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 要:文物是民族歷史進步和發展的見證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信息,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數量眾多的優秀歷史文物。文物與其所處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改善文物的保存環境條件能夠最大限度地延緩環境因素對文物的侵蝕和傷害,保護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文章針對文物的賦存環境及預防性保護問題開展淺要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地提升文物預防保護的技術水平。
關鍵詞:文物資源;不可再生;賦存環境;預防性保護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本身更加珍貴,只有實施好文物的保護措施,增強文物保護預防管理,才能有效抑制環境因素對文物的惡劣影響。只有分析并管理好文物在全暴露、半暴露自然環境及人工營造環境中的預防保護,才能更好地開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避免文物遭受侵蝕和損害,達到長期保護文物的目的。
1 文物賦予環境及影響
1.1 全暴露的文物賦予環境及其影響
文物同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適宜穩定的環境條件可以很好地保持文物的外貌,有效地保護文物,也有利于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全暴露的文物賦予環境,是指文物完全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并強烈遭受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暴露于大氣環境中的大型遺址、不可移動文物、地下掩埋遺址和文物以及水下遺址和文物等。
暴露于大氣環境中的文物和遺址,會根據地域分布受到不同濕度、溫度和空氣的影響,產生霉菌、腐爛滋生病害。干旱、風化和降雨洪澇都會侵蝕遺址文物的外表風貌,造成風蝕窩、風洞以及流水沖溝現象,會嚴重破壞遺址和文物。在遺址文物暴露的過程中,大氣中的降塵以及其他污染顆粒會黏附在文物遺址的表面,不僅難以清除,也會造成腐蝕磨損和微生物侵蝕,加快對文物遺址的損壞。除此之外,大氣環境中的不同氣體和酸堿物質還會嚴重危害金屬文物,并造成部分文物褪色、腐蝕。
掩埋于地層以下的遺址文物除了受到氣候、地質和地形的影響,還受到農耕、人類活動以及周邊區域環境的影響。污染物和酸雨的滲入會改變土壤的酸堿性質,對地下掩埋的遺址文物會造成極強的負面影響。除了地下土質的污染影響,地下水體也會對遺址文物造成污染。地下水體遭到污染后,改變了自身水體的酸堿污染有機物的比例,也有可能導致地下水體水位升高,加大文物的侵蝕范圍。地下水體降低后會造成地表坍塌,會給遺址文物帶來強大沖擊力,也會極強地損壞地下的遺址、文物。
水下的遺址和文物大多數是海洋沉船和其承載的文物,受到海洋環境、海水以及生物、化學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低溫的環境溫度下,海洋沉船及其承載文物的腐蝕程度會大幅度減緩,可以達到水下環境與船體及文物的有機平衡狀態。文物與水體環境相融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滋養水下生物群體,構成水下文物的生態圈,成為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海洋生物的分泌物也會對文物造成損壞影響。如果水下的溫度較高,就能夠直接加快文物的腐蝕程度,加快船體和文物的損壞。海水的水體和泥沙會沖刷船體和文物,損壞文物的表面,一定程度的泥沙掩埋才能夠減緩水體泥沙的侵蝕程度。如果水下遺址和文物完全暴露在水流活動頻繁的海域內,文物一定會極快地被水體和泥沙侵蝕,快速地腐壞、破損。水下環境錯綜復雜,使水體結構也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水中富含的電解質和鐵質元素會對陶瓷釉面文物、木質文物以及其他有機質文物造成腐蝕侵害,加劇對水下文物的破壞。
1.2 半暴露的文物賦予環境及其影響
半暴露的文物賦予環境,包括發掘的洞窟文物和遺址以及博物館展示的遺址、文物等。這種環境中的文物損壞主要是由于洞窟或是遺址的局部空間環境不穩定導致的。
遺址文物局部空間的環境溫度變化,會造成熱脹冷縮現象的出現,晝夜溫差和濕度交替會造成文物表面起皮,甚至導致文物內里開裂和質地變脆的情況。較高溫度的局部環境,也會使紙張文物迅速老化、金屬文物加快腐蝕以及纖維文物分解。在合適的環境條件內,溫度越低,文物的保護程度就越好。在博物館中的文物環境溫度與觀賞區人體溫度是不同的,所以在大多數博物館文物展覽中,會采取分區溫度調控,以達到保護文物和適應觀賞的目的。
半暴露的文物賦予環境中,文物的侵蝕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大氣污染物帶來。光照和大氣污染物的雙重作用使文物受到嚴重的腐蝕和侵害。大氣中各類的自然氣體堆積起來,在時間的作用下對半暴露文物遺址的侵害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光照污染和氣體污染兩種侵蝕源頭在文物保護工作中是不容忽視的重點內容。
1.3 人工營造的文物環境及其影響
人工營造的文物環境可以理解為人為控制的文物保護環境,它包括博物館中的陳列館藏文物、庫藏文物和收藏文物等。將文物安置在人工調節后的穩定環境中,能夠直接將外界環境與文物隔絕,通過人為環境溫度和濕度的調控,過濾有害物質和不良光照,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文物,有效阻止文物侵蝕、損害現象的發生。
人工營造的文物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文物移動或是不能人為控制的自然災害中。伴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展,博物館舉辦流動展覽已經習以為常,雖然流動展示增強了文化的傳播和文物的利用效率,但是頻繁移動文物導致展覽環境的改變,使文物產生損害的概率在變換中增強。還有部分博物館忽略了文物環境的溫度變化,沒有仔細調控文物的溫控環境,在文物展覽中分區、分層不明確,加劇了大氣溫差對文物的損壞侵蝕。自然災害的發生超出了人力控制的范圍,通常會導致大型文物遺址的大規模損壞或消失,具有極強的破壞功能。
1.4 不同文物賦予環境中的相互轉換
在實際的文物發掘和轉移工作中,依照考古挖掘、博物館組建以及文物修護展示等環節需求的不同,文物賦予環境會實時產生變化,存在著自然條件內相互轉化的可能,在文物賦予環境轉變的過程中,文物本身的自然狀態也在隨時發生變化。
現階段遺址文物的主要保存方式是遺址博物館的建造,這樣的保護方式杜絕了遺址文物遭受風化、光照、水侵蝕的可能,但遺址文物出土后和博物館環境相適應是個相當復雜的過程,期間一旦出現銜接不順利,就可能直接導致文物損壞甚至殘缺消失。因為遺址文物的遷移過程意味著文物需要從全暴露、半暴露賦予環境中轉向人工營造的文物環境中,水、土、大氣環境的不同導致文物周邊環境的不穩定,文物原有的周邊空氣溫濕度和氣壓等條件都會發生改變,會對文物的表面甚至內里質地產生一定程度的物理、化學影響,直接加劇文物的損壞程度。由于這種現象的產生,僅僅依靠現今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保護已經無法充分解決好遺址文物的環境變化問題,文物的移存保護必須重視不同文物賦予環境的相互轉換,處理好文物和周邊環境的互通轉變。
半暴露的文物賦予環境與人工營造環境保護的文物可以通過回填的方式保護在全暴露式環境中。臨時回填工作的開展有利于防止和阻礙文物侵蝕、損害現象的發生,減少博物館建設施工期間對文物、遺址的負面影響,也有助于文物環境狀態的保持和平衡。大部分的可移動文物是可以完全放置在人工營造環境中的,其可以很好地延緩文物的老化損傷程度,高效地保護文物的自身文化價值。
現階段的遺址博物館建設還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弊端,比如輕視忽略環境建設、重視建筑設計和陳列設計、輕視文物分區設計等,這些問題都在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中頻頻出現,還不能很好地解決不同文物賦予環境中的相互轉換問題。庫房和展柜是人工營造的主要文物環境,不僅調控著文物周邊的環境,還能起到防潮作用。由于人工營造的文物環境具有密閉性,因此一定要做好文物的定時清理、防霉、除濕、防潮等檢查工作,減小微環境空間的變化,減少外力環境因素對文物造成的污染和傷害,穩定好文物環境的微控制,以達到更好保護文物的目的。除此之外,博物館游客區的環境溫度調控以及風險監測評估也是展館建設要加強考慮的重點方面,只有充分考慮并設計好文物賦予環境,才能在保護文物文化價值的前提下開展文化傳播活動。
2 不同文物賦予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
2.1 全暴露賦予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
不同文物賦予環境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其預防保護工作的開展也完全不同。要想達成全暴露賦予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就需做好文物區域調查和預防監測工作。
全暴露賦予環境下的文物環境區域、掩埋方位以及損傷程度等方面的清晰調查,能夠為后續預防監測工作的開展做好鋪墊。預防監測是通過科學的檢測系統,判定文物環境的標準情況和環境改善進度,將文物賦予環境數據化,高效地開展文物環境控制和保護工作。
2.2 半暴露賦予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
開展半暴露賦予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需要加大對博物館展館外部大環境的定期監控力度。博物館的定期監管可以使用環境傳感器獲取監控參數,針對博物館大環境的空氣溫度、濕度開展精準化管理。實時監控文物陳列展覽環境,是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半暴露賦予環境下的文物定期監控力度的加強,有助于改善中央空調系統控溫、人流以及大氣環境等因素對文物的不良影響,有效避免文物產生不必要的損傷老化,降低破壞文物的潛在風險。
2.3 人工營造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
關于人工營造環境下的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實施,不僅需要做好文物環境的實時監測控制,也要注意到庫房展柜的安全保密性質。對文物環境進行實時監測控制時,要處理好文物微環境的調控,控制文物光照度和展出時間,并且關注文物展示環境的密封性,做好防潮、防霉及恒溫操作。
展柜材料的安全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庫房展柜的通風過濾效率決定著文物周邊的大氣環境,一定要實施重點的預防和保護。除此之外,針對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的文物應采取遷移為主的保護措施。如果文物不能夠實施遷移保護,就需要做好抗災的基礎設計,構建好建筑場地的整體抗災能力,做好結構材料的抗災建設,使其適用于文物建筑,也適用于文物展提和庫房的建造,可以更好地開展珍貴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
2.4 實施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有效方法
文物預防保護工作的開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延伸文物和遺址的文化信息及歷史價值。文物保護觀念的逐漸深化也為文物的預防保護工作帶來了多樣化和綜合化的發展。面對多樣復雜的文物遺址和文物賦予環境,必須秉承科學的方法和原理,才能保證文物預防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要做好文物的搶救修復工作。修復是保護早期文物的主要手段,文物修護的原則是實事求是地展現文物本質,保存文物的真實性,并盡可能地通過科學的修復手段將文物恢復到修復前的狀態,充分考量文物自身特性、賦予環境及歷史環境等多重方面,實施保護而不是替換文物的損傷老化部分。
其次,要注重文物的規劃保護。保護不同于修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并認知文物,將文物的地域歷史環境風貌作為了解文物的基礎,以文物、遺址本身作為保護的中心對象,開展基礎設施完善、定期文物護理和管理工作。并且協調好中心文物與環境間的管理,將文物與其周邊的環境建設統一化,開展文物保護、科研和觀光一體式的文物保護規劃。
最后,還需要開展預防性保護工作。預防性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能夠將文物損害的風險概率降到最低,加強文物賦予環境的保護調整工作力度。精細預防性工作的實施能夠長效地保持文物存在于恒定的、適宜的環境中,防止遺址、文物老化現象的產生,抑制文物損傷的繼續,最終達成長期保護文物的目的。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見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周邊賦予環境,通過分析遺址文物的不同賦予環境特點及其對文物產生的因素影響,可以很好地解決不同賦予環境轉變過程中文物的預防保護問題,平衡好文物的所處環境,更好地傳承和延伸文物的珍貴歷史價值。相信通過針對性文物保護措施的實施,能夠進一步加強遺址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健全文物賦予環境和保護工作的數據信息體系,深入發掘文物自身與賦予環境間的要素影響規律,有利于多元復雜的遺址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高效地提升我國遺址文物預防性保護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