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

高科技企業提前布局6G

環繞地球的低軌通信衛星網絡
近日,英國電信集團首席網絡架構師尼爾·邁克萊對6G通信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掀起了業界關于將通信衛星引入6G網絡的討論。尼爾·邁克萊認為,6G將通過“5G+衛星網絡”來實現,即在5G通信系統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以實現全球信號覆蓋。該系統有望在2025年投入商用。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未來應用于6G通信網絡的衛星,將是低軌通信衛星。
按照軌道高度的不同,通信衛星可以分為低軌通信衛星(LEO)、中軌通信衛星(MEO)和高軌地球同步通信衛星(GEO)。LEO的軌道高度為500千米—2000千米。
GEO在通信、電視轉播等方面的應用已經趨于成熟,但它的缺點比較明顯,例如體積和重量較大,不易小型化,需要大型火箭來發射,發射準備時間長;只有一個軌道面供這類衛星運行,可容納衛星的數量有限;衛星信號難以覆蓋地球的兩極;衛星距地球遙遠,通信延時長,頻譜利用率低;等等。
相對于GEO系統,LEO系統有諸多優勢。對用戶而言,LEO的信號傳輸延時短,損耗小,數據傳輸效率較高;衛星內置的通信設備的重量、體積和發射功率,與陸地上的移動通信終端(例如手機)相差無幾,還可以與陸地通信系統兼容;多顆LEO組成的星座可以實現全球信號覆蓋,真正做到無縫連接。對運營商而言,LEO的體積較小、重量較輕,利用先進發射技術可以實現“一箭多星”同步發射入軌;系統頻譜利用率較高,容量較大。另外,蜂窩通信、多址發送、點波束、頻率復用等新技術,為LEO接入手機通信網絡提供了保障。
因此,LEO系統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前景的移動通信技術之一。隨著衛星制造技術的升級和市場需求的逐漸擴大,LEO系統的發展方興未艾。
據英國《衛報》報道,尼爾·邁克萊等專家倡導的LEO系統,其實并不是新興技術。衛星通信技術(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一種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從而進行兩個或多個終端之間通信的技術。衛星通信具有覆蓋范圍廣、通信容量大、信號質量高、組網迅速、便于實現全球無縫連接等諸多優點,被認為是建立全球個人通信網絡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手段。
把衛星應用于移動通信網絡,始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通信衛星,設計和功能較為簡單,由于當時人們對衛星移動通信技術的理解不夠深入,以及移動終端小型化的技術不夠成熟,因此,該技術只能用于車輛和飛行器的通信,不能支持大量的小型終端用戶。
在之后的數十年中,很多研究機構和高等學府對衛星移動通信開展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衛星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為了實現全球通信,相繼有多個LEO系統被開發出來并投入運行。比較有代表性的LEO系統是銥星(Iridium)和全球星(Globalstar)。本世紀初,銥星、全球星在運營費用、終端成本、數據傳輸速率等方面都不占優勢,難以普及,只能應用于緊急救援、海事通信、軍事通信等特殊領域。
如今,情況有了很大改觀。航天科技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衛星研制、量產和發射的成本。衛星通信資費的降低和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催生出每時每刻的互聯網接入需求和大數據需求。面對廣闊的市場,LEO這項“老技術”迎來復興,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按照英國電信集團專家的規劃,LEO系統主要由空間段、用戶段、地面段、公用及專用網絡等4部分組成。在若干太空軌道平面上布置多顆衛星,由通信鏈路將多個軌道平面上的衛星聯結起來。整個星座就如同連成一體的大型平臺,可以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窩狀服務區,每個服務區內的用戶都可以接受至少1顆衛星的服務,用戶的手機隨時可以接入通信系統。LEO可以在用戶段直接與單一的地面終端(手機)連接,也可以通過地面關口站與公共網絡連接。
隨著5G技術的日益成熟,包括3GPP、ITU在內的國際標準化組織都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著手研究LEO與5G網絡融合的問題。業內的一些企業和研究組織已經開啟星地一體化研究工作。
從5G向6G的過渡階段,將是LEO與地面通信網絡實現互補及融合的過程。這既需要利用地面基礎設施,也需要衛星運營商的配合。先行一步的國家將設立專門的天地一體化通信運營機構,或者將其融合到傳統運營服務體系中。
在企業界,波音、空客、亞馬遜、谷歌、“臉書”和SpaceX等公司已經紛紛投資LEO領域,提出了OneWeb、Starlink等十余個LEO系統方案,提前布局6G通信網絡。根據這些方案,未來5年內全球將有2萬余顆LEO進入太空,從而完成6G的太空組網。
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LEO系統存在一些缺點,例如需要的衛星數量較多,由此造成地面控制、維護系統比較復雜。對通信而言,影響較大的問題是波束切換和星間信號切換。
LEO相對于地球高速運動,使得手機終端在通信過程中,需要頻繁地切換波束和衛星。以銥星為例,其最小的切換時間間隔為10.3秒,平均切換時間間隔為277.7秒。
手機通信實現波束切換需要一系列信號指令,頻繁切換加重了系統的信號指令負荷。切換越頻繁,“掉線”的概率就越大。銥星系統在運行初期的切換成功率只有85%,后來經過改進,達到92%—98%,這與陸地移動通信系統的切換成功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信號切換發生“掉線”的主要原因,是早期LEO系統的帶寬資源無法滿足要求。隨著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通信系統信號處理能力提升,帶寬增大。從目前運行的銥星二代、全球星等LEO系統的使用情況來看,困擾早期LEO系統的“掉線”率高等技術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為LEO的普及掃清了障礙。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通信衛星使用的無線頻譜,目前仍無法覆蓋一些有遮擋物的區域。在城市中,遮擋物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在早期的6G通信網絡中,衛星將主要向無遮擋物的偏遠地區提供信號,這樣可以大幅減少地面基站的建設和維護成本。在城市中的室內等區域,還必須依靠基站來實現信號覆蓋。
未來一段時間,LEO是對地面通信網絡的有效補充,試圖用LEO完全取代地面基站,在短期內是不現實的。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不依賴地面基站的衛星通信系統,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

未來6G網絡需要通信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