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夢茹



摘 要:民國時期蚌埠因津浦鐵路一躍成為皖北商貿重鎮,上海、天津等地的日用百貨迅速進入市場,繁華的二馬路商業街聞名皖北及華東地區。文章以“華勝厚”的廣告招貼為引,述民國時期蚌埠商貿業的繁榮盛況。
關鍵詞:二馬路;華勝厚;廣告招貼
皖北商埠蚌埠,以糧鹽互市興盛,更因經營上海和外國制造的洋貨而聞名。百貨業市場以二馬路為中心地段,形成繁華的商業街市,以1927年開辦天成公司為起始,至1936年,京廣百貨、綢布、糖紙、服裝、鞋帽業發展到193家。二馬路百貨商品齊全、規模宏大,冠絕皖北,其經營范圍涵蓋皖北各縣,與鹽、糧等業成鼎足之勢,所謂“中國有上海,蚌埠為下?!薄J袌龀尸F出較高的開放度和自由度,出現了蚌埠的廣告上海造,上海的商品蚌埠銷?!叭A勝厚”招貼是新中國成立前蚌埠百貨行業較為典型的商業廣告之一,體現當時蚌埠經濟的活躍氛圍。
1 “華勝厚”招貼
現藏于蚌埠市博物館的“華勝厚”招貼,是新中國成立前蚌埠百貨行業較為典型的商業廣告之一。據《蚌埠市1911年—1948年百貨行業私營商戶統計冊》記載,“華勝厚”商號,店主趙百成,資金1000萬,獨資經營,1946年開業,商號地址二馬路387號。從商號名稱和開業時間來看,明顯帶有紀念抗戰勝利的色彩。
這幅由上海宏泰紙號承印的廣告招貼(圖1),高60厘米,寬43厘米。整體設計以中式視覺語言為主,黃色的十行紙,配以黑色魏碑字體,文字從右向左的書寫方式,如古書樣式。整體效果別致新穎、美觀大方。廣告版式以文武邊圍框,有欄線,圍框中間的中縫即是廣告所宣之內容。廣告的抬頭部分,“蚌埠”二字居中排列,置于圓形邊框內,兩側輔以幾何圖案加以裝飾,突出了店鋪所在城市。緊臨下方的店名“華勝厚”采用中式魏碑字體,字形規則中正而有動態。設計上采用西式美術的透視法,以粗細不同的線條進行勾勒,使視覺效果更加立體、突出。廣告主體居于版面正中,居中偏上部位“不二價”醒目、直白,表明了商家謝絕還價的態度,以及對店鋪商品質量的自信。中間部分從右向左,依次對店鋪經營的商品種類進行介紹:“搜羅華產,日用百貨,學界儀器,軍需皮革,棉毛織品,化妝飾物,冬夏衣帽,應有盡有。”可以看出,“華勝厚”所經營之物多為京廣洋貨,京廣洋貨雖有“洋”字,但實指國產名廠的物品。這些由中國沿海發達城市如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所產的優質商品,因貨好質優,得到蚌埠老百姓的喜愛,故贊其為“洋”貨。下方的欄線隔開處是商鋪的地址所在,“二馬路鐵路西”簡明扼要,方便顧客按圖索驥,光臨選購。廣告主體兩側的標語“統辦全球時新百貨,推銷國產名廠物品”,由上而下排列分布,采用魏碑雙勾字,以黑色為底,突出明顯,重點指出了“華勝厚”的經營范圍。不難看出,當時的蚌埠商貿百貨業開放程度之高,令人贊嘆。招貼的底部以雙折線作為邊界線,在突出店鋪地址的同時,也起到了美化的作用。
透過“華勝厚”招貼,我們不僅可以直觀了解蚌埠人民以往的消費習慣,而且可以更好地感受新中國成立前蚌埠商貿業發展的活躍氛圍。
2 民國時期蚌埠商貿業的發展
1911年津浦鐵路經過蚌埠通車后,蚌埠由古渡鄉集迅速崛起。明清以來的淮鹽引岸,與淮河流域糧食互市,蚌埠一躍成為淮河流域物資集散中心。20世紀20年代末期,由于擺脫了軍閥連年混戰的影響,蚌埠商貿業進入較快發展階段,這里不僅匯集了來自安徽省內各地的土產雜貨和手工產品,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日用百貨商品也集散蚌埠,轉銷沿淮、皖北、豫東、魯南等地城鄉,蚌埠成為最早的碼頭市場。此時蚌埠的商貿業以商品齊全、規模宏大而著稱皖北,銷售范圍輻射皖北區域,與鹽糧業成鼎足之勢。至1936年,蚌埠已成為擁有涵蓋48個行業的商埠,超過了當時的安慶與蕪湖,是全省商貿行業最多的城市。主營行業涉及鹽糧、百貨、糖紙、茶麻、牲畜、五洋雜貨、油酒、土產、綢布、煤炭、堆棧、搬運、飲食服務等。
蚌埠的商貿業以街道為市場,由市場的不斷擴大進而拓展成街區,形成了以街巷為市的城市風貌。以南北老大街為界,向西的經一路至新船塘為鹽糧貿易中心地段,向東的二馬路為百貨商貿中心地段。
1911年津浦鐵路經過淮河通車后,由老大街延伸出來100多米長的二道街為二馬路的原形。1913年倪嗣沖在蚌督皖,街面兩側很快興建了旅社、商店、作坊、飯鋪,逐漸形成商業街市的面貌。1919年城市大火之后,馬祥斌主持修筑開寬道路,二馬路正式得名。經過發展,1921年后,二馬路逐漸成為以經營百貨為特色的商業街。因最早實現津浦鐵路與淮河水運的對接,二馬路與老大街共同成為蚌埠商埠發祥之地,其商業繁榮與道路建設均為全省之最(圖2)。
蚌埠的二馬路是以經營百貨為特色的商業街,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國內外商人紛至沓來。上海、天津、無錫、常州、青島一帶商人,紛紛在這里開設旅社、百貨商店及商業服務場所。街區內以津浦鐵路橫穿馬路的道口為界,鐵路西最為繁華。自道路西段起,經營著上海等地的食糖、洋紙、日用雜貨包括香煙、牙膏、雪花膏、花露水、膠球鞋、絨衣絨線、鋼精搪瓷、鐘表眼鏡等。向東過老大街分布著源泰玻璃五金店、老鳳祥銀樓、三級鞋店、稻香村糕點雜貨店、亨得利鐘表店、商務印書館、天成百貨公司、裕豐源棉布店等(圖3)。過津浦鐵路道口東至國富街則以醫藥業經營為特色,其中的王恒昌中藥房設醫坐堂聞名皖北。
1938年日軍占領蚌埠,二馬路鐵道以西繁華的商業街屬敵占區,在殖民掠奪政策下,處在鼎盛期的蚌埠商貿業受到嚴重摧殘,與皖北、豫東等地的商貿聯系被迫中斷,市場經營也由日洋行所壟斷。1942年4月27日《安徽日報》報道:“本市商業市場向以雜糧交易為大宗,每年出入額甚為驚人。近數年來,因交通不便,商民運輸艱難,采買更多阻礙,經營狀況一落千丈,是以繁榮之雜糧市場已為陳跡。全市糧業商號百余家,已宣告停業者有70余家?!薄栋霾盒聢蟆芬矆蟮溃骸笆袌雒谆奈礇Q,市場困頓,物價巨漲,燃料缺乏,煤源斷燒,菜館停業,浴業請愿?!钡捎诋敃r的安徽省維新政府設在二馬路東段,這個地段還是出現了某些畸形繁華現象。為適應、服務政務人士所需,高升園浴池裝飾考究,同源茂飯莊生意興盛,老鳳祥銀樓買賣紅火。1943年出現了山東人王福山開辦的大新公司,其建筑規模和樣式及鋪面裝飾再創輝煌。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蚌埠,百業待興,需求旺盛,商貿業出現短暫的繁榮。1946年11月蚌埠市政籌備處的《蚌埠市政籌備工作報告》概述道:“抗戰勝利,國土重光,本市頓成政治、軍事、經濟之重心……工商業繁榮,尤盛逾昔,工業四十余種,勞工四萬余人。商業六十余類,商店八千余家,皖東北二十余縣及鄰省之土產輸出與必需品之納入咸集散于此。每年貿易總額甚巨,國家銀行及省市銀行、商業銀號、不下三十余所?!迸d起于民國初期的二馬路商業街,新老商戶蜂擁而起,聚集在鐵路西的中心地段。交易的商品品種增加到6500余種,其中小商品800多種,美國貨約占1/3,市場高度開放和自由(圖4)。
值得研究的是,為何“華勝厚”招貼,如未曾張貼一般,以嶄新的品質被博物館收藏上展?究其原因,抗戰勝利后的蚌埠商貿經歷短暫的繁榮,影響力一度波及皖北、長淮兩岸許多鄉鎮。用于蚌埠二馬路商業街之外的廣告招貼,無疑就是最好的物證。一張張招貼,曾吸引著許多外地人前來蚌埠選購“京廣洋貨”,悄然地改變著他們的生活。但是,1948年國民黨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失敗,空前繁榮的蚌埠商業頓遭摧殘。加之淮海戰役開始,城鄉市場蕭條,“華勝厚”招貼再無用武之處,于是留下了這些未能張貼的廣告。
參考文獻
[1]郭學東.蚌埠城市史話[M].合肥:黃山書社,2015.
[2]蚌埠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蚌埠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