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也在隨之發生著變化,博物館正承載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朝著無邊界化的方向發展。作為新時期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博物館教育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其無邊界性。文章以中國濕地博物館“校園博物館”教育項目為例,剖析該項目體現出的無邊界教育性和積極意義,以期為推動我國無邊界博物館教育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無邊界教育;博物館學校;校園博物館
0 引言
近十年來,國際博物館界對于博物館的職能擴大和功能提升進行了深入探討,開始強調博物館的社區化和無邊界化。早在2010年,美國博物館聯盟年會以“無邊界的博物館”為主題,深入分析了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2016年,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在中美博物館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首次明確提出要構建無邊界博物館,核心是讓資源、服務、理念和業務在博物館內外的跨界流動與互融共享①。
教育功能不僅是博物館對社會的責任,更是首要任務,這是國際博物館界的共識。2015年,我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全國性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施行,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②。博物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在此背景下,博物館教育更應該主動突破傳統模式與觀念,打破有形無形的邊界,深入群眾,服務社會,探索一條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多元教育形態之路。
1 何謂“無邊界教育”
“無邊界教育”作為一個教育概念,最早見于1990年加拿大國際教育署發布的《無國界與邊界的教育》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充分肯定了“無邊界教育”是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基本路徑。1998年,澳大利亞學者斯圖亞特·坎寧安在《新媒體與無邊界教育》一書中首次將“無邊界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納入高等教育研究的視野。此后,以在線資源、課程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飛速發展,并在全球范圍掀起了一場教育革新。王柯等認為,“無邊界教育”既是一種教育技術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③。筆者認為:“無邊界教育”具體指在教育活動中,教育本身各種要素的融合與邊界的突破,如不同學科之間、文化之間的融合,學校與社會的銜接,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合作等。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但傳統教育模式往往難以充分實現這一本質,甚至背道而馳。無邊界教育以完整教育彌合現實教育的“壁壘”,進而促進人的發展。一方面是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另一方面是構建多樣態學習方式,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④。
2 博物館學校與校園博物館項目
20世紀90年代,美國紐約州的布法羅科學博物館和明尼蘇達州科技館率先向社會公開招收學生,標志著具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學校誕生。截至2015年,美國已建成40多所博物館學校。博物館學校將館校合作教學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存在的意義及創造出的價值和影響也為我國館校合作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⑤。博物館學校倡導無邊界教育理念,即改變一直以來以學校教育為主的育人方式,倡導學校與家庭、社區、社會進行資源共享,消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固有邊界,實現三者相互滲透、優勢互補和有機整合①。
作為博物館學校的本土化延伸,2018年起中國濕地博物館正式開展“校園博物館”項目,對“無邊界教育理念”進行了有效探索。“校園博物館”項目是以政府撥款為主要經費來源,以館校合作為基礎,以博物館優勢資源為依托,以展覽創作為方式在小學校園內建設特色場館并開展教育活動的教育模式。三年間,中國濕地博物館分別與杭州市文新小學、杭州市行知二小、杭州市之江二小開展了館校合作,利用其科學教室等場所建設完成了中國濕地博物館貝殼館、中國濕地博物館蝴蝶館、中國濕地博物館螃蟹館三所校園博物館,共展出1500多種、3000余件軟體動物及節肢動物標本,并以場館主題或單元為課程特色,探索開放的交流機制,為青少年兒童搭建了最直接的學習實踐平臺,受到了青少年兒童的熱烈歡迎。
3 “校園博物館”項目對無邊界教育理念的詮釋
“校園博物館”項目旨在突破有限的學校育人邊界,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整合;打破學校有限教育時間的限制,實現學校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的整合;超越學校課堂空間的界限,實現課堂空間與場館空間的有機整合。其所展現出的跨界性、共享性、融合性②,與無邊界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義不謀而合。
首先,“校園博物館”項目為博物館與學校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機。從最初的館校雙方淺層次協作,逐漸發展到融洽合作,最后達到深層次的共同創造,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協作水平和相互依賴性不斷加深。隨著學校和博物館之間,教師、管理人員和博物館專業人員之間的角色和責任開始發生變化,兩個機構之間的界限變得逐漸模糊。
其次,“校園博物館”項目有助于集中館校優勢,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我國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開發和利用博物館課程資源支持課程實施和學生學習的實踐較少。通過館校雙方深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影響教師利用博物館資源支持課程實施的因素:經費、學生安全、學校領導支持程度等③。另一方面,校園博物館的場地資源優勢可以為學生創建全新的學習環境,為青少年帶來便捷又新奇的感官體驗,從而達到科普場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學目標、科學內容的契合。
最后,“校園博物館”項目有助于推動教學創新,讓學習在多重對話與實踐體驗中真實發生。校園博物館的課程實施創造了“雙師授課”模式—學校教師與博物館講解員在同一個空間內,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展開教學活動。在這里,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與師資構成,共同促使學生多角度觀察、多維度思考、多形式研究。
4 “校園博物館”項目課程活動的相關探索
4.1 走向真實的學習:構建校園博物館學習流程
博物館學習流程是紐約博物館學校的教育專家以基于實物的學習和博物館流程為理論基礎設計出來的一種反映博物館研究特點與規律的學習模式④。以此為藍本,通過不斷總結三所校園博物館課程活動經驗,筆者總結形成了校園博物館的學習流程(圖1)。
校園博物館學習流程分為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三部分,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都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不斷循環直至達到學習項目的目標。活動前主要進行準備工作,如明確活動目的、場所、形式,為開發設計學習活動方案及材料做好鋪墊;活動中又分為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后以及涉及整個過程的相關元素,分別對應參觀前的課堂教學、利用學習單開展分組參觀、參觀后的課堂交流、討論以及設計相關展區地圖和學習單參考答案或問題支架等內容。其中,參觀前的課堂活動需要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系統規劃所有師生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參觀中使用的學習單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進行合理設計。參觀后回到課堂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手中的學習單進行分享和問題探討;活動后包括學習材料的整理、存檔,學習活動的反思等,為后續活動的不斷完善提供反饋。校園博物館學習流程作為一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學習模式,遵循了學生發展的階段與規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并展現了博物館科學研究的流程與方法,有助于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4.2 走向融合式學習:以展覽主題統領課程設計與活動開發
一方面,學校教師、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小學科學課標》,借助校園博物館的空間、資源、情境為學生創建真實的課堂,讓學生通過真實的經驗建構知識。另一方面,二者將展覽開發過程及其相關活動引入課程活動設計,激發青少年兒童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提供跨學科學習的框架,將創造的過程轉化為學習的過程①。
在“校園博物館蝴蝶館”項目的科學課程開發中,開發人員首先研究并提煉蝴蝶展品等教學資源中蘊藏的科學核心概念②,圍繞相關科學概念的構建和各年級段知識目標間的聯系進行教學設計。課程結合教科版三年級科學課中“動物的生命周期”、六年級科學課中“生物的多樣性”的知識點,依托蝴蝶館中“蝴蝶的外部構造”“蝴蝶的生命歷程”“蝴蝶百態”等展項及百余種蝴蝶標本,使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理解“生命周期”“生物多樣性”等知識點,激發學生研究生命奧秘的興趣。其次,教學內容設置避免知識碎片化的傾向,注重揭示展品背后的信息,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構建。圍繞蝴蝶這一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課程,引導學生主動揭示“動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探究生物與自然、生物與人類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傳達保護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理念。
4.3 走向分眾化學習:細分受眾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
小學生常被看作最理想的教育群體,他們學習興趣濃,有積極性,熱愛大自然并對教育人員充滿信任。在設計“校園博物館蝴蝶館”的活體觀察活動時,開發人員基于小學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求:1-2年級學生以觀察為主,記錄不強作要求;3-4年級學生在觀察基礎上做簡單和短時記錄;5-6年級學生做較為完整的記錄,要求是一個生命周期;參與蝴蝶興趣小組的學生做蝴蝶的長時觀察記錄,同時做更加復雜的記錄。
在“校園博物館螃蟹館”項目中,基于小學學生的認知規律,共設置三個學段的參觀學習單。圖2展示了不同學段學習單的問題設置情況。橫軸為記憶性、收斂性、發散性和評判性四類問題③,縱軸為題目數量。
①1-2年級學生的科學認知以“觀察與辨識”為特征,且認字量有限。因此,為其設計的參觀學習單圖片較多,題量較少(共5題),記憶性問題占比最大。
②3-4年級學生的科學認知具有“理解和應用”特點,具備初步的推理能力,能夠理解簡單的科學原理及應用。因此,為其設計的參觀學習單題目種類多樣,題量增多(共7題),涉及需要簡單比較和推理的知識點。其中,收斂性問題占比最大。
③5-6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推理與思考”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識,并逐漸發展出抽象推理和假設思維的能力。為其設計的參觀學習單配圖較少,題量最多(共12題)。以收斂性問題和記憶性問題為主,相比1-4年級學習單,增加了評判性問題。
5 反思與總結
三年來,“校園博物館”項目在育人模式、管理模式以及課程模式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也獲得了若干榮譽,但在模式推廣、館校合作關系的發展、信息共享平臺的搭建及學習效果的評估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優化。
5.1 校園博物館模式的推廣
目前,校園博物館項目主要針對小學生群體。隨著初、高中學業難度的不斷增加,繼續將博物館體驗作為學校課程的優質項目可謂鳳毛麟角。而且當博物館項目被用來豐富課程時,往往會傾向于根據學校的需要而不是博物館的優勢來塑造。因此,校園博物館模式向初、高中階段的推廣和普及過程除了需要更多資金支持外,更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如何找到館校雙方需求的契合點?如何實現課程整合?如何制定學業考試標準?這一系列問題尚需博物館與學校共同努力。
5.2 館校合作關系的發展
盡管校園博物館在館校深度合作方面積累了有效的方法和經驗,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地域限制、時間限制、長效維護等現實問題。一是由于項目成本等原因,已建成的三所校園博物館均為博物館周邊學校,行政區劃一致。而其他區劃較遠的學校,無論從建設選址、資金支持到館間交流參觀的機會都相對較少。二是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和教師作為兩個業務主體,在一起探討、合作開展項目課程規劃的時間非常有限。盡管二者共同開發課程或單元模塊確實有效,但相當耗時。三是校園博物館的長效維護有待時間的檢驗,如生物標本的定期維護、消殺,展項與多媒體的維修保養等,均對館校雙方的長效協作提出了挑戰。
5.3 關于信息共享平臺
盡管現有的三所校園博物館已開放預約參觀機制,亦有省內其他小學慕名前來參觀,但校園博物館的共享功能尚未得到最大的發揮。筆者認為,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考慮將展品資源、活動中用到的音頻和視頻、學習單及教師指導手冊等相關活動材料均上傳至學習共享平臺,供學校師生在參觀前后下載使用。另一方面,相關課程活動也可制作成微課,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分享傳播。借助三所場館的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勢,期待更多的學校加入“校園博物館”項目,成為分享者與受益者。
5.4 關于學習效果的評估
真正有價值的無邊界教育,應該是繼承和發揚了館校雙方的優勢和特色,既借鑒了學校教育的系統和目的性以及教育過程設計的嚴謹性,也傳承了博物館教育的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以及多元化教育目標①,因此有必要對校園博物館進行教育效果的評估。與大部分自然科學博物館一樣,校園博物館現行的活動評估主要通過學生的課程總結、教師的問卷訪談、工作人員的場外觀察等渠道了解學生和教師對活動的滿意程度和參與性。這些評估方法既缺乏系統、嚴謹的維度設置,又缺乏清楚的描述和分析方法。項目團隊也將后續嘗試以“是否可以使用更多的科學表述、參觀后是否比參觀前產生了更多的問題、是否能夠改變他們日常生活中與科學有關的行為”等作為對展覽活動教育效果評估的重要依據②,構建一種具有校園博物館特色的學習效果評估方法和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