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和

我們一直提倡優生優育,卻對生命的優逝重視不夠。
“如果您的心臟停搏,您希望做心臟復蘇嗎?”
“您愿意采取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這樣的治療嗎?”
“如果不能自行進食,您愿意采取鼻飼或靜脈營養嗎?”
當我們年老體衰或身患重病躺在床上時,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什么呢?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兩千萬人需要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安寧療護主要目的就是“善終”,對治愈性治療無反應的晚期患者給予積極和全面的照顧。臨終關懷、舒緩醫療、姑息治療等統稱為安寧療護。安寧療護不同于常規的醫學治療,它是生命盡頭的醫療支持。通過由醫生、護士、志愿者、社工、理療師及心理咨詢師等人員組成的服務團隊,針對失去醫學上救治意義、存活期限不超過3-6個月的臨終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在控制患者身體疼痛癥狀的同時,關注患者的內心感受,讓患者有質量、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需要安寧療護的大多數是有長期慢性疾病或癌癥人群。目前,我國由于專業人員的缺乏,僅有5%的患者得到了安寧療護的機會,且大多數臨終關懷機構集中在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大城市。
2017年,國家衛計委首次發布了《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和《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試行)》,并開展了第一批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工作。據統計,伴隨第一批全國安寧療護試點工作開展,2018年全國安寧療護共服務患者28.3萬人。至2019年底,全國可以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機構,從35個增加到61個,安寧療護的床位從412張增加到957張,執業醫生的數量從96人增加到204人,執業護士的人數也從208人增加到449人。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71個市(區)啟動第二批試點。
目前,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仍處于起步階段,公眾對臨終關懷也缺乏認知。臨終關懷醫療實踐的開創者——西西里·桑德斯曾說過,我們必須關心生命的質量,一如我們關心生命的長度。這句話時刻提醒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即使醫療技術飛速發展,我們仍然要面對不可能治愈的疾病,接受個人的必死性這一現實。從醫者的責任,是按照人類本來的樣子對待病人。人只有一次生和死的機會,生命的起始由父母決定,生命的末尾可以由自己決定。對于長期經受痛苦折磨即將結束生命的人群,更需要醫生、家人的幫助,擺脫那種像被遺忘的被疏離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