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夢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8)
二語寫作是英語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一直是外語研究的重點內容。近年來全球化發展迫切需要提升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長期被忽視的寫作能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二語寫作已逐步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1]但是,鑒于目前二語寫作中綜述總結類占比較高,且多為內容分析或描述性統計分析,本研究聚焦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評,通過Citespace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具有科學性和新穎性。以中國知網數據庫近15年來收錄的824篇國內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的研究文獻為數據來源,借助 Citespace 繪制2005—2021年3月間國內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研究的動態科學知識圖譜,并對研究趨勢和研究熱點進行詳盡的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國內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研究經歷了起步和穩定增長兩個階段;研究熱點始終圍繞國內二語寫作能力和測試評估展開。希望分析結果能為今后國內外語寫作教學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國內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研究階段是什么?
(2)該領域熱點及重點是什么?
(3)該領域趨勢及原因是什么?
本研究分析工具是陳超美博士研發的一款可視化軟件——Citespace5.7R2,其能夠通過分析作者、機構、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識別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動態及前沿問題。[2]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通過關鍵詞詞頻圖和突增圖歸納外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的研究焦點及趨勢。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檢索頁面選擇高級檢索,類型設定為期刊,主題為外語寫作能力、測試、評估。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二語寫作才成為一門獨立學科,2005年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因此將檢索時間設為2005-01-01—2021-03-04。剔除無效論文后,得到824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
關鍵詞共現圖譜顯示,寫作教學、寫作能力、形成性評價、大學英語寫作、同伴互評、元認知、測試、思辨能力等關鍵詞節點較大,說明其出現頻率較高。該類節點與其他節點之間的連線相對較多,較密集,表明該關鍵詞共現在同一篇文獻中的頻率較高。比如,寫作能力與寫作測試之間連線較多,說明二者相關性較高,寫作能力的探究可以通過寫作測試加以評價,而寫作測試能夠促進或阻礙寫作能力的提高。形成性評價、同伴互評、思辨能力的多條連線說明部分研究不再單純依靠教師反饋或成績等傳統方式去評價學生寫作能力,而是通過同伴反饋及思辨能力,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反饋,從而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學生的寫作能力。同伴反饋及思辨能力研究能夠完善形成性評價,促進英語教學的實施。
圖譜分析及相關文獻綜合表明,近15年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2005—2013年,2014—2021年。通過兩個階段高頻關鍵詞及熱點突增圖(見表1),能夠分析其研究熱點及新視角。

表1 關鍵詞突增圖
由表2可見,2005—2013年期間,寫作教學、大學英語寫作出現頻率最高,這表明大學英語寫作已經引起研究者的重視。調查顯示,20世紀初,中國居民受教育程度中達到大學水平的只有4.2%[3],可見大學教育正處于發展期。而21世紀初期,改革開放促進了國內外語教育與外語能力的培養。在此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探索和研究具有社會迫切性。寫作能力作為外語能力的有效體現,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由此可見,表2數據與社會背景是相吻合的。寫作能力、評價、測試、元認知、自主學習及寫作過程等熱詞都是圍繞英語寫作教學這一目標探討不同的參與者在寫作教學不同環節如何發揮作用,對英語寫作能力產生的影響。寫作體裁也是這一時期的新的研究方向,從應試性文本到應用型文本的過渡,符合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環境及國家對外語運用能力的重視。

表2 研究熱點排名(2005—2013)
2005年,測試成為研究熱點。21世紀初期,我國外語寫作研究處于發展階段,心理測量方法成為寫作測試的理論基礎,但是其信度有局限性。寫作測試與評估經歷了從客觀測量寫作能力到限時寫作測試再到形成性評估等一系列變革,其信度不斷提高。
2007年,元認知成為研究焦點與該理論發展有關。Flavell認為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主體、任務和策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規劃、監控、評估和補救策略)。[4]吳紅云和劉潤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元認知評估和策略對寫作成績有直接和重要的影響。[5-6]由此可見,自主學習、實證研究、寫作評價等相繼出現的研究熱點都是圍繞元認知展開的。
由表3可見,2014—2021年,互聯網出現頻率最高,這是因為計算機普及,二語寫作教學融入了數字化平臺。2016年頻率較高的是批改網。批改網不僅有人工批改功能,還能從詞、句、篇章、流暢度等維度對文本進行智能評價,是線上線下雙模式測評。這種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參與任務,顯著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7]由此可見,表3研究數據與教學實踐是相吻合的。

表3 研究熱點排名(2014—2021)
這一階段,研究熱點還包括思辨能力、動態評估、同伴評、等級量表等不同測評方式。2016年,思辨能力成為研究熱點。英語教學已不再局限于“語能+知識”的培養,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評價能力。[8]通過與前一階段對比發現,寫作測評一直貫穿始終,并不斷產生新的評估角度。[9]動態評估在二語寫作教學中不斷得到運用,發展了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研究。
多元化的測評方式迫切要求制定統一的國家外語能力標準。[10]2018年,我國正式提出《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系統描述了9個英語能力等級,為英語能力測評提供了標準。近年來,等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相關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
這一階段,教學改革促進了教學法的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外語人才需求發展迅速,英語教學也要隨之發展和革新;因此,教學法成為研究熱點,諸如PBL、PPA、OBE等國外理論的應用和完善及POA等國內創新的教學法。通過對寫作能力的測評,可以有效檢驗這些教學法的作用。
通過2005—2021年國內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發現,近15年來國內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2005—2013年是初級階段,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英語寫作教學及寫作能力測評上。元認知策略及形成性評估是測評方法的發展成果,能夠有效評估寫作能力。2013—2021年是發展階段,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時代外語寫作能力測評上,包括批改網、iwrite等在線寫作測評平臺。其他的測評方法也相繼涌現,諸如思辨能力、動態評估、互動協作評價、等級量表等,使得測評方法更全面地反饋學生寫作能力,也更適應新時代外語人才的發展要求。
近年國內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的研究成果日趨豐富,但其研究內容較局限。2016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創新發展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1]由此可見,國家對外語人才的創新能力提出要求。通過對二語寫作能力與測試研究的分析發現,研究焦點主要聚焦在二語寫作教學與測評方法的探索,但是其關鍵性參與者,即學生的寫作創新性研究還有所欠缺。未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重心可以向學生主體轉移,對學生的寫作創新等能力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