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雪艷



摘 要: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發展迅速,主要表現在農業勞動力增加、農業生產技術進步、農田水利事業進一步發展、地主莊園經濟興起四個方面。首先西南地區農業的發展與這一地區原有農業基礎較好有關,其次得益于兩漢時期中央王朝注重邊郡管理、輕徭薄賦的政治措施,最后最為重要的則是牛耕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鐵農具的普及推廣。牛耕節省了人力,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而冶鐵業的發展使鐵農具得到了廣泛普及,兩者都為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
兩漢時期既是中國的大一統時期,也是社會經濟繁榮發展、民族融合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更是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西南地區在漢中央王朝有計劃、有組織的持續開發中,農業生產取得長足發展。秦漢時期蜀地已是國家糧倉,西漢初年蜀地生產的糧食就多次用于接濟周邊地區的饑荒。《漢書·食貨志》載:漢初“民失作業,而大饑饉……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①體現這一時期農業發展進步的鐵質農具,以及體現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耕作俑、畫像磚等,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的考古發掘中不斷被發現,成為我們了解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生產發展進步難得的實物資料。下文通過對這一地區考古發掘出土相關文物進行分析,對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發展狀況做部分還原,一窺其貌。
1 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發展概況
秦統一巴蜀后持續將北方邊郡居民②及原六國舊貴族移民至巴蜀地區,以鞏固其統治。兩漢時期災民③、流放罪人④、豪強⑤及部分自發的移民⑥又大批遷入巴蜀地區,使巴蜀地區的農業勞動力大量增加。據《漢書·地理志》所載,僅成都一縣元始二年戶口已有7.6萬余,人口僅次于長安。大量北方移民的到來,增加農業勞動人口的同時,也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
此外,東漢時期的軍屯也是兩漢時期巴蜀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976年,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發現了東漢末期至蜀漢時期的屯田遺址,見證了這一歷史史實⑦,20世紀80年代,在該鄉還發現了東漢初平三年(192)石表,其上的“百人以為常屯”⑧都表明東漢時期在四川地區實行了軍屯。
2 農業生產技術進步
2.1 牛耕的應用
秦漢時期牛耕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首先,從這一時期開始,制作的鐵犁犁鏵多呈三角形,鋒呈銳角,前高后低,斷面中部凸起,較漢以前的犁鏵寬大,既能破土又能翻轉泥土,解決了秦漢以前鐵犁只能破土不能翻轉泥土的問題,開啟了深耕細作的時代。
其次,犁駕結構日趨完善,考古資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耕犁主要部件已經齊全,其牽引方式在早期多為“二牛三人”,后期逐漸發展為效率更高的“二人二牛”,或“一人二牛”。四川木里藏族自治縣曾出土10多件鐵鏵和鑄有銘文的鐵鍤①,1987年,云南昭通城郊東漢墓中出土一塊畫像磚,磚面繪制雙角上翹的黃牛,牛與人之間有繩索相連,繩子一端系在牛鼻上,另一端牽于披氈男子之手,牛穿鼻系繩,當屬牛耕無疑。②
以上考古發掘成果表明漢代牛耕技術已在西南地區得到廣泛普及和運用。牛耕技術的使用大大節省了人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2.2 冶鐵技術的提高
整個西漢時期,巴蜀地區鐵器的使用進一步普及,且范圍進一步擴大,鐵農具的插、鐮、铚、鋤、斧、犁鏵等已經普遍使用。③
到了東漢時期,鐵器在整個巴蜀地區已經全面普及。①1936年,云南昭通出土刻有“蜀郡”“成都”字樣鐵?;1958年,貴州赫章可樂鎮出土“武陽傳舍比二”銘文漢代鐵爐④;西南大學歷史博物館收藏了鑄有“蜀郡”二字的兩件鐵鍤(圖1),上述表明這一時期蜀漢地區冶鐵業已相當發達,不僅滿足供給本地區的需求,而且出口至云貴地區。云南曲靖珠街西漢墓出土的鐵斧⑤,更是表明當時這一地區的人民已掌握了生鐵鑄造工藝。考古發掘出土的鐵農具遍及巴蜀地區,現簡略列表(表1)。
據測定四川和云南出土西漢中期鐵農具中有一部分屬“高碳鋼”,相比之前的“塊煉鋼”,其優點是強度更大、硬度更高。⑥牛耕節省了人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冶鐵業的發展使鐵農具得到廣泛普及,兩者都為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3 分工明確,精耕細作
俑,是指古代用以陪葬的偶像,其中的農耕俑是指表現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形象的陶俑,一般赤足或穿草鞋,手中持有鍤、鋤、鐮刀、鏟及鍘刀等農具。
從東漢中期開始,西南地區漢墓中這種表現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形象的農耕俑開始大量出現,這既是漢代“事死如事生”喪葬觀念的具體體現,也從另一個側面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也是對漢代西南地區農業生產過程的體現。不同的農業勞作俑的類型適應于不同的農業生產環節⑧,是研究當時農業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現列舉如下。
2.3.1 持鍤俑
鍤,最早流行于戰國時代的長江中游地區,是漢代的一種起土、挖土工具,因此持鍤俑多表現農業生產過程中起土、挖土的場景。重慶豐都鎮江沙包M28∶2曾出土一件持鍤俑(圖2),此俑頭戴笠帽,面露微笑,身穿右衽窄袖長衣,腳穿翅頭履,右手持鍤立于胸前,左手置于腰間。⑨由這件持鍤俑,可知圖1鑄有“蜀郡”二字的鐵鍤即是流傳下來鍤的實物。
2.3.2 持?俑
?,多為長條形,其功能應與今天農村中使用的鐵?頭相似。因此持?俑多表現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刨挖的場景。重慶豐都縣林口2號墓M2∶55曾出土一件持?俑(圖3),頭戴平上幘,面帶微笑,身穿窄袖束腰短衣,腳穿圓口靴,左手持箕,右手持?。①四川新都出土播種畫像(圖4)中左側一人手中所持之物應是這類農具,畫面中共有三人,皆身著短衣,左側一人手中持?,躬身刨挖,右側二人同樣躬身下俯,似是在播種。
2.3.3 持棒俑
學者們多認為持棒俑表現的是農業生產環節中播種或薅秧的場景,如四川新都出土的畫像磚上②,一位播種者一手執“點種棒”在農田中插洞,另一手在點播谷種,表現的應該是播種的場景。
然而另一種觀點卻認為其也可用來表現水田的薅秧作業場景③,四川新都縣(今新都區)就曾出土了一塊東漢薅秧畫像磚(圖5),左側兩位農夫均柱棍支撐身體,雙腳交替著將雜草踩進泥里,學者多認為這是水田薅秧作業的場景。持棒俑有男俑和女俑之別,他們或站立或躬身,手持棒,呈勞作狀,三臺新德鄉東漢崖墓曾出土一件持棒俑(圖6),此俑頭帶樸頭,身上穿著束腰短衣,躬身而立,右手持短棒。④
2.3.4 持鐮俑
持鐮俑從事的農業生產環節為收獲環節。《釋名·釋用器》:“鐮,廉也,體廉薄也。其所刈稍稍取之,又似廉者也。”⑤漢代的鐮多為鐵質,從漢代持鐮俑和畫像磚中持鐮人物的形態來看,自漢代以來鐮的形制變化并不大,并一直沿用至今。四川新都出土這塊薅秧畫像磚(圖5)的畫面共有四人,左側兩人正用腳薅秧,右側兩人正用鐮清理禾田,⑥手中所持的鐮與今日的鐮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2.4 農田水利事業進一步發展
早在秦朝時期已在成都平原興修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保障了成都平原農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兩漢時期,巴蜀地區的水利工程事業進一步發展,農田的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如漢文帝時,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頃”。⑦2008年,在四川南充發掘出漢代“泰合尚渡”水井遺址群;⑧2013年,成都市郫縣(現郫都區)波羅村遺址發現了漢代“溉田疇之渠”等。⑨上述發現都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用使用過的灌溉遺存。
此外,在今四川、重慶等地出土模型明器和畫像磚中都發現了反映東漢時期稻作農業的生產狀況。稻田都與水塘相連,大量的稻田都緊鄰著魚塘。⑩如四川新都出土采蓮畫像磚(圖7),二人駕小舟在蓮塘中采蓮,塘中還養有魚、蟹、鴨等。
2.5 地主莊園經濟興起
早在西漢時期,官僚地主就已經開始“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蓄其積委”③,逐漸形成了豪強地主這一階層。至東漢中后期,幾乎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的豪族地主的莊園。④西南地區自東漢中后期開始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廣大區域大量出現反映莊園生活的模型明器,如城堡、樓房、畜圈、田疇等建筑模型,還有陶車、陶船等交通工具模型,還有表現家庭勞作的庖廚俑等,表明這一時期西南地區地主莊園經濟發展迅速。地主莊園經濟的出現和高度發展客觀上促進了農業、商業等方面的進步與發展,成為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墓葬中出土的各類陶俑和模型明器則是對一個個地主莊園的重現。⑤
3 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3.1 已有的農業基礎
漢代西南地區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是建立在西南地區原有的農業基礎上的。⑥早在先秦時期,巴蜀地區農業產量已經很高,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史料中尋找到痕跡,公元前308年,“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⑦此時距離秦滅巴蜀不過短短8年的時間,在8年時間里巴蜀地區能夠為秦軍提供如此眾多的糧食軍需,可見此時巴蜀地區農業產量已十分可觀。
3.2 牛耕技術廣泛普及
羅開玉先生認為:“秦人早在春秋至戰國早、中期已推行牛耕,秦滅巴蜀后,牛耕必迅速傳入巴蜀。”⑧四川理縣佳山⑨、茂汶羌族自治縣石棺葬墓⑩都發掘出土了戰國晚期至秦末的鐵器,其中包括鍤、鐮、鋤等鐵質農具。牛耕技術節省了人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冶鐵業的發展使鐵農具得到廣泛普及,兩者都為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3 有效的政治措施
兩漢政府都非常注重邊郡管理。西南地區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經濟、文化、地理環境都差異較大,兩漢政府為對這一地區實施有效管轄,采取了靈活多樣的管理方式,實現了郡縣鄉里制和屬國制。這種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管理方式穩定了當地的社會秩序,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更有相對寬松的賦稅政策。漢初全國實行“輕田租,十五而稅一”,景帝時更是減少至三十稅一。輕徭薄賦的政策對西南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產生了明顯的積極作用。
4 結論
兩漢時期西南地區在秦及先秦時期原有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增加農業勞動力、改善農業生產技術、輕徭薄賦等措施,使兩漢時期西南地區的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措施的實施既是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發展的表現,同時也是兩漢時期西南地區農業取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大量小農的消失,使這部分人不得不依附于地主莊園,但不可否認的是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從總體上來說,對地區農業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今天大量考古資料的發現和公布,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現狀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使我們對這一時期西南地區農業生產狀況有了直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