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內江市建設工程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四川內江 641000)
市政工程是保證城市正常運轉和安全的建筑類基礎設施的總稱。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水、氣、暖、人居環境、亮化、公眾娛樂等多種公共設施,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的基礎保障。在當前公眾對于城市的需求功能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市政工程的規模和體量也在不斷擴大。在諸多的質量影響因素中,材料質量是基礎,也是關鍵。當前的工程施工材料在檢測和控制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存在安全隱患,需要有關單位加大該領域工作力度,不斷夯實材料檢測與控制工作基礎。據此,本文先從開展市政工程施工材料檢測控制價值意義出發,探討其中的不足之處,提出具體的控制措施,以供參考和借鑒。
①科學地確立市政工程施工材料的組合配比。當前的建筑施工材料種類繁多、規格多樣,在不同的工程建設中會有多種的組合配置方案,在造價成本上差異較大。因此開展材料的控制和檢測,就是在既定的工程質量標準約束下,找到最優的配比方案,以合理地確定材料成本造價,提升工程的經濟效益,讓材料的使用量控制在科學的范圍內,減少鋪張浪費。例如在公共交通道路建設的施工過程中,要確保施工材料的強度水平,就要用到混凝土材料,而在混凝土配置時,在確保強度的前提下,盡量選用灰劑量較低的混凝土,而瀝青路面的鋪設施工中,就要盡可能地使用油量始終的瀝青進行鋪設。在最終的設計方案確定后,還要通過一系列的檢測手段來確定方案的實用性和合理性,確保材料的使用效率,努力壓降工程施工的項目成本;②可以全面深入地評價材料特性,做到物盡其用。通常情況下,材料評估要按照規定的檢測程序,運用一定的工程測試方法,對施工中的原材料、半成品等的性能參數和質量表現做出一個客觀全面評價,按照既定方式來對每項材料進行抽檢或者全面檢查,以確保進入施工現場的材料性能良好,質量過硬。
在市政服務要求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市政工程的工程量和施工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對于施工材料的需求也相應地提升。涉及土木建設中的各類工程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大量的材料進入施工現場后,施工管理部門面臨著檢測、評價、控制等方面的巨大工作量,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影響到市政工程的總體質量,通常體現在以下幾點:
施工項目部對于市政工程的整體施工方案設計不具體、不長遠、不科學,對于所需的施工材料包括鋼筋、混凝土、砂石、水泥、鋼板、結構件等材料的用量、規格、型號等沒有合理的確定,經常出現采購的材料與實際需求不符的現象,材料需求計劃經常性變更,這也與施工項目部和采購項目的協調配合不到位有較大的關系。同時在材料進場后,施工監理單位沒有全面落實好質量檢測的責任,對于一些重點材料未按照監理規范對其進行重復抽樣檢測,對于材料和質量保證文件沒有全面詳細檢查,為不合格材料進場埋下隱患[1]。
現場需要的材料數量較大,但是在材料的轉運輸送、擺放、保管、檢查等工作上,現場管理人員沒有進行全面科學的計劃。對于材料保管的放置都缺乏統一的安排,任意擺放,轉運時不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導致鋼材腐蝕、水泥受潮、材料跌落損壞、材料失火等安全事故和工程事故頻發。造成大量的材料損耗,一些材料的性能改變,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2]。同時還存在材料質量檢測把關不嚴的問題。施工材料的質量通常都有國標、行標等規范標準的約束,但是很多施工單位在檢測設備上的投入不足,檢測力量薄弱,一些材料的性能無法準確地通過檢測手段反應,有些施工單位的規則意識和法律理念淡薄,故意省去一些檢測工序,為偽劣材料的進場打開方便之門。
基于市政工程施工材料的檢測和控制工作的開展,一少部分工作人員的材料質量管控意識有待加強,材料的檢測和質量控制措施效果不顯著,無形之中加劇市政道路工程安全隱患問題的發生概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材料檢測和控制人員崗位職責不清、質量控制意識薄弱。管理人員與施工人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降低市政工程施工質量水平;②崗位職責不清、質量控制意識薄弱的影響,使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隱患問題層出不窮,加大了施工風險。
針對市政工程施工中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一般有鋼材類,如鋼筋、鋼板;硅酸鹽類,如水泥、砂石、混凝土;瀝青類,如瀝青混合料、土木和工程塑料類,如木質材料、填土、電線電纜、燃氣、排水管道材質等。開展檢測的項目也通常是圍繞這些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來展開,通常包含物理特性如密度、含水量、孔隙比、吸水率、耐熱性、抗凍性、密實度、導熱性、抗剪、抗拉和化學特性如防腐蝕、焊接難易程度等。常用到的檢測設備有水泥恒應力壓力試驗機(如圖1所示),動彈儀靜態電阻應變儀、土壤密度計、重型觸探儀、灌砂法容重測定儀等,圖1所示就是常用的混凝土水凝恒應力壓力試驗機。

圖1 混凝土水凝恒應力壓力試驗機
科學嚴密的制度是確保材料檢測控制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保證,只有制度詳實,合理科學、執行有力、責任清晰、獎罰分明,壓力傳導到位,各個工程部門的施工材料相關崗位責任都認真履行,才能確保以后的材料檢測工作落到實處。因此,建設單位要會同施工、監理單位協調配合做好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把責任壓實,同時開展監督考核,做到獎優罰劣,營造紀律嚴明的材料管理環境[3]。
市政工程材料的設計和應用人員應及時獲取最新的材料檢測標準規范,掌握材料檢測的前沿技術,更新與完善施工單位對材料控制的相關準則要求,對材料設計方案也要做到與時俱進,保證材料設計與最新的工程施工要求相匹配。例如混凝土的配比上,應當全面分析與了解配比中所需的原材料的特性參數,包括水泥、砂石、添加劑、摻合料等,確保其質量符合工程施工要求。與此同時,對拌和環節的工藝做好控制,如配合比的確定,以此來保證混凝土的剛度強度和延展性都達到相應水平。在檢測的技術和流程上也要不斷地優化完善,檢測隊伍的專業水平要在不斷培訓學習中提升,施工單位應當結合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確保他們的專業技能始終符合質量標準的要求,對于檢測程序要做到合理、簡便、準確、合規。在施工單位進行材料質量的初步檢測后,相關的監理等部門也要開展材料質量的復檢,做到過程完整、程序規范、工作可控,建設單位也可以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檢。
在完成相關的檢測之后,有關單位要做好檢測準備、過程、結果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匯總、分類和保管,進行統一集中管理。分門別類設置材料信息檔案,實行對材料質量的常態化監管和動態控制,一旦發現有檢測不合格的材料,要及時地通報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堅決杜絕問題材料進場,并及時追查問題材料的來源,對同類材料再一次開展抽檢、復檢,舉一反三,把問題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對于已檢驗驗收的材料,應當根據品類、規格、參數、出廠日期、保質期和功能特點進行分類有序存放,做好材料的防塵、防潮、防火等防護工作[4]。及時開展材料調度,確保材料在有效期內使用,減少材料浪費。同時也要對檢查設備定期更新維護保養,確保其性能正常發揮。
工程材料質量影響到整個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果,檢測控制隊伍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并積極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手段,嚴格按照相關檢測標準和程序認真地對市政工程施工中使用的各種材料進行檢測,確保整個材料檢測過程能夠實事求是,檢測結果能夠可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