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吳超

地產、建筑等傳統行業,所需資金量大,周轉時間長,更加依賴商票。人民視覺 ?圖
★商票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企業資金難的問題,但近年來,一些企業資金壓力增加,將商票變成了一種灰色地帶的融資工具。
“一般是地產、建筑等傳統行業,新興電商領域相對比較少。地產等行業資金量大,周轉時間長,更加依賴商票。”
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散戶王靈,嗅到了一種特殊的投資方式。
2020年4月,他注意到商業承兌匯票(以下簡稱“商票”)市場出現較高利率,開始嘗試購入商票。
商票是商業匯票的一種,是由銀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兌的票據,付款人為企業,承兌時間最長為一年。拿到商票后,持票人可以提前從銀行貼現,也就是將票據變現。但提前貼現,需要向銀行支付利息。與此同時,商票也可以在正規的商業票據平臺流通轉讓。
但商票不允許個人購買,王靈特意注冊了一家公司,并通過該公司在第三方商票交易平臺購入3張某頭部房地產企業的商票。每張票面價格10萬元,實際均價7萬多元。
王靈購入時,距離承兌日期還剩11個月。商票交易平臺的數據顯示,在他接手之前,這些商票已在一個月內流轉過多次。
2021年年初,本該到期兌付的商票延期了一個月,最終王靈還是從銀行全額兌付了30萬元。這筆商票投資的年化收益率達到33%,同期余額寶的七天年化收益率在2%左右。
最近,一些地產商票開始出現延期兌付問題。
商票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企業資金難的問題,但近年來,一些企業資金壓力增加,將商票變成了一種灰色地帶的融資工具。
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種投資方式充滿了不確定性。
擊鼓傳花
一直以來,商票并非主流。在票據市場,主角是銀行承兌匯票。與商票依靠企業承兌不同,銀行承兌匯票憑借的是銀行信譽,由銀行進行承兌,可靠性更強,基本不存在延期兌付或者拒不兌付的問題。
近年來,商票漸漸成為一門備受追捧的投資,雖然銀行承兌匯票依然比重更大。
上海票據交易所數據顯示,2020年商票簽發金額為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9.77%,商票簽發金額占比為16.39%,較上年提升1.55個百分點;商票貼現金額為1.03萬億元,增長9.85%,占比為7.68%。
商票市場中,央企、國企以及上市公司的信譽度要比地方性企業高,商票在市場上流通的能力也較強,更加受到市場認可。
“央企、國企天然就具有好企業的標簽。”在一家專門投資商票的公司工作的張斌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你可能都不明白它一年掙多少錢,資產負債率是多少,它可能也是虧的,但它就是好企業。”
張斌認為“好企業”的標準就是能否按時兌付。在商票市場中,企業商票的流轉價格由市場定價,但到期后能否獲得票面價格,決定投資成敗。對于同一家企業來說,不同地區,不同子公司,在市面上流通的價格都各不相同。
張斌表示,作為持票人,自己也會評估風險,只要還沒到期,就可以低價轉給理財客戶,也可以給到同行或者給到其他機構。“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這中間的價格高高低低都是很正常的,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就跟打白條一樣”
過去,商票用于支付供應商的款項,緩解企業賬期壓力。但如今對于部分企業來說,銀行授信難,市場發債成本偏高,通過商票進行融資,成為一個新選擇。
在業內,用于融資的商票被稱為融資票,沒有具體對應的項目合同,用于真正結算具體項目的被稱為貿易票或流通票。
“用商票融資,第一速度快,第二足夠多,第三成本沒那么高。”張斌介紹,企業做融資票就是不斷開票,然后賣掉,因為不是真實的交易,“就跟打白條一樣”。
至于如何區分貿易票還是融資票,張斌說,融資票大部分是批量發行,除了票號有順序差別,金額和承兌時間等元素都一致,“一家頭部房地產企業曾在合肥發行了大量10萬元以及50萬元面值的商票,合計有幾千張”。
不過,在商票流通市場上,貿易票受到的認可度比融資票高,市場價格也更高。
哪些行業更喜歡發行商票?
“一般是地產、建筑等傳統行業,新興電商領域相對比較少。地產等行業資金量大,周轉時間長,更加依賴商票。”張斌說。
據上海票據交易所數據,2020年,TOP19房企的總體商票承兌余額達到3355.74億元,同比增長36.59%,占全國商票承兌總量的9.27%。
另據華西證券研報數據顯示,在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來源中,各項應付款占比一般在10%—20%,但近年來隨著其他融資渠道收緊,各項應付款占比有逐步走高的趨勢。
2021年以來,在“三道紅線”和融資難的壓力下,部分房企資金問題依然嚴峻,開始出現延期兌付。
在另一家商票投資公司任職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公司和客戶手中有一千多萬元商票,來自同一家頭部房企,但到期了未能兌付。與此同時,其他部分房企也陸續出現了延期兌付的情況。
和存在真實交易的貿易票相比,融資票更容易出現兌付問題,因其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十條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遇到問題時,持票方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一位長期研究票據的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融資票的大量出現實際上背離了商票出現的初衷,但目前商票發行是企業自發的市場行為,“只能靠市場自行判斷存在的風險”。
灰色地帶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王靈一樣幸運,延期一個月仍能成功承兌。
趙明在東莞從事鋁制品加工生意,他的下游大多是大型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下游向他支付賬款時,經常使用商票,而不是現金,“一個月1500萬左右的交易中,大概有500萬—800萬是商票”。
前段時間,趙明公司有一筆大的轉賬支出,財務拿著一千多萬元的商票去銀行提前貼現,發現根本承兌不出來,“下游企業在銀行沒有抵押物也沒有保證金”。
“大家都在收商票,你不收,不可能。”對于趙明來說,他并沒有選擇,下游企業議價權比較高,收商票也成為了慣例。即使合同里標明了是現金交易,但最后往往還是會拿到商票,如果非要現金,對方則表示要扣幾個點的利息。
除了下游企業經常為上游企業開出商票,銀行也樂見企業開商票。趙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東莞有一家銀行為了完成吸儲任務,曾和他聯系過,希望他能存入一部分抵押款,然后給上游原材料供應商開商票。
這樣一來,銀行能夠完成存款任務,趙明的公司能夠緩沖資金壓力,還能從這筆抵押款中收到不少利息。銀行評估后,建議趙明存入700萬元左右的抵押款。趙明算了算,“每年的利息大概將近40萬元”。
但很長一段時間,由于下游公司的商票經常無法貼現或到期承兌,趙明對商票有了抵觸情緒,便拒絕了銀行的邀約,“我還是選擇給自己上游企業(原材料)現金”。
趙明表示,他們與下游公司之間一般是6個月賬期,到期后,下游公司一般還會再給他開6個月的商票。這也意味著,通常一年才能拿到錢,這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資金壓力。拿到商票后,如果企業提前到銀行貼現,還需要支付銀行一定的利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又是一筆損失。
為了更好地規范票據市場,整治行業亂象,上海票據交易所于2016年12月8日成立,但上海票據交易所更多還是承擔信息披露的任務。
但商票如何統一管理以及信用如何認定,至今仍沒有結論。
2021年5月,浙江臺州學院副教授盧立偉在一篇關于票據的論文中寫道,商業銀行對商票的評級更多采取的是內部評級方式,銀行機構之間,尤其是大銀行與中小銀行之間評級能力差距較大,而且銀行間缺少必要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盧立偉進一步解釋,從商業銀行與第三方評級機構聯系來看,商業銀行雖有其客戶商票的內部評級情況,但不對外公布。
和銀行承兌匯票相比,商票一直沒有上報中國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對于逾期或者有違規行為的企業,仍然無法體現在企業的征信報告中。
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只對商業承兌匯票故意壓票、拖延支付的企業,有相關處罰措施。根據中國《票據管理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處以壓票、拖延支付期限內每日票據金額0.7‰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江西財經大學九銀票據研究院執行院長肖小和曾撰文表示,中國更加重視銀行信用,且一定程度上銀行信用幾乎等同于國有信用,因此票據信用對銀行信用的依賴性過強,造成票據市場品種結構不合理,呈現銀行承兌匯票占絕對主導、商業承兌匯票發展受制約的不均衡特征。
上述票據專家坦言,商票發行是企業自發的市場行為,對于商票的總量、市場結構、簽發等方面,沒有哪家銀行或是部門進行約束和管理,一般都是出現延期兌付或是拒不兌付等情況時,才走法律途徑解決。
2021年5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紓困的問題,并表示研究將商業匯票承兌期限由1年縮短至6個月,以減輕企業占款壓力。
(應受訪者要求,王靈、張斌、趙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