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恒元
2020年5月的某一天,市民小謝玩手機時,在網購平臺上看到某名牌手機的價格非常便宜,只要855元。小謝雖然心動,可是又擔心上當受騙,便詢問了店員為何如此便宜。店員稱這些手機都是體驗機和展示機,所以便宜些,且都是未拆封的原裝正品。
放下心來的小謝就點擊了購買。2天后,收到手機的小謝馬上拆開快遞,發現手機的底部有一個很大的缺口,就懷疑手機有問題,并迅速撥通了該手機品牌的官方客服熱線,才得知購買的手機原來是假貨。
醒悟過來的小謝馬上報警。警方經偵查發現,該品牌公司已經多次接到客戶電話,反映買到的手機有做工粗糙等問題,結果查詢下來都是假貨。這些假冒手機的發貨地都是同一家手機店。順著線索,警方在手機店當場抓獲被告人金某、沈某皓、沈恒某、沈佳某等四人。
據被告人交代,四人是親戚關系。2012年,金某與沈某皓共同出資開設一家手機店,并陸續叫上沈恒某、沈佳某來店里工作。2018年底,金某和沈某皓商量開網店販賣某品牌手機。但是,金某并沒有獲得該品牌授權銷售資質,那么貨源從何而來呢?
2019年8月起,四人通過二手交易平臺等渠道,對外收購帶有該品牌注冊商標和圖案的舊手機、手機屏幕、后蓋、耳機、外包裝盒等相關配件,四人每天翻新5—10部手機,之后再通過網店,以該品牌正品手機的名義對外進行銷售,經審計,店鋪的銷售金額達34.5萬余元。
近日,經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徐匯區人民法院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被告人金某、沈某皓、沈恒某、沈佳某等四人有期徒刑三年至一年不等,并處罰金十萬元至一萬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