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政雯
摘? ?要: 在探索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系統謀劃了現代化目標任務和戰略步驟,提出了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逐漸形成了毛澤東現代化思想。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正確方向,其產生有深層次歷史背景??茖W把握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對我們在新時代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非凡。
關鍵詞: 毛澤東同志? ?現代化思想? ?現實啟示
新中國成立之初,內部經濟發展落后、農業凋敝、工業落后。面對國內外嚴峻形勢,毛澤東同志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理論思考及實踐探索,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前中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和語境下,理論測繪毛澤東現代化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一、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形成的前提條件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面臨如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重大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究其本質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近代中國的先進分子曾試圖通過西方工業技術和變革政治制度挽救國家人民,但由于當時歷史條件限制,最后均以失敗告終。但“他們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催生了中國人的現代化思維”[1]。實踐證明,在國家混亂無序的狀態下進行現代化建設收效甚微。毛澤東同志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并將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發展掃清障礙。意義不僅局限于民族獨立,還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創奠定了堅實基礎。之后在《論聯合政府》中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指出新民主主義政治條件在全國范圍內的實現不僅有利于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還將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他將新民主主義革命稱為“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并指出“是替社會主義創造前提”[2](647)。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在毛澤東同志看來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與統一,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現代化思想。
(二)前人探索為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十八世紀英國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進程,隨后傳至整個歐洲大陸,十九世紀傳至北美,逐漸形成了以機器大工業為標志的現代化潮流。十九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進程基本完成。與此同時,清朝正日益衰落,東西方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最終,近代中國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國家主權喪失,逐漸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附庸。在西方列強隆隆的炮聲中,近代中國的一批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以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主張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工業技術。雖然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啟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3]。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維新派,認為世界“已進入工業之世界”[4](289),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但最終被封建頑固派鎮壓。這促使仁人志士將目光轉向革命這條道路。孫中山等人試圖借由資產階級革命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創造條件,但因中國資產階級力量太過弱小,其設想未能成功。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現代化對于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意義。但歷史證明,在當時的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是行不通的。毛澤東同志在總結分析前人探索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探索,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成功開辟奠定了基礎。
(三)世界形勢的變化是毛澤東現代化思想形成的外部動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缺少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并且面臨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遏制,蘇聯是新中國唯一可以學習借鑒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新中國順應時勢選擇照搬“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及波匈事件的爆發,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堅定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走自己道路的決心,開始獨立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表示要“以蘇為鑒”,少走一些彎路,并于1957年明確提出走“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從照搬“蘇聯模式”到“以蘇為鑒”,表明毛澤東同志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意味著毛澤東現代化思想基本形成。
二、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戰略目標
工業化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自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為實現工業化進行了許多嘗試。洪仁玕提出發展近代工業、康有為呼吁“定為工國”等。但囿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國工業化進程緩慢,這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5]。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現狀,必須推翻舊政權盡快開展工業化建設。毛澤東同志對此有清晰的認知,他認為在獲得政治條件后,要“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6](1081),“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7](1437)。新中國成立后,鑒于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矛盾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將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戰略目標。工業化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但并不等于現代化[8]。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及對現代化認識的不斷加深,中國逐步開始了由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的轉變。1953年毛澤東提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9](704)的設想。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戰略設想,周恩來同志進一步提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任務。1959年年底毛澤東整理概括之前有關現代化的一系列論述,將國防現代化增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1964年周恩來同志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0](439)的戰略目標。
(二)戰略步驟
針對何時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問題,需要根據中國的實際狀況,聯系具體國情制訂切實可行的戰略步驟。1954年毛澤東同志設想用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的時間為中國工業化建設創造前提條件。1955年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指出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建成一個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在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可能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1](216)。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發現毛澤東同志試圖通過“兩步走”的戰略步驟將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毛澤東同志“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無疑是對中國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判斷。然而由于受到國際共產主義趕超戰略的影響,導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趕英超美”計劃,造成了經濟損失。1961年,他指出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將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963年中央工作會議逐步明確了毛澤東同志“兩步走”的戰略步驟。隨后周恩來同志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宣布了“兩步走”的實現步驟,并于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進一步細化了“兩步走”的時間安排。毛澤東同志“兩步走”的戰略步驟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并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
(三)原則方針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形勢嚴峻。國內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社會各行業百廢待興,還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封鎖。相對于國家急于發展的迫切需求,此時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是有限的。中國革命依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勝利,現代化建設同樣如此。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盵7](1132)自力更生的原則方針要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社會一切積極因素從事現代化建設,而不是單純依賴外部資源。所謂的自力更生不同于封建社會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現代化建設既要求自力更生,又要求對外開放,學習借鑒蘇聯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有益經驗。毛澤東同志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12](380)的方針原則。他強調將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有機結合,善于汲取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切實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這一原則方針無疑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現實啟示
(一)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作為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活力的重要法寶,貫穿黨的發展歷程。毛澤東同志認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13](109)。毛澤東同志總結分析了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具體實踐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服務、實行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等思想內容,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飛躍式發展。當前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仍需緊扣理論創新這一關鍵點。習近平同志基于中國歷史方位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國際形勢的演變,創新性地發展了中國現代化理論,構建新時代現代化戰略目標、戰略步驟等,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二)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國家經歷了長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面臨內憂外患,社會長時間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之中,生產關系落后,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尚未發展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但與先進的社會制度相比,中國社會生產力還稍顯不足。基于此,毛澤東同志提出將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即將經濟建設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這一做法使中國經濟得到有效發展,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中國現代化建設受到挫折。因此,鄧小平同志強調“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14](250)。當下中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要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推動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三)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決維護人民利益
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6](809),并多次強調“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為,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為最高標準”(6)(1096)。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毛澤東同志始終堅持維護人民利益這一原則,將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時期,黨和國家始終圍繞著維護人民利益而奮斗。尤其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奮斗。目前,中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期,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國現代化建設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息息相關,還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深刻認識到其所面臨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毛澤東現代化思想作為黨和人民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新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新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安排,究其本質,無疑是對毛澤東現代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放.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現代化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05).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J].紅旗文稿,2014(14).
[4]康有為.康有為政論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肖貴清.新中國70年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歷史邏輯[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喬惠波.毛澤東與新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J].求索,2019(05).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0]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