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卓樊
作為高校培養優秀學生的載體之一,社會實踐活動在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方面一直以來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社會實踐活動被各大高校作為提升學生基礎理論與綜合素質的主要抓手來推行,深受廣大師生的肯定與歡迎。
近年來,高校學生社團開始逐步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社團在高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以其專業性、多樣性、親民性、新穎性等優勢,逐漸成為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團體的中流砥柱和組織主體。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社會實踐中的引領作用,我們對江蘇省部分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現狀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相關調研,并提出一些旨在創新學生社團活動形態,提升社會實踐活動效益的可行性建議。
隨著社會實踐活動在高校的普及,學生社團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員提高專業學識、完善個人素養的優勢日益突出。
當前,作為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主要組織形式,學生社團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各高校學生社團數量快速增長,社團類型也逐漸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化發展局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江蘇省平均每所高校正式注冊的學生社團數量達75個以上,平均參加社團的學生達5000人以上。
從社團種類來看,高校學生社團一般分為思想政治、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文化體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以及其他類別。
從社團規模來看,各高校人數較多的學生社團類型主要為:文化體育、志愿服務及學術科技類。
從人員構成來看,學生社團主體成員為本科生,約占社團總人數的70%,其中以一二年級學生居多,占本科生人數的80%以上,而三四年級學生僅占20%不到。
從入社目的來看,出于培養個人興趣的學生約占33%,出于學習相關知識的學生約占29%,出于擴大人際關系的學生約占24%,出于打發時間的學生約占5%,出于其他目的的學生占9%。
從活動形式來看,各高校學生社團活動以思想教育、文娛晚會、專業競賽、公益走訪這幾類為主。
學生社團的蓬勃發展,不僅有助于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有助于豐富高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完善個人修養。
高校學生社團開展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使學生在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將課堂上所學內容靈活運用于實踐中。這些實踐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此外,多數高校通過推進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理論培訓及組織科學發展觀相關知識的學習,切實引領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提升思想覺悟,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為綜合素質過硬、思想覺悟較高的優秀人才。
各高校學生社團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向專業能力的持續轉化,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技能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例如:語言類社團通過組織會員到小學、中學教外語來豐富學生們的語言知識;興趣類社團通過對舞蹈、歌曲、相聲等一些傳統藝術表演能力的培養,來豐富學員的業余生活;科技類社團通過展示高新科技成果來喚醒青年人對知識和學習的渴望。
根據相關調研數據發現,在高校學生社團中有90%以上的學生社團組織過多次社會實踐活動。但是,在這其中,僅有20%左右的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其宗旨或專業相關。
從活動頻率來看,各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平均次數達3次/年。
從活動成員構成來看,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主體成員為一至二年級本科生,約占總體人數的85%,三四年級本科生分別占總體人數的10%和5%。
從活動目的來看,想鍛煉實踐能力的學生占27%,出于服務社會目的的學生占20%,想要擴大人際關系的學生占19%,僅將其當成畢業必修課程的學生約占21%,出于其他目的的學生占3%。
從活動內容來看,高校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有以下幾類: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游覽參觀、專業實踐、勤工助學及一些其他類別。其中,志愿服務類和游覽參觀類活動為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首要選擇,占活動總量的60%以上;社會調查類活動緊隨其后,占18%;勤工助學類及專業實踐類活動數量較少,僅占14%和6%。
根據調研數據分析發現,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頻率較高,但參與活動的主體卻比較單一,僅以一二年級本科生為主。
此外,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僅將社會實踐活動當成畢業需要完成的課程去簡單應付,草草了事。針對活動內容而言的調研發現,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類型較為豐富,但活動內容數量分布不夠均衡,實用性、專業性社會實踐活動數量較少。
目前,各高校學生社團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學生社團缺少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體制。社會實踐活動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受交通、天氣等不可抗力的影響。當遇到比較特殊的社會環境或地域文化時,高校學生社團由于缺乏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體制及相關條例,無法在短期內組織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常會出現缺乏具體實踐目標和規劃的情況,從而導致學生社團在更深入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一些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實際意義。當前,越來越多的學生社團開始常態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但是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比較空泛,缺乏創新力度和實際意義。
三是高校對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支持力度不足。多數高校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往往通過委派班干部或學生干部作為實踐團隊領導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社團的社會實踐活動和運作機制未做出明文規定,許多學生社團對社會實踐活動缺乏積極性,存在一些敷衍了事的現象。
就學生社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出現的上述問題,特提出以下改進和優化建議:
一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完善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體制。一方面,高校要積極與當地企業、學校等實踐基地和單位進行密切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可根據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實際發展情況,完善有關社會實踐的管理條例,并安排專業的指導老師對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統一管理。
二是創新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形式,豐富學生社團社會活動內涵。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社團根據不同實踐地點及不同實踐受眾的需要,提高實踐活動創新力度,豐富活動內容。同時,還可以定期舉辦學生社團之間的交流活動,促進彼此之間分享值得推廣的組織經驗和成功的社會實踐案例。
三是完善社會實踐活動評優制度。現階段,各高校均已具備體系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評優制度,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評優時,可將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評優對象中。從活動成效、活動專業性等多方面進行考察,為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設立獎勵機制,如:“學生社團十佳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社團十佳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等。
學生社團作為豐富高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肩負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重大使命,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高校社會實踐中所占比重逐漸升高,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規范的體制出發,充分利用社會有效資源擴大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的規模和影響力是當務之急。相信在社會、學校、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越來越務實,不斷創新學生社團活動形態,提升社會實踐活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