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逸麟
當我們在談論知識產權時,我們在談論什么?一幅畫?一段代碼?一枚商標?從一個產品設計到一項科技發明,作為人類創造力的體現,知識產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著社會進步發展。在2020年11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保護知識產權作出了重要定論——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頂層設計的完善,以及全社會對于知識產權保護重要性認識的提高,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成為了檢察工作中的重點之一,對檢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此,上海市檢察機關在市檢察院、市檢察院第三分院,以及浦東、徐匯、普陀、楊浦、靜安、閔行等區院試點,專門成立了集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檢察職能三合一的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日前,本刊記者采訪了浦東、徐匯、普陀三家試點檢察院。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上海檢察機關在知識產權保護檢察中的打擊犯罪之矛與服務主體之盾。
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被犯罪分子所利用。知識產權的案件已從最初的店面假貨銷售上升為利用網絡銷售的專業犯罪,甚至出現了服務器在境外,貨款利用虛擬幣結算的犯罪方式。
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主任戈亮具有十余年的知識產權案件辦理經驗,深知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的變化之快。戈亮告訴記者,近年來部分知識產權犯罪呈現出團伙化、產業鏈化的特點。面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交易手段隱蔽化的趨勢,戈亮表示:“需要正面壓力,嚴肅證據標準。”
除了檢察官們熟悉的商標類案件與著作權類案件這些“老面孔”外,在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部分較為陌生的領域,侵犯商業秘密類案件就是其中之一——商業秘密凝聚了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創造的智力成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司法實務中,侵犯商業秘密案件數量較少,認定難度較高,并往往伴隨一定的爭議,這些特點為知識產權檢察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雖然如今在商業秘密的判斷上依然過分依賴鑒定手段,但在檢察機關的主動作為下,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的辦理將逐步形成成熟體系。隨著《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臺,商業秘密的司法保護或面臨根本的優化——《刑法修正案(十一)》從立法設計上加強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了商業秘密刑事立法體系,也為司法工作帶來了新的指導。
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專業性問題多的特點,而且往往同時涉及行政執法、刑事追訴或民事追責。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的出現,探索了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辦案模式,在形成知識產權辦案新格局的同時,對于檢察官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除了“老本行”刑事檢察職能以外,在履行民事與行政相關檢察職能時更是需要積極學習,不斷打好“知識補丁”,強化綜合司法,以應對日新月異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件。
面對各種各樣的侵犯知識產權類犯罪,檢察機關如何積極面對變化,創新迎接挑戰?顯然,拓展知識邊界成為了強化司法能力的必要要求。記者了解到,針對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犯罪的各類特點,各試點區院積極開展定期教研,討論與培訓,同時完善相應專家庫,全面增加檢察官對于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的知識儲備。為了進一步提高侵犯知識產權案件辦案能力,上海檢察機關不僅在提高檢察官的個人能力上下功夫,更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刑銜接機制,形成合力。
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借助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深化了行刑銜接機制。普陀區檢察院與該區市場監管局銜接,對于可能涉及犯罪的案件線索,在移送公安機關的同時報送檢察院。檢察機關接到線索后提前介入偵查工作,與公安機關互相配合。另一方面,對未達起訴標準的案件,則由檢察院反饋到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處罰。自此形成了有移送有反饋的較為完善的機制,并且已形成了專人對接的模式。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轄區內案件樣本多,如張江科學城與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高科技公司集中,知識產權保護類案件多。為此,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采取專人專辦的方式,統籌力量,在提高辦案效率與調整辦案節奏方面培養出了自己的方法,把證據的問題解決在了批捕前或批捕中,保障起訴過程的順利進行。由于浦東新類型案件眾多,該院更是積極展開了針對新類型案件的探索。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趙銳表示:“例如地理標識的認定問題,匯編作品的相關權益,都會為工作帶來探索成長的空間。”
徐匯區人民檢察院利用漕河涇檢察辦公室的優勢,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需求。探索如何增加檢察剛性,以案件為軸增強辦公室的專業化能力。同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與行政機關、公安、法院簽署了《關于加強徐匯區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四方協議》,積極獲取線索,主動作為,豐富知產辦公室的相關職能。在民事與行政方面,進一步建立共享機制,意在突破目前已有的模式,更便利地獲取線索。目前,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正在辦理一批具備指導性的案例。
阿伯拉罕·林肯曾說:“專利制度就是給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要保持天才之火的旺盛燃燒,權益的保護必不可少,對于以利益作為驅動力的企業來說更是如此。知識產權檢察不僅要打擊犯罪,也要保護主體——如何立足本職,服務好企業,是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實際價值的體現。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積極回應各類市場主體保護創新營商環境的現實需要,探索綜合運用刑事和民事手段加強對企業商業秘密的司法保護。在服務主體的過程中,為企業堵漏建制,保護企業與企業家的合法權益成為了知識產權保護檢察的一大探索方向。
2020年,上海市普陀區檢察院就已經與轄區內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司法機關共同簽署了《普陀區互聯網企業合規共識框架》,通過合規共識框架與產業聯盟,使得轄區內的中小型互聯網企業可以得到司法機關與其他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幫助,形成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普陀區人民檢察院以長風基地為主體,排摸了轄區內企業,形成了數據庫,以此為樣本進一步進行治理工作。
為了更好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在“三合一”的辦案模式下,應及時對企業進行合規管理、合規經營的提示。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李琪提出了他的理解:“三合一”辦案模式能夠有效打破職能機關和企業之間的壁壘,一方面要起到提示、預警的作用,防范企業因涉訴而影響正常經營;另一方面要將檢察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中,為新時代檢察工作尋找標桿與界限。
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則將宣傳重點放在中小企業切實關心的問題上,利用常態化的案例發布機制,提示企業合規風險,告知企業如何維護權利,努力做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結合區位特點,研究制定傳統品牌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網絡版權、音頻音像版權等知識產權合規清單、刑事法律風險提示。同時立足檢察職能,通過調研走訪、檢察建議的方式,督促、協助知識產權權利單位、侵權單位建立完善企業合規制度,提示在知識產權創造保護中盡到合理審慎義務。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向社會發出的明確信號——創新的成本不會落空。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工作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工作具有突出的緊迫性。隨著宣傳工作的到位,司法保護的加強,知識產權類案件數量也將大幅增長。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作為檢察機關,向內增強實力,向外構建合作,將打擊與預防同時進行,是利用檢察工作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的必要基礎。
不可否認的是,知識產權保護檢察仍然處于亟須探索的階段,無論是案件來源、相關專業知識還是相關流轉機制都存在著一定的成長空間。知識產權保護檢察的成長伴隨著行刑銜接平臺的進一步搭建,新案件的研究探索等綜合成長過程。隨著工作的逐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檢察會為科技強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