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凡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種思維工具;語言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們的認知方式。當我們在說流行語的時候,流行語也不可避免地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活動。
現在的網絡流行語,雖然有新鮮、活潑、接地氣的優點,但也存在三個明顯的缺點:浮夸化、標簽化和淺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張的語義表達,動不動就封“王”稱“霸”,說“神”道“仙”,語不驚人死不休。標簽化就是把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復雜的人物和事件,都粗線條地劃分為有限的類別。淺薄化就是不追求形義配合的深層語言趣味,而只進行形式上的淺加工,能奪人眼球就夠了。諧音梗就是淺薄化的一個典型例子,每年通過諧音的方式會產生大量的流行語,比如“藍瘦香菇”(難受想哭)、“集美”(姐妹)、“雨女無瓜”(與你無關)等,究其實質只是換了一個別字記音,和修辭中巧妙的諧音雙關不可同日而語。
網絡特殊的傳播方式是造成流行語缺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借助網絡,今天的流行語發展出一種病毒式的傳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幾何級數增長,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象。一個新鮮的說法,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就傳遍網絡。但是,傳播快也帶來一個負面影響——缺少了時間的過濾和積淀,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流行語本是語言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在任何時期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網絡時代之前,流行語往往是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春節聯歡晚會中流傳出來的,經過長期的口耳相傳或者文字媒體的廣泛引用才能流行起來,所以留下的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如果說從前的流行語是久經考驗的“經典款式”,讓人一用就忘不了,那么現在的流行語就是“新潮產品”,嘗個鮮就很快下架。在這種形勢下,浮夸化訴諸強烈的情感表達,標簽化奪人眼球地凸顯特征,淺薄化立竿見影地無厘頭搞笑,這些都是促進快速傳播的高效手段。
網絡流行語的這些缺陷肯定會對使用者的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如果長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語,難免會養成一種過度夸張的思維習慣,用情感的宣泄來代替理性的思辨。對習慣使用網絡語言的一代人來說,似乎所有的東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說出的任何話語都可以加上一個感嘆號,都能以“哇哦”“哇塞”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但是對精微細膩的思想感情,就缺少識別和表達的能力。
熱衷于到處套用網絡流行語,也很容易簡化思維活動,采用“貼標簽”的方式去和別人打交道。仔細辨析的話,可以發現標簽的類型就那么幾組,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熱點事件就換一種表達,比如“社畜”“996”“打工人”,它們流行起來的時間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核心意思,并沒有太多觀念上的創新。在人際交往中,按照這樣簡單分類的方式去評判他人,我們就不愿意去深入體會一個人身上的復雜性和全面性,而用“海王”“后浪”一下子就對號入座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網絡語言暴力頻繁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在贊揚別人的時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爭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動機、過程和壓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之間的細微差異。網絡流行語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體的。顯然,這種語言使用方式對我們認識世界、看待社會、處理人際關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淺薄化也會帶來追求快速反饋、放棄深度思考的習慣。使用者希望話語一經使用就引發別人的關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長此以往,我們的語言就會粗鄙化,我們的思考也會膚淺化。用別字代替雙關,用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沒有可回味的東西,還會逐漸對這種快速刺激上癮,放棄對精致事物的追求。就像長期用雞精做菜,雖然會帶來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而久之就會敗壞味蕾,人就不再能體會到真正雞湯的醇厚了。
流行語的誕生、傳播和消亡,本來是語言正常的新陳代謝,這種新陳代謝一直在進行,但是網絡傳播極大地提升了流行語變化的速率,我們要留心的不僅是它們對語言規范的影響,更要警惕它們對思維方式的沖擊。慎重地對待語言,就是慎重地對待我們的思想。
(暢 暢摘自《咬文嚼字》2021年第5期,肖文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