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弋凱 鄭婷璐 竺靜
摘? ?要: 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學院通過“志愿服務+黨團建設”“志愿服務+專業特色”“志愿服務+本地實際”三條特殊路徑,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政治素養,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能力素質,擴大大學生志愿者的認知范圍,多維度地培養學生成長成才,以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 志愿服務? ?路徑? ?實踐育人
志愿服務活動是當代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工作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實踐途徑[1]。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一般有自愿性、組織性、廣泛性、育人性、時代性等特點[2]。我國的青年志愿服務議案可以追溯到1993年十三屆二中全會通過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我國青年工作戰略發展規劃》,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越來越重視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強調應將志愿服務有機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同時肯定當代大學生開展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意義[3]。
一、基本情況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健康學院的“天使文化”志愿團隊自2018年成立以來,立足學院的工作實際,努力探索、積極進取,將志愿服務活動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質。在志愿服務過程中,著力注重共青團的思想政治引領,有機融入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倡導大學生積極投身志愿服務的熱潮中,形成“爭當志愿者”的良好局面,讓志愿活動成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健康學院的“天使文化”志愿團隊通過利用空余時間,結合學科特色加入各色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中,給孤寡老人帶去溫暖、給社區帶去整潔、給賽事提供保障等。自“天使文化”志愿團隊成立以來的近三年時間,累計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數已達千余人,多次參加省市級志愿服務,形成學生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通過志愿服務前動員、培訓,志愿服務中溝通、交流,志愿服務后總結、反饋,確保每一項志愿服務活動能順利完成,逐步形成學院自己的志愿服務體系。確立“志愿服務+黨團建設”“志愿服務+專業知識”“志愿服務+本地實際”三條特色路徑,使志愿服務水平更上一層樓,促使學生成長成才。
二、三條志愿服務特色路徑
1.打造“志愿服務+黨團建設”,搭建志愿服務新平臺。
學院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始終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志愿服務是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融入社會實踐教育的有效形式。學院通過黨建團建工作,給志愿服務搭建好平臺,引導志愿服務活動有序開展。“天使文化”志愿團隊參加的志愿活動依托黨團建設,結合黨日活動、團日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通過“三個引領”,引領學生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奉獻”的新風尚,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政治素養,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首先,做好思想引領。在校期間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在參加志愿服務培訓的過程中接受黨團教育,讓學生從共產黨百年的奮斗史、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史中汲取養分、獲得經驗,引導參加志愿活動的學生成為“講政治”的志愿者。
其次,做好行動引領。分院每年舉行的黨員網格走寢活動,讓黨員教師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實際情況、解決學生的日常困難,縮短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切實給學生提供幫助、解決問題。此外,青年教師通過和三類特殊學生的談心談話,給志愿者做好行動表率。幫助“學習困難生”增強學習興趣、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習困難生”能夠重拾信心,最終跟上學習進度。針對“家庭貧困生”設立勤工儉學崗位,同時給予思想解惑和一定的物資資助,讓“家庭貧困生”能正常完成學業。與“心理問題生”多溝通交流,掃除他們心里的陰霾,能夠調節好情緒、擺正好心態。
最后,做好榜樣引領。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榜樣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每次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都會涌現出一批優秀志愿者,將這類志愿者塑造成典型,讓這部分人成為學生之中的榜樣。通過媒體的宣傳,讓其他志愿者學習他們的優秀事跡、奉獻精神,同時讓學生不知不覺被感染,從而形成內生動力,積極加入志愿服務中。
2.打造“志愿服務+專業特色”,創新志愿服務新模式。
學院利用專業學科優勢,打造“志愿服務+專業特色”的新模式,創新志愿服務形式。讓醫學生利用醫學知識進行志愿服務,不僅讓學生志愿者走出校園、深入基層,還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將課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反促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同時,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素質得到大幅提升。
(1)通過開展“螞蟻島”志愿服務,提升能力素質。
學院依托護理和健康管理專業,成立“螞蟻島”志愿服務小分隊,志愿者利用空余時間開展義務清掃和義診服務,并將此項志愿活動逐步常態化。讓螞蟻島紅色宣傳墻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志愿者,讓志愿者行走在“螞蟻島”老路上,感悟紅色海島精神,探尋紅色內涵。同時學習“艱苦創業、敢啃骨頭、勇爭一流”的螞蟻島精神,在一次次志愿服務中,紅色情懷不斷加強,志愿者的政治素養進一步提高。通過與海島居民面對面的義診,溝通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專業知識得到進一步驗證,實操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2)通過開展“蜈蚣峙碼頭”志愿服務,提升能力素質。
學院與舟山朱家尖蜈蚣峙客運碼頭建立長期合作,成立“螞蟻島”小分隊,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因蜈蚣峙碼頭是從朱家尖去往普陀山的必經之路,每日客流量較大,日均達2萬人次,高峰期時達到5萬—6萬人次。志愿者周末和節假日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志愿服務,以服務乘客為主要任務,開展一些簡單的醫療診斷和指標測量。如測量血壓血脂、包扎傷口、艾灸等,給來往的乘客提供便民服務。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受到旅客們的高度稱贊,無形中給學生帶來榮譽感和獲得感。在長時間志愿服務中,磨煉了意志品質,形成了優良品德,增強了社會責任意識,志愿者的能力素質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通過參加“社區防疫”志愿服務,提升能力素質。
2020年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學院通過搭建疫情防控期間的假期社會實踐平臺,以服務社區為主要目的,讓大學生志愿者自發地積極投身到各自社區防疫工作中,為抗疫事業貢獻青春力量。學院護理專業的學生依靠專業知識,給村民科普相關疫情知識、測量體溫、申領和查驗健康碼,在一件件抗疫小事中鍛煉體魄、升華人格,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從而增強大學生志愿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創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抗疫的新局面。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群眾性得以進一步加強,社會擔當意識得到強化,醫學理論知識得到實踐的檢驗。通過參加“社區防疫”志愿服務,志愿者的能力素質得到全方面提高。
3.打造“志愿服務+本地實際”,創新志愿服務新抓手。
志愿服務品牌的建立應立足當地實際,以滿足當地需求、服務當地社會為出發點,志愿服務可以結合當地特色和文化內涵,深入基層之中,實施針對性的幫扶活動。學院結合當地實際,通過開展賽會服務、聯手紅十字項目及走進養老院這三個落腳點進行志愿服務活動,推進“天使文化”志愿服務的品牌化建設。讓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對社會發展有深切感悟,擴大志愿者的認知范圍,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國情社情的了解。
(1)開展賽會服務,擴大影響力。
學院坐落于國家4A景區的朱家尖,學院主動承接舟山市的各類賽會志愿服務,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賽會服務。例如一年一屆的“舟山群島馬拉松賽”“海島旅游大會”,學院參與人數近百人,除常規的志愿服務外,還擔任形象禮儀大使。“旅健天使心、志愿舟山行”志愿服務被評為舟山市優秀志愿服務。通過賽會服務,我們學院的志愿服務小隊走出校園,為更多的人所熟知,無形中擴大影響力。通過這些展會和賽事,大學生志愿者感悟舟山的文化內涵,體會舟山的時代氣息,更好地融入舟山這座城市。
(2)聯手紅十字項目,提升品牌力。
分院與舟山市紅十字會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每年定期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應急救護培訓,志愿者積極參與培訓,有部分有紅十字證的志愿者充當助教的角色,幫助任課教師完成教學工作,其他志愿者幫助授課教師完成假人模型搬運、充當人體模特等。另外,每年在敬老院開展MMSE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測試,志愿者通過發放和收集表格、數據分析及統計,通過測試初步判斷老人是否老年癡呆。紅十字志愿服務隊依托本市紅十字項目,為服務本市人民貢獻青春之力。學院通過整合實踐資源、擴大實踐平臺,讓志愿者在實踐中檢驗課堂所學知識。參與紅十字項目的志愿者來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學院通過紅十字項目平臺,打造出一支“互融互通”的志愿服務團隊,從而打通志愿服務團隊建設的循環路徑,形成志愿服務的立體矩陣。
(3)走進養老院,提升親和力。
“天頤老人之家”是我們學院長期合作單位之一,志愿者每周去“天頤老人之家”進行志愿服務,采用“2對1”的結隊形式,即采用兩個志愿者與一位老人結隊的方式進行精準幫扶,志愿者們傾聽老人心聲,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身體狀況。掃地除灰、給老人理發、練習手指操,帶領老人們進行益智游戲等,還在敬老院開展“品味生活、焙感幸福”的烘焙活動,生日會上開展文藝匯演,給老人們的生活增添歡聲笑語。志愿者多次到“天頤老人之家”開展養生知識的講座、提供養生食譜、科普合理用藥的相關知識,將課堂所學知識融入志愿服務當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志愿者通過走進社區、走進養老院,獲得了第一手資料,了解了舟山地區的養老狀況等民生問題,真正體會到了社會的復雜性和真實性。無形之中又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為以后步入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三、“天使文化”志愿服務育人成效
1.“志愿服務+黨團建設”,提高志愿者的政治素養。
黨團組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黨建團建工作可以引導志愿服務活動有序開展。因此,高校的黨團組織要發揮作用,在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和實施過程中給予有效的指導,始終貫穿實踐育人的主線。把思政教育貫穿整個志愿服務過程,提高志愿者的政治覺悟。高校教師是引導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關鍵人群,要牢牢抓好這一支隊伍的建設。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注重黨性錘煉,以高尚的師德規范言行,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言行將以“鮮活的教材”的形式展現到學生面前,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促使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到志愿服務精神,也讓學生在無形中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同時,通過身邊榜樣的行為示范,吸引學生自覺加入志愿服務中,強化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2.“志愿服務+專業特色”,提升志愿者的能力素質。
大學生的能力素質不僅包括專業理論知識,還包括團隊合作力、動手實踐力、交流溝通力等。首先,大學課堂教授的專業知識需要實踐鍛煉和強化鞏固,志愿服務是較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能讓學生深化理論知識,提高理論素養。其次,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多數以團隊的形式完成,長期合作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尤其是作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更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改變以自我為核心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最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志愿服務活動僅憑滿腔熱血和熱情的赤誠之心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尤其是參與專業性質的志愿服務活動。另外,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貫穿整個志愿服務過程,無論是志愿服務開展前和主辦方的溝通,還是志愿服務開展中和指導老師與其他志愿者的溝通,抑或是與志愿服務對象的溝通,均需要學生有交流溝通能力,能完美做到上傳下達,使志愿服務活動順利舉辦。因此,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全方位提高志愿者的能力素質,有利于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志愿服務+本地實際”,擴大志愿者的認知范圍。
現在的高校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以網絡教學為輔,注重灌輸教材上的知識,學生缺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親身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而志愿服務過程中的社會實踐是幫助大學生體會社會的復雜性和真實性的有效途徑,更是大學生獲得社會感悟的重要方式。通過融入學校所在地區的志愿服務,了解學校所在地的本土文化、風俗人情。學生可以從志愿服務中獲得真切感受,對比志愿服務地與學生戶籍所在地,感受不同的生活節奏、行為習慣、思維方式,領略地域性的文化差異。從時間的維度來說,志愿者進入鄉村和社區,感受到改革開放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更感受到時代浪潮中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應鼓勵大學生多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開闊大學生的眼界、擴大大學生的認知范圍,將個人的發展有機融入中國夢的進程中。
四、結語
學院響應國家號召,多維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學院主要通過三條特色路徑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政治素養、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能力素質、擴大大學生志愿者的認知范圍,多維度地培養學生成長成才,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繁榮發展,讓學生的個人理想有機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為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張晶愉.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2]劉夢迪.大學生志愿服務德育功能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9.
[3]陳寶江.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實踐育人模式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7).
本文系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旅游與健康職業學院重點課題“以‘天使文化為載體提高護生職業素養的實踐探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