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 要: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現保存有水簾洞、拉梢寺、千佛洞、顯圣池四個單元,其中精華單元是拉梢寺摩崖淺浮雕大佛,開鑿于高、寬各60米的半圓形天然崖壁之上,堪稱世界最大的摩崖大佛,集壁畫、塑像、窟龕、摩崖題記于一體,有獨特的時代特點。
關鍵詞:甘肅;武山;拉梢寺;摩崖淺浮雕大佛;七層佛座;摩崖題記
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位于縣城東北25千米的魯班峽谷中,始建于北周,隋、宋、元、明等時期續建重修,據文獻記載曾有“七寺五臺”的規模,但后因自然和人為的因素,現存水簾洞、顯圣池、拉梢寺和千佛洞四個單元,保存歷代窟龕69個、塑像160余尊、壁畫2400多平方米。精華單元拉梢寺主體開鑿于蓮苞峰南壁一處高60余米、寬約60米的半圓形崖面上,保存有大小窟龕24個、各類造像33身、覆缽塔7座、壁畫365平方米、摩崖題記1方。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是渭河流域一處大規模的石窟群和重要的佛教文化圣地,對于研究我國北周時期佛教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具有重要的價值。
1 拉梢寺大佛簡介
根據拉梢寺保存的銘文題記,該石窟最早開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主體是三尊摩崖淺浮雕大佛,為摩崖石胎浮塑造像,兼有部分泥塑。據文獻記載,拉梢寺名字的由來是工匠們砍樹堆積至崖頂,邊建邊拆,拉著樹梢建成,故名為“拉梢寺”,跟麥積山的建造風格相似。中間主佛為釋迦牟尼像(圖1),高約34.75米,低平肉髻,面形豐圓,濃眉大眼,雙耳下垂,脖頸粗短。穿圓領通肩袈裟,結半跏趺坐于七層佛座之上,衣紋為階梯狀凸起泥條,左腳掌心向上。在佛教中,左腳朝上為降魔佛,右腳朝上為吉祥佛,所以這是一尊降魔佛。該佛朝上的左腳掌心離腳指頭比較近的腳中央有一法輪。主佛八層頭光為同心圓形,其中最內圈為彩繪折枝花卉紋飾帶,第二圈到第六圈是彩繪的波浪紋,第七圈是彩繪花瓣紋,第八圈是彩繪紅色紋。佛座是一個方形高座,高約17米,寬17.55米,由七層浮雕組成,其中奇數層一、三、五、七層是雙層仰覆蓮瓣,偶數層二、四、六層為三種不同的動物,從上往下為獅子、鹿和大象。
主佛左手邊的脅侍菩薩身高約27.25米,頭上戴的是三瓣樣式的蓮式寶冠,臉形方中有圓,額頭中央塑有白毫,彎彎的眉毛,雙眼半睜,眼睛略微微下視,高高的鼻梁,嘴巴略大,兩嘴角上翹,大耳下垂。肩膀較寬,脖子較短,上身穿偏袒衫,手腕戴有鐲子,手臂戴有臂釧,手里捧著蓮花,身體微微側向大佛表示對大佛的虔誠。右側菩薩身高26.75米,與左側的菩薩在面容、服飾、姿態上基本上是一樣的,手里也拿著一束蓮花,身體側向大佛。兩尊脅侍菩薩面帶微笑,是種發自內心的笑,好似對佛祖講的佛教教義頓悟了的笑容。三尊大佛頭頂的一組遮雨檐,始建于明代,1990年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文物保護研究所對其進行加固與延長。大佛左下方的陰刻銘文題記明確提出佛像的開鑿年代、開鑿者及開鑿目的。
2 陰刻銘文題記的價值及其祈福歷史
大佛左下方的橫長方形摩崖淺龕高1.54米,寬2.25米,進深0.2米。龕內正壁陰刻有摩崖銘文題記(圖2),魏碑體,共分12行,每行9個字,每個字規格為0.1米×0.1米,總共103個字,內容為“維大周明皇帝三年歲/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渭河鄯涼甘/瓜成武岷洮鄧文康十/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蜀國公尉遲迥與比丘釋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釋迦牟尼佛一區愿/天下和平四海安樂眾/生與天地久長周祚與/日月俱永”。
該題記明確提出了拉梢寺大佛的開鑿者是北周大將尉遲迥,開鑿時間是公元559年,為后世了解大佛的開鑿時間、建造者及目的提供了有利的依據。通過題記內容可以知道,尉遲迥當時是為國家祈福而建造了大佛,希望國家可以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根據《周書·尉遲迥傳》的記載,尉遲迥先祖本是鮮卑族別種尉遲部,武功卓著:“尉遲迥字薄居羅,代人也。其先,魏之別種,號尉遲部,因而姓焉。……迥通敏有干能,雖任兼文武,頗允時望。后拜大將軍。”尉遲迥在北周朝中的地位很高,因占領蜀中,被封為蜀國公,是北周柱國大將軍之一,秦州刺史。拉梢寺這么大規模的造像,在全國的造像中是少見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尉遲迥的實力和崇佛的態度。從題記可以看出,尉遲迥是為國家而建造的拉梢寺,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為國家祈福的意義,他的這一行為肯定也得到當朝者的大力支持。他的開鑿行為使水簾洞石窟群成為隴右一處大的佛教圣地,顯示了天水地區在北周時期的重要地位。此題記為后世了解大佛開鑿的時間、年代、開鑿者和目的等提供了有利的依據,非常珍貴。
1990年,武山縣水簾洞石窟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修繕釋迦牟尼頭頂的遮雨檐時,發現了一面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銅鏡,素面,直徑28厘米,半圓形鏡紐,鏡紐內穿有用于懸掛的鐵條一段。在鏡背的邊緣有一圈凸棱,寬1.6厘米,上面刻有一圈銘文(圖3),逆時針讀為“大元大德六年歲次壬寅鞏昌府隴西縣臨渭關居住檀信男生巷心同室丁氏淑玉等發心施鏡一面于懸鈴山佛上結緣祈一家常保佑平安者”,可以看出是姓丁的這戶人家給家人祈福而放在大佛頭頂的。
主佛佛頭右側壁畫里也有些題記,自上而下第二層小佛間隙中就有“惠”“靜施力紀”“旋”等字,這些可能是近代修繕補繪壁畫的人完工后留下了他們的姓氏,也是給自己和家人祈福的見證。
3 獨特的七層佛座
拉梢寺大佛的佛座由動物和蓮瓣交互形成(圖4),一、三、五、七層為雙層仰覆蓮瓣,二、四、六層是獅、鹿、象三種動物。蓮瓣是從高到低,而動物是從低到高的塑造。第二層動物獅子原有九只,現僅存五只,頭朝外呈臥的姿勢,高1.8米,寬1.82米,卷毛豎耳,張嘴露牙,雙腿前伸趴在地上,兇猛無比。從左往右,第一只獅子雖然嘴巴緊閉,但嘴角、眼角微微上翹,帶著淡淡的笑容,這種喜悅是含蓄的、內在的,第二只嘴巴張開了一點,第三只嘴巴完全張開,開心和喜悅完全釋放了出來,到了第四只笑容慢慢收了回來,非常可愛,憨態可掬。第四層的鹿跪臥在地上,雙腿前伸,高2米,寬1.75米,彎角豎耳,嘴角露出長牙。第六層大象呈站的姿勢,高3.05米,寬1.7米,大耳下垂,雙牙前伸,鼻尖略上卷。這種佛座在同時期的佛像中非常少見,表現了它獨特的一面。獅、鹿、象這三種動物是印度早期美術中常見的雕刻對象,孔雀王石柱的柱頭就雕刻了面向四方的雄獅,桑奇大塔上的雕刻中也有這幾種動物的塑造。獅子作為佛座,象征威猛。大象在佛教中的寓意更深,在印度和中亞佛教美術中,一方面作為重量的負重者,更重要的是作為佛母摩耶受孕的象征以及本生故事中象征佛陀的六牙象、須大拿本生故事中的戰爭工具等。在龜茲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須摩提女因緣故事中,大象作為大目鍵連的坐騎,獅子也作為阿那律的坐騎。把鹿放在佛座里,象征佛第一次說法的地點,在犍陀羅、馬圖拉的佛雕刻中比較常見。這三種動物的塑造從下往上看,大象和鹿保存完整,都為九只,中間的一只正對正前方,兩側的頭像朝外,呈對稱分布。把大象放在最下面,一方面它在動物界體積較大,在佛教里寓意深刻;另一方面可能是開鑿者尉遲迥希望佛座坐得穩,這與他為國家祈福而建造拉梢寺密不可分,更希望所屬的國家北周可以長長久久,百姓安居樂業!
宋代在佛座上塑造了三尊木胎泥塑(圖5),高6.9米,寬4米,進深0.3米。龕內正中塑一立佛,左、右各塑一脅侍菩薩。這是拉梢寺現存不多的宋代塑像,造像用泥精細,塑造技法嫻熟,可與麥積山同時期的塑像相媲美。主佛通高4米,圓形肉髻,直鼻小嘴,粗頸寬肩,袈裟寬袍大袖,尤其是造像脖子的蠶絲紋造像特色是宋代特有的技藝。三尊大佛皆身披薄袈裟。兩件作品可以看出不同時期不同的造像特色。
獅、鹿、象這幾種與佛教密切相關的動物,被廣泛應用在佛教雕刻中,從印度早期美術到中亞、西域,再到中國內地。拉梢寺大佛的佛座把這幾種動物組合在一起,同時出現,非常少見,既富有裝飾效果,又是組合的形式,既引進外來的因素,又與當朝實際相結合,顯示了拉梢寺造像中最為獨特的一面。
4 特有的造像技藝
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每個單元都是利用天然的半圓凹形崖壁造像。這里的地質構造是砂巖,顆粒較大,比較松散,又比較堅硬,在長時間的雨水浸蝕下,崖體表層的黃土隨著雨水灌入沙石間隙,起到了加固崖體的作用。但是這種山體特征不利于進行大面積的石胎造像,拉梢寺大佛的造像就是最好的證明。拉梢寺大佛開鑿于公元55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大佛輪廓仍清晰可見,可見其高超的造像技藝。
拉梢寺大佛的類型是摩崖淺浮雕大佛,先把天然凹形崖體磨平,淺浮刻出佛、菩薩的造型,再上一層一層的泥皮,泥皮材料有黏土、麻筋和沙子,同時混合有糯米和雞蛋清。雖說材料簡單,但混合的比例只有最嫻熟的工匠才能掌握。據元代《塑畫記》記載,古代雕塑所用的材料有“糯米、粳米、小油、桐油、硼砂、皂角、土布、黃蠟、生絹、鐵條等幾十種”。除了材料配比之外,制作方法也很講究,工匠們長期探索獲得的材料配比方法與塑造技巧,保證了泥塑像具有磐石般堅實、陶瓷般瑩潤的質感效果。拉梢寺大佛大體大面的服飾造型凹凸不平,主要為了增加泥皮的附著力,同時增加了美感效果。選址也特別,整個山體外形就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蓮苞(圖6),大佛開鑿在心臟部位,不是正北的位置,對大佛也是很好的保護,不會被直射,也避免了雨水直淋。正因如此,拉梢寺露天大佛千年來佇立在此,俯瞰著時世變遷。
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位于古代秦州地區,是秦州地區僅次于麥積山的一處大型石窟寺,表現了佛教發展的盛況。拉梢寺大佛為研究這一地區及北方地區的佛教發現狀況,佛教文化、藝術、經濟、少數民族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魏文斌,吳葒.甘肅佛教石窟考古論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水簾洞石窟保護研究所.水簾洞石窟群[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鄭炳林.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石窟[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