品工作站,以提升科技服務效果,切實實現研究成果的及時轉化。2)打造專家團隊,分別設立不同工作內容專家團,并促使其和相關企業、農村合作社及農業個體戶等合作,形成專家巡回服務體系。3)持續強化新型運營主體及現代化從業者的培養,借此,打造高綜合能力的農民團隊,從人員方面提升發展推動力[3]。4)不斷推進科技人才建設,保證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及智能化程度,每年會為200余人的農業技術人員提供專業培訓機會,以及時補充知識框架。
2.2.3 確保資金保障
1)強化財政方面的扶持,為榮縣的農業發展奠定長效發展機制,對于農業方面的資金及項目需加強整合程度,根據當地的土地占用情況,適當擴大涉農土地面積的規模。2)適當增加支農項目金額。當地政府需開設相關的備用金以及從業補助金,利用多方合作的形式,共同分擔行業風險。有利于控制農業的融資風險。3)適當的政策傾斜。為鼓勵社會資源的投入,構建優質農田,實施推行各項優惠政策。
3 結語
榮縣的農產品質量較高,但未能產生品牌效應,具備多項發展優勢的同時,也有所缺陷。相關部門應當積極構建多維度的合作體系,強化與省內多個縣區展開深度合作,積極發掘潛在的發展價值,以逐漸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
參考文獻:
[1] 趙超.區塊鏈技術與農產品供應鏈融合發展研究[J].新疆財經,2020(05):48-55.
[2] 趙路,朱昱霏.區塊鏈技術下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與發展對策[J].今日財富,2020(20):50-51.
[3] 譚浩麟,蔡瑜,梁嘉益,等.利用“互聯網+農產品”推動“兩廣”灘涂經濟圈發展研究:以海鴨蛋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8(20):306.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