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進云

陜西扶風縣地處周原,文脈長,地脈久,盛產優質小麥,扶風人的一口香臊子面,歷經千年錘煉,成就了一道經典的地域美食。在扶風,大至酒店大廚,小至鄉野村婦,都做得一手好臊子面。“揉得面兒團團轉,搟的面皮紙一般,切的面條細如絲,下到鍋里蓮花轉,撈上筷子蕩秋千,盛到碗里賽牡丹……”扶風人不管是過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招待客人,一口香臊子面都是非常正式的待客規格。主人做得精心,客人吃得酣暢,客人主人都歡心。
小時候過年,特別喜歡跟著大人走親戚,因為不管是到了舅家、姨家還是姑家,都能吃到香濃爽口的一口香臊子面。那時,臊子面對我來說就是至美的味道,有著無窮的誘惑力。后來讀到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湯餅,就是古人對臊子面的稱呼,才知道獨居陋室,喜歡“調素琴,閱金經”的大詩人劉禹錫,也好這一口。
面食在扶風多達五十多種,唯一口香臊子面脫穎而出,是其中的翹楚和代表。一口香臊子面據說源于唐朝的“長壽面”,《猗覺察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面,世所謂‘長壽面’者也。”相傳,宋代詩人蘇東坡在陜西為官時,也特別喜歡吃湯面,還為此寫下了溢美之詞“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扶風人對臊子面的重視和情有獨鐘,古來有之,但凡年節慶祝,來客人來朋友,用臊子面款待,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高規格招待。客人不多時,一般是家庭主婦下廚做臊子面,但如果家里孩子結婚,老人過壽,來得客人多,就得請大廚。四鄉八鄰,哪個大廚臊子面做得好,都有口碑在坊間流傳,所以有名的大廚就成了被爭請的對象。請到大廚,提前按大廚的要求,備好農家土養的上好黑豬肉,還有黃花菜、木耳、豆腐、雞蛋、生姜、蔥、菜籽油、醋等配菜配料也一應按量備齊。大廚一般還會特別交待,醋要農家自釀的頭道醋,二道醋用不成。可見,醋在臊子面里所起的作用有多么關鍵。黃花菜提前過開水焯過,會有幾個來幫忙的妯娌媳婦,一人搬個小凳子,坐在一起,埋頭擇碼整齊。其他幫忙的叔伯兄弟就開始準備燒炭、借鍋、借碗、借板凳,還有桌子和搭篷子的彩條布。派出去壓面條的人是特別挑選的,要精明、能干、責任心強。每個村子都有專門給農家過事待客壓面的加工點,壓面的機械檔次視各村的情況而定。加工點的人都是村里的能巧人,和面加水的比例,面壓幾遍筋道柔韌,都熟稔于心,閉著眼睛也能壓出地地道道白細如絲的面條。
一過晌午,請的大廚就帶著他的刀勺圍裙來了,打下手的人有眼色,趕緊架火起鍋。大廚開始燷肉炸豆腐,雞蛋要攤得薄亮如餅,生姜要切成細末。臊子面,燷臊子當然是重頭戲。肥瘦相兼的豬肉快刀切丁,肥瘦分開。大鐵鍋內添菜籽油,燒至八成熱,倒入切好的肥肉丁,翻炒出油后倒入瘦肉丁,等肉變色后,再加入生姜末文火細燒。未幾,熱氣沿鍋而出,肉香撲鼻。廚師一邊和旁邊的人聊天,一邊隨手用勺一勾,挪開鍋蓋,熟練地旋入兩勺三勺農家醋,同時吩咐把火燒大,一邊翻攪一邊放入蔥段,倒入辣椒。鹽和八角、桂皮、香葉等調料的放入時間和數量多寡,大廚各不相同,有些大廚還有秘而不宣的獨家竅門,這也是各個大廚所做的臊子面各具特色的原因所在。燷臊子,看似都是鐵鍋翻炒,大廚的手藝卻在毫巔微末處見功夫。燷好臊子,再備配菜,哪些菜炒做底湯,哪些菜細細切做漂菜,大廚心里有數,手腳不亂,很快準備得停停當當。
第二天一大早,雞鳴起床,廚師先就位。專職燒火的人捅開火,兩口大鍋,一口澆湯,一口煮面。客人一入座,就要把熱氣騰騰的臊子面端上席。客人氣定神閑,一邊客氣著,一邊端起一碗臊子面,筷頭一挑,滋溜一吸,一碗面下肚,擱下碗又去端另一碗。扶風臊子面,湯汪面少,所以叫“一口香”。廚師把湯澆多,面卻只撈“一筷頭”,只要端的過程中湯不溢不灑就行了。只見席間香氣繚繞,碗碗臊子面色香味俱佳,讓人口舌生津,饞涎欲滴,真的是“湯清香遠銀線亂,金玉數枚玉箸橫”。看著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額頭見汗,直說“嫽扎咧”!廚師的手藝得到了嘉許,也高興得紅光滿面,一臉的皺紋笑得像一朵盛開的花。
扶風和岐山人同居周原大地,吃穿住行,自然有很多相似。岐山人也吃臊子面,但扶風臊子面和岐山臊子面在經歷了久遠歲月的沉淀之后,各有演化,也各具自己的特色。扶風臊子面湯清,沒有辣椒油,因此臊子面湯色金黃,岐山臊子面有大量的辣椒油,因此臊子面湯的顏色呈鮮艷的紅色。然后是所用漂菜也有區別,扶風臊子面的漂菜,以優質大蔥蔥白部分精心切制,入口細嫩微甜,比較溫和,而岐山臊子面則多用韭菜或蒜苗,辛辣刺激。由此看來,扶風臊子面更講求的是自然和原生態,因此扶風臊子面的滋味也更綿長。
我生于扶風長于扶風,從小吃扶風一口香臊子面長大,扶風臊子面是我心目中最正宗、最傳統的神來美味。扶風一口香臊子面在全國各地都有專營飯館。前幾年在深圳上班,跟幾個外地同事閑聊天,說起家鄉美食,在幾個同事的慫恿下,一起去扶風老鄉寬哥開在龍崗的東方宮面館,吃最正宗的“扶風一口香”。面一端上桌,幾個同事便吃得不亦樂乎,還叫著“再上再上,別舍不得錢”。凡是來扶風的旅人游客,不吃幾碗扶風的一口香臊子面,哪能算來過扶風呢?
有人說,扶風的一口香臊子面,臊子是主味,是靈魂,有人說,一口香也是吃面條,應該是那細如銀絲的面條是靈魂,有人說湯寬面稀,讓人齒頰生香的滋味全在那碗湯里。要我說,扶風一口香的靈魂,應該是周原大地的皇天后土,綿長的風,悠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