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2020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的速度仍然保持在2.3%,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圖/視覺中國)
《檢察風云》: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大家對此都很關注。作為來自經濟領域的專家,您覺得這個目標實現有多大把握?
張兆安(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我也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目標是增長6%甚至是以上。我覺得這個目標的確定是符合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
要達成這個目標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疫情的狀況。去年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確實在一定時期內對中國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由于我們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非常精準、非常及時地予以應對,因此比較好地化解了疫情給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去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仍然保持在2.3%,也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國家,是很了不起的成果。今年從各個國家帶來的各方面信息來看,下半年全球疫情假如有所好轉,那么對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形勢可能會有所緩解。
第二個因素,就是去年經濟增長2.3%。今年的目標是6%,說明今年是在去年經濟發展速度比較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樣看6%的預期也是合理的。
第三個因素,我注意到,政府報告中說要確保這個增長水平,實際上已經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了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今年國家在“六保六穩”方面,會推出更多的方針政策。比如:政府報告中,對于小微經濟企業,去年推出的很多減稅政策今年還會繼續推進。此外,在國內大循環過程中,國內大市場制定了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比如,今年還會不斷推出提振消費的新措施;還將通過對新基建、新城鎮化建設等方面擴大投資,促進一系列民生問題的解決,為經濟增長提供基礎性條件。
《檢察風云》:您覺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綱要草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邵志清(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中央委員、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到的兩個亮點:第一個亮點是,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所以,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國內大格局怎么來建設,雙循環的格局怎么樣來暢通?第二個亮點是,數字化的發展。上海今年也提出了城市全面數字化轉型,并且提出了三方面內容,即經濟、生活以及治理的數字化,這恰好和國家層面講的內容是完全貼合的。
《檢察風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增進民生福祉,其中有一個數字是說人均的預期壽命再增加一歲。您作為生命科學界的人大代表,對這個目標的設立怎么看?
李林(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醫學壽命,它其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發展水平。預期壽命的增加,與很多因素有關:第一,和生活水平有關;第二,和生態環境水平有關;第三,就是和醫療水平有關。
就生物學而言,人類也是一種生物。大體上人類基因相近,那么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目前肯定不是指基因改變。我認為更多的應該是優生優育、提高醫療水平及生活水平。事實上,我們現在醫療水平好的城市,它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或超過部分發達國家水平。所以,把全國的預期壽命增加一歲,實際上是要求提升國家綜合實力。
《檢察風云》:在今年上海代表團的全團會議上,您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主題,作了審議發言,并提出了相關內容的起草建議。請介紹下您本次帶來的議案和建議情況。
張兆安:本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我一共帶來了六份建議,個人認為其中有一份對于我們信息化時代建設非常重要,就是《關于保障重要數據跨境流動的建議》。
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的跨境流動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貨物、服務、人、資金流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數據在跨境流動中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數據要存儲、傳輸或應用,這些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被截獲或篡改等操作風險;第二,如果數據跨境流動不受限制,那么很有可能對本國的數字經濟產業造成一定的損害;第三,對政府實施執法權造成一定的阻礙:對于跨境數據交流,如果要到境外執法,那么取證會相對比較難、執法成本會相對比較高;第四,跨境數據流動搞不好會威脅到國家主權和安全問題。
那么,如何保障我國跨境數據能夠“流起來”而且還要“流得好”?我提出了以下相關的建議:第一,建立相應完善的法律法規;第二,開展重要數據的分類分級管理;第三,組建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評估體系;第四,盡快形成國際合作互認“白名單”;第五,將《全球數據安全倡議》轉化為有關立法。
《檢察風云》:去年您向全國人大提交了一份完善不動產登記的若干建議,推動了事關老百姓切身問題的解決,收到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本次您重點關注的是哪方面問題?
邵志清:我今年提了兩件議案和六個建議。我這里介紹一下“新發展格局如何率先構建”的話題。我們國家在“十四五”規劃里提出“要推動實施區域重大戰略”,現在推動的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這里面,有組團式搞區域建設發展的,也有黃河、長江流域開展保護合作的。
我認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國際大循環,頂層設計很重要。沿海地區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從建立經濟特區到自貿試驗區,在逐步對外開放中率先實現了發展。就未來國內大循環發展格局而言,它們有最好的條件和基礎;同時就對接國際大循環而言,也是一個開放的前沿。因此國家層面應當考慮制定沿海地帶的國家戰略。比如:當前相關地區資源配置還不夠合理,對港口和交通布局需要國家層面的統籌與規劃。產業方面也是如此,統一完善的市場體制還沒有完全地建立起來,黃河、長江環境保護的協同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這個層面的問題,需要國家加以頂層設計、予以統籌解決。
《檢察風云》:大家注意到,在加強前瞻性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是您的重點關注方向。去年您就重視生物醫學大數據安全問題提出了建議,今年您是否繼續關注這個話題?
李林:生物醫學大數據安全的問題,是我近幾年一直關注的問題。現在國家對大數據,已經不只是關注生物學大數據了,而是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層面去考慮這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數據安全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數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我們現在很多生物學的基礎大數據產生于中國,但是這些數據沒有被很好地用起來,或是說有的在國外的大數據中心平臺上,如果別人“卡”住你,這就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另一方面,現在大家都知道大數據里面還涉及了不少個人信息。這個問題也被提升到了國家安全層面。
當然,解決上述問題,國家會有一個頂層設計或方案,我也會繼續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