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桂
摘 要:在閩南地區,除了紅磚大厝和五腳距以外還有另一種傳統建筑—番仔樓。番仔樓見證了閩南人出外經商的歷史,見證了閩南地區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文章從番仔樓的建筑形式入手進行介紹,帶領讀者體會它的中西融合之美。
關鍵詞:閩南地區;番仔樓;建筑形式;中西融合
“番仔”是舊時候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稱呼。“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番仔樓”則是閩南一帶對帶有南洋特色洋樓的稱呼,也稱“樓仔厝”。閩南地區現存的番仔樓大多是在清末到新中國成立前后所建。
閩南多山少平地,清末至民國時期國弱民窮。番仔樓的由來是從清朝時期開始,閩南一帶很多商人為生活所迫漂洋過海前往南洋謀生,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后在老家建大宅,直接從南洋運來建筑材料,建起樣式與閩南傳統紅磚大厝不同、帶有南洋特色的洋樓。
1 番仔樓的建筑樣式和裝飾特點
番仔樓融合了歐洲住宅與熱帶建筑特色常見的“殖民地外廊樣式”和閩南傳統紅磚大厝風格,是體現中西融合的古建筑。
番仔樓的平面布局根據與傳統大厝的融合程度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傳統大厝局部樓化,指的是保留傳統大厝的院落格局,只是在最后一進進行局部樓化;第二種是傳統大厝整體樓化,指的是在平面布局上保留傳統大厝的五開間兩進一天井,只是增加外廊和整體樓化;第三種是獨立式番仔樓,指的是只保留傳統建筑中的一進,增加外廊,形成單獨樓化。番仔樓建筑內部大多還是采用傳統大厝的木結構營造技藝,是表為洋里猶中的中西融合建筑。
番仔樓的裝飾集中在正立面,主要在立面山花、女兒墻(塑有造型的欄板)、外廊和門窗上,大多是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進行混搭。番仔樓的正立面常為臺基上設支柱過梁組成外廊,頂部是山花和壓檐女兒墻。山花的造型常見的有尖形山花和圓拱形山花,裝飾方式主要為淺浮雕灰塑,也有使用紅磚簡單地堆砌出一些造型。山花的中心圖案常為幾何圖案,以圓形或鏤空圓形(南洋式孔洞)較為常見,周圍的裝飾圖案有蝙蝠、太陽、天使、花草、獅子、老鷹、地球、時鐘等,裝飾中常將姓氏堂號、樓名和建設年代體現在山花下方(建筑的上額)的匾額處。山頭(山花頂部)位置也經常用獅子、馬、鳥等走獸泥塑作為裝飾。山花兩側常設有對柱用來分割圖案,柱頭也常有形狀(常見的為燈形或葫蘆形)上的裝飾點綴。山花是番仔樓借鑒南洋建筑風格而出現的,是整座建筑裝飾最為集中的部分,類似于閩南傳統紅磚大厝燕尾脊裝飾的重要性。
番仔樓的檐口做法常見的有線腳型和挑檐型。線腳型即采用疊澀多層線腳的方法,基本為下小上大、層層遞加。根據使用材料可分為水泥疊澀線腳和磚疊澀線腳。水泥疊澀線腳常見的為簡單的矩形線腳疊加,較為考究的會出現點狀(如矩形圖案、尖角圖案、花草圖案等)或淺浮雕灰塑泥塑的排列裝飾。挑檐型指的是番仔樓的檐口挑出較為明顯,有一定深度,有利于排水和加強立體感。
番仔樓的外廊常采用拱券式,一般為紅磚砌筑,壘砌柱墩,從柱頭起拱,紅磚面抹灰做好層層線腳,隨著開間的跨度大小呈現弧度變化,一般為緩弧狀或圓弧狀。另一種外廊開口樣式受傳統建筑影響會出現傳統的卷棚頂或直梁式,材料不受局限,有石砌、磚木砌和水泥澆筑。
外廊根據單獨一面的立面樣式可分為四類:第一種是一字式,整條外廊平直,平面上呈現“一”字形,列柱垂直支撐屋面,或出現連拱裝飾,如漳州市臺商投資區曾氏番仔樓和薌城區新行街5號番仔樓;第二種是“凸”字式,外廊中間凸起,突出強調入口的空間和山花裝飾,如漳州市臺商投資區天一總局和薌城區東坂后番仔樓;第三種是“凹”字式,外廊中間凹入,如漳州市龍海區東泗鄉卓港村番仔樓;第四種是局部式,只在正立面中間位置構建局部的外廊,如漳州市薌城區的東坂后禮拜堂和文川里“石眼科”。
外廊根據平面位置設置又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一”形單面,只在建筑的一側構建外廊(通常為建筑的正面位置);第二種是“二”形雙面,在建筑的前后兩側或左右兩側構建外廊;第三種是“凵”形三面,只有一側沒有構建外廊,其余三側均有外廊設置;第四種是“口”形四面,形成四面回廊圍繞主樓。
番仔樓的門有傳統樣式和西洋樣式兩種。傳統樣式與傳統紅磚大厝一樣,門框用條石圍成,有門襤、門框、門楣和匾額。西洋樣式有拱形門和矩形門兩種,拱形門多為磚砌或石質拱門,門楣處常有灰塑裝飾;矩形門是現代風格所采用的,為木質門扇或鑲嵌玻璃。
番仔樓的窗戶也有傳統樣式和西洋樣式兩種。傳統樣式的窗框和傳統紅磚大厝一樣采用條石圍成,內為木質玻璃窗、木百葉窗或木板窗,在石質窗框上無窗楣或有帽子形、三角形、弧線形的窗楣,比較考究的會在窗楣中間空白處進行灰塑雕刻裝飾。西洋樣式的窗戶一般為長方形,磚砌的窗戶突出于墻外,水泥外敷紅磚進行造型,多以線腳常見,窗楣處有形式多樣的窗花裝飾。
番仔樓的墻體由于采用的技術和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按照閩南傳統紅磚大厝的營造技藝,使用磚石木材料,立面多為紅磚立面;第二類是在20世紀初鋼筋混凝土技術開始運用后,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立面多為水泥立面。當然也有由于鋼筋混凝土技術剛開始運用時造價昂貴,僅使用在外廊梁板上,其他部分仍然使用磚木石材料,這種兩類墻體同時出現的情況。
番仔樓的一些建筑材料體現了濃濃的南洋味道,如欄桿、地磚、墻面貼磚、玻璃等。番仔樓的欄桿常見的有瓷質欄桿、水泥欄桿和鐵藝欄桿。瓷質欄桿一般是釉面陶瓷制品,有琉璃寶瓶欄桿和琉璃花磚欄桿,色彩鮮艷,以墨綠色、褐色、暗紅色、白色為主。水泥欄桿因為原材料可塑性強,形式多樣,有寶瓶狀、豎柱狀、連拱廊狀等。鐵藝欄桿是將鐵彎曲鑄打成圖案進行裝飾,一般是以簡單的幾何圖形連續重復較為常見。番仔樓的地磚、墻面貼磚和玻璃很多都是直接從南洋運輸而來,用色大膽、色彩鮮艷,保存至今仍歷久彌新、色彩不減。南洋地磚長20厘米見方,白色為底,地磚上繪制花卉或幾何圖案。墻面貼磚主要有素面、手繪、浮雕等種類,常見的圖案有幾何圖案、花草圖案、動物、人物、風景等。
2 以漳州市薌城區新行街5號番仔樓為例
漳州市薌城區新行街5號有一座番仔樓(圖1),是1991年由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舊時候的新行街東接浦頭街,直通浦頭港和鹽漁市,曾是漳州城最繁榮的商業貿易集聚地,很多成功商賈和名流都在此購地建宅。20世紀20年代,從南洋蘇門答臘回鄉的華僑陳順籌斥巨資在新行街5號建了這座番仔樓。
該建筑為庭院式大厝,用圍墻圍成院落,由主樓和庭院組成,占地面積約為650平方米。主樓為三層中西融合風格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為25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550平方米。外廊“一”形單面,僅在南面設“一”字形外廊。正立面立6支多立克柱式的前檐柱,柱子為紅磚砌成外敷水泥進行裝飾,柱頭有簡單的灰塑裝飾。柱子間以拱券相連接,中間為緩弧狀拱券,左右兩側為圓弧狀拱券。二層三層柱間有寶瓶狀水泥欄桿。三樓頂部山花為尖形山花,中間為鏤空圓形(南洋式孔洞),周圍是向日葵和卷草紋的淺浮雕灰塑,頂部用茛草束的立體灰塑做出尖形山頭,柱頭采用葫蘆形裝飾。三樓不像一樓和二樓為中間部分過道左右兩側房間的樣式,而是縮為一開間,仿希臘式,開間左右與二樓的坡屋頂相連接。這個開間的屋頂為“人”字形,山花為三角形山花,中間為鏤空圓形,周圍是纏枝紋的淺浮雕灰塑。主樓內部采用傳統木結構搭建技術,樓板及屋頂為傳統桁架,東側設有木質樓梯,地磚為從南洋運輸而來的花磚。主樓四面均有開窗,窗楣裝飾為帽子形。
據《中共漳州黨史》記載,這座番仔樓曾一度作為中共漳州工委機關秘密辦公場所,為地下黨組織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并成功策劃了多次地下活動。
3 以漳州市薌城區文川里“石眼科”為例
“石眼科”番仔樓(圖2)位于漳州市薌城區新橋街道文川里125號,始建于民國初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留日眼科醫生石維巖購得用作眼科診所和住宅,因而俗稱“石眼科”。建筑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10平方米,是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層樓的中西融合風格建筑。屋頂為“人”字形雙坡板瓦,側面山墻為三角形,中間開圓花窗,花朵為鏤空狀,周圍是倒垂纏枝紋的淺浮雕灰塑裝飾。外廊設置為局部式,只在正立面中間位置構建局部的外廊,為拱券式平頂門亭,拱券上有扎束纏枝的淺浮雕灰塑裝飾,平頂上是二樓露天小陽臺。二樓陽臺處和頂樓屋頂處采用連拱廊狀裝飾的水泥護欄,陽臺兩支柱頭做陀螺形裝飾。檐口做法為簡單矩形線腳疊加的線腳型。窗戶采用西洋樣式,為長方形,窗戶突出于墻外,用水泥進行造型。一樓窗戶為巴洛克式,窗楣裝飾猶如一對翅膀;二樓窗戶為希臘式,窗楣裝飾是簡單的三角形圖案。建筑內部是傳統的閩南木構做法,與外部所表現出來的南洋風格截然不同。
4 番仔樓的中西融合之美
番仔樓和閩南傳統紅磚大厝一樣可以分為屋頂、屋身和臺基三個部分,但只在臺基上有所類似,屋頂和屋身與傳統大厝有很大的不同。區別主要體現在外部的洋化和內部的樓化。外部的洋化指的是番仔樓增加了外廊,并且在外立面采用了大量具有西方特色的裝飾。內部的樓化指的是番仔樓的內部空間布局打破了傳統建筑的單層,向多層轉變,多為二層樓或三層樓,這也是番仔樓另一個稱呼“樓仔厝”的由來。番仔樓的外廊設置和多層空間改變了傳統建筑的生活空間模式。
當然番仔樓在一些方面也是與閩南傳統紅磚大厝是相同的,比如采用磚石木材料建造的番仔樓其內部也是用傳統木結構搭建技術在檁條上鋪設椽子用以撐托屋頂,不過這里的屋頂是番仔樓的平屋頂而不是傳統紅磚大厝的坡屋頂。屋頂絕大多數還是采用傳統的“人”字形板瓦蓋頂。外廊內部房屋的正面上的裝飾類似于傳統紅磚大厝“鏡面墻”的做法,在裙堵、門框、臺階和廊柱方面也會運用與傳統紅磚大厝相似的石材裝飾。漏窗的做法也大多傳承自閩南傳統紅磚大厝,以琉璃窗、竹節窗、磚砌窗較為常見。
番仔樓從平面布局和位置選擇上其實并沒有脫離傳統建筑和傳統思想的影響。平面布局是一座建筑的根基,中國傳統建筑的平面布局講究整齊對稱,有明顯的中軸線,以寬敞明亮的廳堂作為整座建筑的核心,在中軸線兩側再規整分布次要房間,這也是體現了中國中庸和諧、尊祖敬神、重倫守禮、等級秩序的傳統意識。在選擇建設房屋的位置上都十分重視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會綜合考慮地形、風向、水文和地質等因素,講究“天人合一”的設計觀念。
綜合而言,從平面布局和位置選擇以及大部分的建筑材料上來說,番仔樓和閩南傳統紅磚大厝并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它西洋風格的外立面和二至三層的樓高,也就是外部的洋化和內部的樓化讓我們覺得它與傳統建筑又截然不同,這也是它的中西融合之美所在。
閩南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其建筑風格受中原傳統建筑文化影響,同時也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建筑特色。番仔樓作為承載當地華僑的特別存在,是百年前閩南人漂洋過海、拼搏奮斗的活生生的固態史書,幾乎遍布閩南地區的各個村落,是外來建筑文化和閩南傳統紅磚大厝拼貼融合的產物。其形成發展過程體現了閩南僑鄉在近代社會的生活變遷和對多元文化的吸納認同,為研究閩南一帶近代這一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社會風俗習慣提供了現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