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中,王 鑫,馮 凱
(1.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心臟驟停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1]。美國和加拿大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顯示,院內心臟驟停患者即使在自主循環恢復后,死亡率仍高達55%~71%[2]。心臟驟停自主循環恢復后的臨床表現、病理生理統稱為心臟驟停后綜合征[3],包括腦損傷、心肌功能障礙、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損傷和持續誘因性病變[4],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臟驟停后,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昏迷甚至死亡,其原因為缺血引起的大量神經細胞受損[5]。院外患者發生心臟驟停后,即使被活著送至重癥監護病房(ICU),但患者隨后死于腦損傷的概率也高達68%。院內患者發生心臟驟停的死亡率也有23%[6]。滲透性脫水藥物甘露醇具有預防腦疝形成、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等作用,廣泛用于治療急性期腦水腫[7]。有研究報道,甘露醇治療腦出血療效較好,可有效降低腦水腫風險,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8]。因此,本研究中構建了大鼠心臟驟停模型,觀察24 h內分次給予甘露醇對大鼠復蘇后腦水腫及大腦中動脈血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儀器:SAR-830AP型小動物呼吸機(美國CWE有限公司);DMT620M型有創動脈監測儀(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BX53型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公司)。
試藥:腎上腺素(美國Sigma公司,純度為99.99%,批號為20165487);甘露醇(批號為30215497),維庫溴銨(批號為11024587),純度均為99.99%,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動物:成年清潔級雄性Wistar大鼠60只,體質量為250~300 g,購自重慶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動物生產許可證號為SCXK(渝)2018-0003,動物使用許可證號為SYXK(渝)2018-0027,動物質量合格證號為10425712。試驗期間所有大鼠均飼養于清潔級動物房內(溫度為18~25℃,相對濕度為60%~70%),動物自由取食、飲水,光照/黑暗交替(12 h/12 h)。本研究符合動物倫理學要求。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只Wistar大鼠分為假手術組(A組),模型組(B組),甘露醇(0.5 g/kg)6 h組(C1組)、12 h組(C2組)、18 h組(C3組)、24 h組(C4組),每組10只[9]。試驗前至少禁食不禁飲12 h,參考文獻[10]的方法制作改良后的窒息性心臟驟停模型。將大鼠固定于手術板上,監測平均動脈壓(MAP)及心率(HR),行氣管插管,連接SAR-830AP型小動物呼吸機,根據大鼠胸廓起伏及呼吸是否抵抗調節通氣頻率,經右股靜脈輸注乳酸鈉林格液0.01 mL/(g·h),股動脈接換能器監測動脈壓及HR穩定10 min,于窒息前5 min靜脈注射維庫溴銨0.1 mg/kg,使大鼠呼吸肌處于無力狀態,同時給予肝素500 U/kg抗凝,待大鼠無自主呼吸后夾閉氣管導管,直至心電圖和有創動脈監測儀示心電機械分離或心電活動消失,且MAP<20mmHg(1 mmHg=0.133kPa),8 min后行心肺復蘇,首先經右股靜脈插管注入與大鼠體質量相關量的復蘇液(腎上腺素40μg/kg),同時松開夾閉的氣道,行機械輔助通氣,并行胸外按壓(按壓頻率200次/分,按壓深度為胸廓前后徑的1/3),動脈波形恢復、且MAP>40 mmHg為按壓有效,自主循環恢復(MAP>60 mmHg,HR>250次/分)為復蘇成功,1 h后結扎動靜脈,縫合皮膚,拔出氣管插管,完成建模。C1組、C2組、C3組、C4組大鼠建模成功后即緩慢靜脈注射0.5 g/kg甘露醇5~10 min,且每隔6 h給藥1次,即C1組給藥2次,C2組給藥3次,C3組給藥4次,C4組給藥5次;A組大鼠只進行麻醉和氣管插管、股動靜脈置管,不予夾閉氣管及心肺復蘇;B組大鼠不予任何藥物。
大腦含水量:各組大鼠在末次給藥后45 min,分別以稱重法測定左側及右側大腦半球前1/2部(視交叉前)的腦含水量。腦含水量(%)=(濕重-干重)/濕重×100%。
大腦中動脈血流速率(VMCA):試驗末期,采用皮氧分壓檢測儀檢測大鼠VMCA,連續檢測1 h,并做好記錄。
神經功能評分:建模24 h后,對大鼠進行神經功能評分[11],根據分值判斷其神經功能受損情況。分值越高表明受損越嚴重。
腦組織病理結構:試驗末期,處死大鼠,取大鼠腦組織,生理鹽水漂洗后置甲醛水溶液中固定,48 h后取部分腦組織制作蘇木精-伊紅(HE)染色切片,顯微鏡下觀察大鼠大腦結構病理變化情況。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描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SNK-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A組比較,B組大鼠大腦含水量和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升高,VMCA顯著減慢(P<0.05);與B組比較,C1組、C2組、C3組、C4組大鼠大腦含水量和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降低,VMCA均顯著加快(P<0.05)。詳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大腦含水量、動脈血流、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n=10)Tab.1 Comparison of brain water content,VMCA and nerve function scores of rats in each group(±s,n=10)
表1 各組大鼠大腦含水量、動脈血流、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n=10)Tab.1 Comparison of brain water content,VMCA and nerve function scores of rats in each group(±s,n=10)
注:與A組比較,a P<0.05;與B組比較,b P<0.05;與C1組比較,c P<0.05;與C2組比較,d P<0.05;與C3組比較,e P<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A,a P<0.05;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B,b P<0.05;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C1,c P<0.05;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C 2,d P<0.05;compared with those in group C 3,e P<0.05.
組別A組B組C1組C2組C3組C4組劑量(g/kg)1.0 1.5 2.0 2.5大腦含水量(%)67.92±0.23 72.43±0.29a 71.79±0.24b 71.26±0.24bc 71.04±0.21bcd 69.38±0.23bcde大腦中動脈血流速率(cm/s)257.92±11.23 172.03±10.29a 187.99±11.14b 204.56±12.74bc 221.07±12.55bcd 239.77±11.93bcde神經功能評分(分)5.12±0.73 15.83±0.89a 13.19±0.94b 11.56±0.79bc 9.22±0.95bcd 7.87±0.93bcde
A組大鼠腦組織細胞結構完整、排列整齊,未見出血及炎性細胞浸潤;B組大鼠腦組織細胞排列松散,且部分細胞呈點狀壞死,細胞邊界不清,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出血和水腫明顯,C1組、C2組、C3組、C4組大鼠腦組織出血、水腫面積和點狀壞死數量隨給藥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詳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腦組織病理結果(HE染色,×200)Fig.1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brain tissue in rats in each group(HE staining,×200)
心臟驟停后引起腦損傷的機制非常復雜[12],可能是心臟驟停后,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引起神經功能受損,其損傷機制包括興奮性氨基酸積累、氧自由基損傷、細胞內酸中毒等一系列反應[13]。通常在心臟驟停后4~6 min內發生,且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14]。腦水腫是心臟驟停后的常見癥狀,當患者發生腦水腫后,顱內壓升高,導致進入大腦的血流量降低,腦細胞供血不足,從而引起部分腦死亡發生缺血性壞死[15]。本研究中構建大鼠心臟驟停模型后,大鼠VMCA顯著降低,且病理結果顯示,腦組織水腫和壞死明顯,表明心臟驟停后大鼠腦組織供血不足,引起細胞缺氧壞死,從而出現水腫和壞死等癥狀。顱內水腫發生后,顱內壓增高,血液流入顱內,導致損傷加重。因此,發生心臟驟停后,及時降低顱內壓,恢復大腦供血,對于降低大腦損傷具有重要意義。
腦水腫發生早期,水腫擴大發生率較高,過早使用甘露醇可能會導致組織間液向血漿轉移,導致水腫加重,因此多在心臟驟停6 h后使用甘露醇治療[16-17]。本研究中,每6 h對大鼠尾部進行1次甘露醇靜脈注射,發現各劑量大鼠腦損傷均得到緩解,壞死細胞和水腫區域均顯著減少,大鼠腦組織含水量和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降低,表明大鼠水腫減輕,其神經功能趨向于正常。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甘露醇治療后,大鼠VMCA顯著加快,大腦供血恢復,防止了損傷的加重。每隔6 h對大鼠多次給藥,效果較好,即在24 h內分5次給藥,可有效降低大鼠腦水腫面積和恢復大鼠神經功能,加快大鼠VMCA,恢復其腦供血。提示24 h內多次給藥的方式可能有助于大鼠腦損傷的治療。
綜上所述,甘露醇對大鼠心臟驟停后引起的腦水腫具有明顯治療作用,可有效恢復神經功能,其可能是通過降低顱內壓、恢復大腦供血來發揮對大腦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