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梟
(中鐵建昆侖地鐵投資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地鐵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不僅承擔著人員交通運輸的任務,還承載了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區域標志。地鐵站出入口的設計、美觀和科學實用,都可以直接影響人們對連接地面和地下空間紐帶——地鐵的直觀印象。
成都市地鐵5號線一二期工程線路全長49.018km,共設置車站41座,線路呈南北走向,穿越4個主城區及2個郊區。撫琴站和青羊宮站分別位于金牛區和青羊區,均屬于建設開發配套成熟的中心城區。選擇這兩個站點進行研究,是因為兩站的出入口和風亭樣式定位分別為標準站和重點藝術站,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
撫琴站為南北向布局的標準兩層島式車站,在車站的四個象限共設置4個出入口。出入口整體風格現代簡約,在與成都既有線路出入口保持統一風格的情況下,又加入了5號線的特色,從色帶(5號線線路色)、造型,以及雨棚處的芙蓉花燈盤造型來詮釋5號線的獨特文化內涵。
撫琴站整體造型沿用了既有線路的流線坡面造型,口部的鋼梁進行了圓角處理,后部鋼梁進行了斜向處理,讓整體方案更加靈動更加生活化。頂部芙蓉花燈盤造型,呼應了5號線“芙蓉錦繪”的裝修主題,最大限度突出線路的“識別性”。下部落地的弧形鋼梁處設計印花鋼板造型,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又體現了5號的文化特色,同時增加建筑“趣味性”[1]。側面使用透明的玻璃幕墻,起到很好的采光和導視作用,這對于光照不太充足的成都來說非常實用,尾部也加入弧形玻璃造型,增強了整體方案的“通透性”。撫琴站A號出入口實景圖如圖1所示。
青羊宮站為南北向布局的地下兩層島式車站,與13號線采用L型通道換乘,共設置4個出入口。車站東側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羊宮和文化公園,車站和出入口裝修設計以此為依托進行有針對性的打造,定位為重點藝術站。出入口整體風格為現代化的仿古樣式,從造型和顏色上與青羊宮古建筑保持高度一致,識別性強。頂面造型借鑒青羊宮斗拱的形式進行提煉和簡化處理,立面采用棗紅色的古建筑標志性色彩圓柱造型和灰墻相搭配,局部做鏤空處理表達虛實交錯的感覺,加以玻璃幕墻鑲嵌,在整體仿古形式中又能感受到一絲現代氣息,與站點周邊古建筑群交相輝映、和諧共存。青羊宮站D號出入口實景圖如圖2所示。

圖1 撫琴站A號出入口實景
我國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可持續性發展,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沒有放眼未來,使所有作品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揮效益,這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弊端。地鐵站出入口及環境景觀缺少美感,基本上都是照搬照抄,盡管吸取了國外公共設施的優點,但是沒有合理展現其優勢,只是簡單的抄襲,沒有充分考慮這樣的公共設施是不符合該城市的發展定位和使用需求的,最終無法充分體現城市美感和文化氣息得不到充分體現[2]。
必須關注到的是,雖然地鐵站出入口及其周邊環境景觀的數量與城市建筑相比占比不多,但是它展現了城市文化和品位,深深地融入城市居民生活出行的常態之中,濃縮整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精華,因此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圖2 青羊宮站D號出入口實景
地鐵車站是人口集中度特別高的交通建筑,在出入口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使用功能。具體步驟為:①通過預測客流計算出疏散乘客需要的最低出入口寬度;②根據客流方向、用地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出入口數量和位置。此外,設計方案必須滿足高峰小時疏散要求,并能有序組織人流進出站或換乘需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
出入口的安全性要靠車站總平面設計時出入口的位置與車站公共區的連接關系來保證。出入口通道將客流引導進站后,必須確保人流組織順暢,應盡量縮短通道,且不宜出現大于90°的彎道,要能保證人流視線的暢通。如果是換乘車站,還需要單獨考慮客流流線組織,減少客流交叉。
針對上述要求,在建筑設計時,要有足夠的照明設施來確保照度,以此減弱人們身處地下封閉空間的不安心理;要有足夠寬度和疏散能力的扶梯,確保突發事件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站內人員的安全快速撤離;還要有明確的導向指示標牌和防洪防澇保障設施。
出入口作為地下車站與外部空間的連接紐帶,有“門面”的作用,理應具有視覺上的高度可識別性,能夠快速吸引乘客并幫助其做出正確判斷。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在于通過對出入口造型、材質、顏色等方面的變化運用,既能體現出交通工程現代、簡潔、動感的特點,又要展現出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色,還不能過于復雜而導致視覺上沖擊太強烈[3]。不僅如此,線路較多的特大城市在注重可識別性的同時,還要注意各線路出入口形式的統一性。
以人為本早已成為設計的基本原則,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高速增長,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地鐵出入口應該適當超前考慮設計標準。一般情況下車站站廳到地面的提升高度在10m左右,接近于住宅的4層樓高度,因此,要充分考慮出入口扶梯的數量,乘客出行更加便利,特別是對老少人群會更加友好。對于特殊的殘疾群體,還要單獨設置無障礙電梯,條件受限的出入口,也應在樓梯邊安裝無障礙牽引設備。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投資是相當大的,國內綜合造價約每公里7億元,因此經濟性是工程建設中不可回避的話題,它無關于經濟實力,而是避免對社會資源造成浪費。在滿足可識別性、舒適性等個性化要求的同時,應該從材料工藝等方面入手,推薦選用常規材料和成熟工藝,進行模塊化處理,這樣既能保證工期又能控制成本,還兼顧出入口的統一性和可實施性。
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投入,軌道交通的里程、線路、車站數量都在快速增長,出入口也就成倍增加,不可回避的是,需要考慮出入口與周邊建筑、環境乃至整個城市的關系。一般設計原則是弱化出入口的體量感,減少突兀感,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環境中,使人們的視覺舒適度得到不斷提高。關于此,可在造型上做得簡潔、靈動,材質上選用輕巧、明快,視覺上做到通透、潔凈;另外,條件受限的地段,應盡量考慮將車站出入口與周邊建筑相結合,減少用地和拆遷[4]。
城市步行系統與地鐵出入口實現方便有效的銜接,可以使客流量得到不斷增加。城市郊區地鐵出入口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設置P+R停車場,可增大地鐵對郊區進城客流的吸引力。火車站、公交站與地鐵出入口進行有效的換乘銜接,可以緩解人流集中的壓力,不斷提高運營效益。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時還應充分考慮共享單車等新型交通工具,適當加大出入口站前廣場,以便于吸納該部分的出行客流。
綜上所述,地鐵站是提供給乘客快速出行的交通空間,出入口設計應以方便、舒適、潔凈、寬敞、高效為目的,以適用、經濟、美觀、簡潔、明快為原則,同時兼顧文化性和辨識度的特點。本文通過對成都市地鐵5號線撫琴站和青羊宮站的出入口及景觀設計調查,進一步對我國地鐵站出入口及環境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對設計要點進行總結歸納,要在其外表和形態上能夠讓人賞心悅目,不斷提高實用性、舒適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地鐵載運功能,減少城市交通壓力,同時提升市民出行的效率,展現城市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