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觀

《太空牛仔》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扮演的杰出試飛員領導一群老練的宇航員深入太空尋找一顆裝備了核武器的衛星進行修復,這顆衛星是由蘇聯發射到太空的。這畢竟是虛構的電影藝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具有這一情節的影子。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都曾計劃在太空部署核武器,只是與美國相比,蘇聯的行動更進一步。
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已經擁有了隨時準備發射進入軌道,攻擊美國的核武器系統。這種核武器將低空飛行導彈和核彈頭結合在一起。它是這樣設計的:武器從蘇聯本土發射,然后脫離軌道對美國進行核攻擊。最重要的是,導彈不是飛越北極到達美國本土,而是橫越南極地區,從“后門”到達美國。
蘇聯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就開始了激烈的太空競賽。當時,僅僅把某個物體送入軌道本身就已經是一個重大成就。而過了沒多久,美蘇雙方都開始擔心對方會配備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威力巨大的核導彈。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數年之后,蘇聯在這方面的發展領先一步。當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夸口蘇聯在太空領域已經處于優勢地位。1961年8月9日,赫魯曉夫聲稱:“你們(美國人)沒有5000萬噸級或1億噸級的炸彈,而我們已經擁有比1億噸級威力更強大的炸彈。我們能夠將宇航員成功送入太空,我們還可以用能夠被發射到地球任何地方的新型武器來取代他們。”
沒有人對此有懷疑,這位蘇聯領導人所說的就是核武器。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美國和蘇聯都竭盡全力監控對方的核能力。為了能夠偵察到蘇聯發射過來的洲際彈道導彈,美國開發出了地基和空基兩套預警系統。
美國最早的一套預警監測系統名叫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簡稱BMEWS),即將高性能、遠程雷達部署在西半球的北部邊緣,面對北極,組成一個巨大的雷達預警網。當時美國認為蘇聯的導彈和轟炸機最有可能越過北極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因為這是從蘇聯到美國距離最短的路線。
美國希望至少能夠提前30分鐘獲知蘇聯的核打擊。在這半小時之內,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將命令轟炸機從中西部的空軍基地全部出動,同時美國領導人下令發射陸基和海基導彈,對蘇聯進行大規模報復性打擊。
美國的威懾方案并沒有對蘇聯起到“震懾”作用,相反蘇聯人開始尋求更加快速的攻擊方式,即使美國屆時能夠監測到,也會為時已晚。蘇聯專家經過計算后認為,將導彈發射到一個“壓縮軌道”,這樣導彈將沿著低軌道路線飛行,美國的監測系統就難以發現。導彈將在地平線上空爆炸,此時美國的雷達波才會發現導彈。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在太空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蘇聯的第一枚可投入使用的洲際彈道導彈是SS-6。如果按照常規彈道軌道發射,導彈將會以相對垂直的路線升空,上升到距地面1200英里的高空,在太空飛行一段距離后,再重返大氣層,沖向目標。這樣在發射后幾分鐘,不斷上升的導彈便會進入美國的雷達監測范圍。這時,美國的早期預警系統就會發現導彈,并且發出警報。
相比之下,將導彈發射到低軌道高度,它會以相對平緩的角度上升,無論如何不會上升到距離地面15 0英里以上的高空,這樣,直到導彈差不多命中目標時,它才會被雷達發現。正如蘇聯專家所預測的那樣,美國的預警時間減少到只有5分鐘。然而,即使只有這么短的預警時間,如果來襲導彈從北極上空進入美國,美國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仍然會起作用。不過,美國的防御系統存在重大漏洞,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還無法監測到來自南方的導彈。在這種情況下,從發現導彈到作出反應的時間可能只剩下區區幾秒種。
1962年3月,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聲稱蘇聯的導彈“不僅能夠越過北極攻擊美國,而且還能夠從另一個方向攻擊美國”。他警告說:“蘇聯的新型導彈能夠從海洋或其他預警設施無法安裝的區域飛行。鑒于洲際導彈的優異性能,預警系統已經失去了它的重要性。由于美國無法及時發現蘇聯導彈,因此不能夠采取任何措施對其進行攔截。”
當時蘇聯至少準備了三種導彈方案。第一種近軌道導彈是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切洛梅在UR-100洲際彈道導彈基礎上設計出來的。蘇聯于1961年3月16日開始研制這種兩級導彈系統。第二種導彈來自著名設計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他于1960年開始從事全球導彈一號(GR-1 ) 的研制工作。GR-1是科羅廖夫月球計劃推進器的一部分。
科羅廖夫設計的三級導彈系統GR-1 重117噸,可以攜帶2 2 0萬噸級的核彈頭。第三種導彈來自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楊格爾,他設計的R-36-O導彈于1962年4月16日批準進行開發。R-36-O導彈是以SS-9超重量級洲際彈道導彈為基礎設計的,屬于三級導彈系統,裝滿燃料以后重達180噸,其攜帶的核彈頭相當于200萬至300萬噸TNT炸藥的威力。
在1965年初,三名設計師都制造出所需的硬件,不過他們設計的導彈系統并沒有進行試射。蘇聯戰略火箭部隊認為楊格爾設計的導彈系統最有前途,于是停止了其他兩種導彈的研究計劃。楊格爾設計的導彈很快就制造出來,在秋拉塔姆導彈試驗場進行了試射。按照操作規程,R-36-O導彈將通過發射井發射。在秋拉塔姆導彈試驗場,第二試驗局從1965年12月開始領導了導彈的一系列試驗工作。

科羅廖夫設計的GR-1導彈

1966年,聯合國《外層空間條約》簽署
R-36-O洲際彈道導彈使用其第一級和第二級到達軌道高度,當每級燃料耗盡后,它們將被拋棄。導彈的飛行軌道一般遵循向南、靠近極地的路線。在穿過極地地區后,導彈將向北飛行,越過南半球,同時使彈頭處于攻擊美國中部地區目標的軌道上。如果傾斜的角度稍微高些,彈頭將會擊中美國西海岸的目標,而如果傾斜的角度稍微低些,彈頭將會擊中美國東海岸的目標。
蘇聯的一系列導彈試驗都受到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嚴密監視,也與美國估計的情況相符。蘇聯的這種軌道導彈于1965年至1966年最終成型,于1967年完成試驗,在1968年首次部署。在這個時候,聯合國已通過1884號決議和《外層空間條約》,禁止世界各國在太空部署核武器和其他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蘇聯人認為,只要在文字方面做做文章就可以繞開聯合國的有關決議和條約。所以,蘇聯馬上就將其軌道武器系統命名為“部分軌道轟炸系統”,簡稱FOBS 。蘇聯的理由是:聯合國的有關決議和條約禁止部署軌道武器,而我們部署的是“部分軌道武器”,它并沒有完全進入太空軌道,所以國際條約對這種武器沒有約束力。
因此,蘇聯仍然在繼續研制FOBS,并在秋拉塔姆西部一處地點修建了18個FOBS導彈發射井,于1969年8月25日建立了第一個FOBS作戰營,后來又建立了兩個作戰營,一起組成第98導彈旅。就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FOBS并不是一種精確的武器,它擊中目標的誤差率在3 英里以上。因此這種武器不會被用于摧毀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或其他需要直接命中才能摧毀的目標。
但是,美國的戰略規劃者和決策者認為,FOBS將被蘇聯人用來扮演“探索者”的角色,這種武器系統可能會被用于摧毀華盛頓特區的大量指揮與控制中心,例如白宮和五角大樓等,美國將因此失去核反擊能力。不過,FOBS的威脅并沒有持續多久。很快,蘇聯的專家們研制出先進的潛射彈道導彈,將它們裝備在潛艇上,能夠更方便、更隱蔽地攻擊美國。到了70年代后期,美國和蘇聯開始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FOBS的使命已經接近終點。美蘇兩國于1979年簽訂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但它一直沒有獲得美國參議院批準。即使如此,兩個超級大國還是按照條約的規定,裁減核武器數量。該條約特別提到了SS-9 FOBS,認為這種武器屬于裁減范圍:18個導彈發射井中的12個必須拆除,其他的改作他用。
但是蘇聯人的行動拖拖拉拉。直到1982年,蘇聯才開始拆除FOBS設施,將導彈退役。到1983年2月,最后一枚FOB S導彈退出現役。1984年5月,蘇聯開始從發射井里拆除導彈,蘇聯的軌道核武器計劃就此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