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婷婷
摘 要:拓印技法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工藝,是采用墨拓將等比例器物拓印在宣紙上的技法。傳統的拓片制作方法主要有撲拓、擦拓、鑲拓、蠟墨拓等,傳統拓片的主要形式分為全形拓與平面拓。文章詳細介紹平面濕拓的兩種常用拓印實際操作工藝流程與要點。
關鍵詞:拓印技術歷史;傳統拓印制作方法與主要形式;平面拓工藝流程
拓片,作為古代一種特殊的“印刷”品,是器物紋飾的真實記錄,有著極高的資料價值與文物價值。使用拓印工藝可直觀反映器物紋飾與文字,在文物的流傳、摹寫、考證研究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拓印工藝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始于六朝,最早是用來拓印漢魏石經及秦刻石①,唐代以后盛行,宋初用以拓古器文字。到清晚期,隨著金石學研究的盛行,墨拓的應用更為廣泛,在傳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00年,甘肅出土了敦煌遺書,敦煌遺書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種,分別為歐陽詢書《化度壽豈禪師塔銘》、柳公權書《金剛經》、唐太宗李世民書《溫泉銘》,甚至還有王羲之17帖臨本3帖。這些拓本極其珍貴,現分別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和大英博物館。②為避免珍貴文物受風化侵蝕損毀、信息流失,除對文物進行影像信息采集外,仍廣泛使用墨把石刻或器物上銘文及紋飾拓印到宣紙上,拓出的成品圖紙就是拓片,于是就產生了拓印工藝。拓制出的拓片,有些細節往往比照片寫實、客觀,更具風骨與氣息。
傳統的拓片制作方法主要有撲拓、擦拓、鑲拓、蠟墨拓等。撲拓、擦拓、鑲拓屬于濕拓的范疇,蠟墨拓屬于干拓的范疇。早期拓片通常會使用擦拓法,用細氈卷蘸墨并迅速在紙上擦墨。另一種濕拓法也比較常見,在制作拓片時利用拓包蘸墨或其他顏料在紙上直接撲打,通過少量多次撲墨,一層層控制著力度把墨撲實,以此凸顯紋飾。這兩種濕拓法是一直流傳至今且大范圍使用的主流拓印技法。所謂干拓法,就是不使用含水材料。蠟墨拓就是事先將顏料融入蠟中,固定宣紙,使用彩色蠟輕輕擦,從而拓印出紋飾。②
傳統拓片的主要形式分為全形拓與平面拓兩種。平面拓始于六朝,也是主流的拓印形式。全形拓是清代馬起鳳發明的,讓原先的二維平面拓有了三維立體的成像,器物不僅等比有紋飾且有立體的效果,全形拓在墨拓中是最晚出現的。本文仔細梳理了平面拓印的兩種主要技法,其中有需要準備的材料與工具,還有具體步驟等基本入門技巧,也會提及遇到平面器物中微立體紋飾拓印時所需注意的要點,不同類別的器物分別對應不同拓印技法。
1 拓印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拓印所需的材料有紙、墨、白及、丙三醇等(圖1)。
①拓片用紙。要注意選薄透、細膩、白有韌性且具有拉力的紙張,比如連史紙、汪六吉凈皮扎花紙、凈皮棉連紙等,生宣和皮紙一般為拓印常用紙。
②墨。用墨量較少的時候,可以用墨錠在硯臺上研墨,油煙墨為佳。墨汁使用較多時,可以直接使用墨汁。同時可以在墨汁中加少量的水,使研出的墨更易于使用,提升效果。
③白及。白及是一種中藥,白及水無色,作用是增加黏度,可提高紙與補拓物之間的吸附能力,使紙附著拓物不會脫落與位移,拓印完成以后,宣紙容易揭取。一般拓印大面積器物時需要加白及水,比如石碑,尤其拓印立碑時,可有效防止宣紙與拓體脫落。拓印銅鏡、金石等面積不大的物體,可不添加白及水,直接使用清水即可。
④丙三醇。丙三醇俗稱為甘油,取甘油加適量水,稀釋備用。在墨中滴十來滴稀釋過的甘油水,可以防止因拓紙濕度大造成的字跡暈染,也防止墨污染被拓物。
制拓片所需的工具很多(圖2),具體有:①棕刷。用于刷紙、上宣紙及打刷,上宣紙以后,待合適濕度時,用刷將紙細致地輕打進紋飾凹陷處,紙面和器物間緊密貼合。②拓包。拓包也稱撲子、墨包,用于拓片上墨。③拓板。拓板為帶手柄的木板,能買到成品。將墨汁倒在上面,用于拓包的蘸墨及勻墨。④塑料膜。棕刷在擦紙之前,用薄膜覆于宣紙,可防刷子硬把紙劃破。⑤木槌。木槌主要用于敲打宣紙的接茬處,使其能牢固地銜接起來。⑥小毛巾或紙巾。純棉小毛巾蘸水適當擰干,用于按壓拓紙和吸水;紙巾用來按壓吸水。⑦小風扇,可以提高紙張晾干的速度。另外,噴水壺、墨水盤、水桶、抹布及濕巾等都是需要提前準備好的工具。
上文提到的這些工具大部分能直接購買到成品,包括拓撲,但是自己制作的拓撲相對更好用一些,制作拓包的布料,可選用平紋的細布,絲綢更佳,不會使拓撲紋理在拓片上留下多余痕跡。拓撲一般為四層:①一層是拓包的內芯。使用脫脂棉填充,先將其抓散,增加其蓬松感與彈性(也可以用海綿當作內芯填充)。②用一層布扎緊內芯,在拓撲底放一層圓形的氈布。③在布料外再包裹一層薄塑料膜,防止蘸取過多的墨汁。④薄塑料薄膜外包一層細棉布,然后將最外層棉布四角收攏,用粗麻線或橡皮筋纏繞緊,繞出手柄便于捏握打拓。根據被拓物品大小,通常至少要制作出兩三個直徑大小不同的拓包,以便于拓印器物的細節。
2 操作前的準備工作
①提前將白及加水浸泡,時間約為24小時,若浸泡時間不足,泡好的白及水黏性就不強,吸附紙的能力相對就弱。如果要急需使用,也可以將白及加水進行熬制,將其熬煮為與膠水相似的質地后備用,注意質地不能過稀。
②操作前用軟毛刷清潔待拓器物,將其周圍附著的灰塵、污垢或苔蘚等清除干凈。如待拓器物用水清洗的,需待其表面干燥后,方可拓印,要以不傷拓體、又能將污垢等清除干凈為原則,切不可在操作過程中損壞待拓器物。
③裁紙。選擇使用生宣紙,該紙要纖維較長、有韌性、較薄,應根據待拓器物的面積,裁剪出拓紙紙張的規格大小。如果需要拼接,每張拓紙要提前考慮好紙張對接,對接處要多預留出1~2厘米空間,紙張四周應多預留4~5厘米空間。
④發紙。紙張裁好后,用噴壺將清水均勻噴灑在宣紙上,不要一次噴太多,太濕或太干都不合適,目的是讓宣紙的纖維充分膨脹,避免日后變形。也可將裁好的宣紙,浸入清水中3~5分鐘,撈出后將其平整地放入塑料密封袋中備用。
⑤將甘油加適量水稀釋,之后裝入小瓶中,以便調墨時使用。
3 拓印的制作步驟與主要技法
拓印的制作步驟,主要分為清洗、上紙和撲墨三個步驟。
①清洗。就是使用毛刷等工具,把拓體上的灰塵、土垢、污垢或蘚苔清洗干凈。②上紙。上紙可以分為干上紙和濕上紙:干上紙就是將宣紙直接撲在已經刷有白及水或清水的待拓器物上;濕上紙就是將宣紙疊好,放入清水中,然后將濕紙撲在待拓器物上。③撲墨。是用拓包蘸取適量墨,用輕撲或者輕擦的方法,將墨撲在附著的待拓器物的拓紙上,形成墨跡,成為一幅拓片。
拓印技法主要分為撲墨法與擦墨法,還有蠟墨拓、鑲拓等拓法。通常采用撲墨法制作的拓片最為常見,采取何種拓法,要視其待拓器物的類型做好最合適的選擇。下面將最常見的撲墨法與擦墨法的過程詳細記錄下來。
3.1 撲墨拓法
撲墨拓法適用于大部分拓體,是目前主流的拓印方法之一。
①清洗拓體。先把要拓的紋飾或文字盡可能剔刷清晰,本體清晰潔凈是第一步。②濕上紙。將提前發好的宣紙從密封的塑料袋里取出,可用純棉的毛巾吸去多余水分,再用塑料薄膜覆于宣紙上層,用棕刷將拓紙平刷在待拓器物上(圖3)。上紙的技術性相對較強,也是較關鍵的一個步驟,刷紙時要極為細心,動作連貫,大片地刷紙,不要左一下右一下,把宣紙刷出氣泡或皺褶。刷紙時用力需均勻,要將宣紙和拓體之間的氣泡用刷子刷出去,使宣紙與拓面貼合緊密,紙上不能有褶皺或氣泡,且要刷平整。銅鏡面積比較小,用小刷隔紙捶打即可排出空氣,使宣紙貼合器物(圖4)。③撲墨,除去之前蒙上的那層塑料薄膜,等濕紙稍干后,先在拓板上倒少量墨,再加幾滴甘油混合水,使用拓包勻墨后,再往紙上輕輕撲打,即可形成拓片(圖5)。
3.2 擦墨拓法
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文字清晰的碑石。先清潔待拓器物,晾干后用軟毛刷在器物上刷一層均勻的白及水,白及水的黏性須達標,防止拓紙與待拓器物的附著力不夠而脫落。用大小合適的濕宣紙蓋在碑石上,用棕刷用力刷,使紙緊覆凹陷處,再用頓刷按順序左右或上下均勻地砸一遍,要隨著紋飾或文字的凹凸起伏。待拓紙八九成干時,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細毛氈卷成擦子,將墨汁揉勻,在紙上進行擦墨,注意不要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進行三遍,即可完成拓印。
4 拓印技巧淺談
①用頓刷敲打拓紙時,不要斜方用力,敲打的力度要均勻,如用力過猛,則易刮破拓紙。無論是碑是版,還是陽文或是陰文,都要讓拓紙完全貼實在待拓器物上,其全部紋飾或字跡清晰顯現時方可進行撲墨。
②在拓印之前,拓紙的干濕度掌握很重要,一定要適度,過于干燥,待拓器物與宣紙間容易滲入空氣造成氣泡現象或褶皺,拓紙易移位。還要注意掌握好時機,待拓紙略呈泛白、八九成干時,就可以小面積試拓并開始正式撲墨了。
③拓印時,先用拓包沾墨、勻墨,可以先從邊緣空白處試拓一下,觀察墨跡的形成。如暈墨,說明拓紙太濕,拓紙如果太濕,墨跡易滲入待拓器物中,使拓片的字跡模糊不清,拓片就報廢了;如不暈墨,可先從邊緣開始用拓包撲墨,上下來回漸次地密集撲打待拓器物,撲墨時要掌握墨色及力度,要做到撲墨有序且用力均勻。先將待拓器物整體拓一層淡墨,第二遍至第三遍拓印撲墨時,再逐漸控制墨色逐漸加深,一般撲三次墨即可使待拓器物的紋飾或文字清楚顯現。
④從待拓器物上揭取拓片,取下拓片的時機也要注意,最晚拓紙九成干時就要揭取,此時拓片尚有韌性不易破損,若尚潮濕或過干就急于揭取,極易使拓片破損,前功盡棄。拓片揭取后,需平放自然晾干,不可在太陽下暴曬,否則拓片將會凹凸不平及發硬,也會直接影響拓片的質量。
⑤拓印微立體紋飾時,如果紋飾過高則沒有辦法進行拓印操作,超出宣紙韌性的拉伸范圍,紙就會破了。一般拓印此類紋飾時,比如銅鏡的海獸葡萄紋,為了凸顯紋飾,可在拓印結束時,不立刻取下,拓片與銅鏡一起拍照留存(圖6),凸顯紋飾的凹凸立體感,也可防止拓片取下后變形,再采集影像資料時就不準確,即采集的拓片會產生畸變,影響數據的準確性。
如果想要拓印出優秀的拓片,理論知識、工具、材料及操作步驟都缺一不可,同時也需要反復練習,掌握拓印的技巧。文物拓片與文物攝影、繪圖總是相互結合共同出現在各類文物研究文章中,如銅器紋飾和銘文、碑刻、硯臺、古錢幣、畫像磚石等,將其拓印下來,與攝影圖片相輔相成,可仔細欣賞細節,感受時代特征與風格。通過拓片記錄下來的資料,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演變與發展,欣賞歷朝歷代書法家迥異的藝術風格,分析其藝術特點。拓片記錄著器物的文字與紋飾,承載了歷史與文化,使我們感受藝術的積淀與文明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