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直播越來越普及。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6.17億,占網民整體的62.4%。在網絡直播中,電商直播、真人秀直播、游戲直播等所占比例靠前。
蓬勃興起的直播產業在增加就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管理上的難題,其中就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的難題。
在電商直播領域,一些發布于平臺的視頻直播帶貨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售假和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但是由于直播帶貨這一行為本身的特性,知識產權的權利方在維權時往往取證麻煩且困難,有時還達不到效果。例如,直播帶貨中銷售方往往會有很多購物鏈接,而且每個鏈接可能有多個賬號,在維權過程,侵權方銷售金額有多少往往很難確定。且在直播帶貨中,很多主播在用戶下完單之后會將商品下架,如果不能即時通過截圖等手段保留證據,事后很難再固定證據。
在游戲直播、真人秀直播中,經常出現對圖片、音樂、影視作品版權的侵犯。由于網絡直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特點,同樣存在證據保存和追溯困難的問題。而且由于此類直播活動的商業變現模式復雜,如何確定其非法獲利金額,以及其是否屬于“合理使用”,往往也是難點。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要如何保護知識產權呢?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早在2016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就發布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網絡直播平臺有義務對其傳播的內容、彈幕、評論等進行監管,突出了平臺的主體責任。針對近年來直播活動中出現的亂象,2020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廣電總局相繼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來加強對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的引導規范。2021年3月1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又發布了《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從網絡交易經營者、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四個方面對直播等網絡交易進行約束,并明確在直播領域,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對網絡交易活動的直播視頻保存時間自直播結束之日起不少于三年。這些規定為網絡直播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重要助力。

“網絡直播并非法外之地。”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直播平臺應按照《電子商務法》規定履行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根據《電子商務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提供原始合同和交易記錄,拒不提供或提供虛假記錄導致事實無法查明的,電子商務經營者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這一規定有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給知識產權權利人帶來的維權阻礙,使知識產權權利人全面獲賠有據可依。
同時,針對網絡直播營銷中售賣侵犯知識產權產品等問題,應依據《商標法》《專利法》,重點查處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假冒專利等違法行為。
關于直播中對圖片、音視頻內容“合理使用”的問題,曹磊表示:“在使用音樂作品方面,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構成合理使用,因此,主播在網絡直播平臺上免費演唱已經發表的歌曲屬于‘合理使用;在使用視頻方面,應首先判斷視頻是否屬于作品,如果屬于作品,主播僅播放視頻片段或以視頻片段為相關資料,則有可能屬于‘合理使用,反之則有可能涉嫌侵權;在使用賽事直播畫面方面,由于目前賽事直播畫面是否構成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業界尚存爭議,因此很難判斷其是否構成侵權。”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現實中很多直播主播的變現方式是先吸引流量,然后通過電商、廣告、游戲、內容付費等方式變現。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如何界定“合理使用”的邊界,切實保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仍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