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康友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行業也利用信息技術開始了教學改革探索工作。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針對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通過趣味性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與難點,提升小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本文通過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基本要求,針對當前我國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現狀,提出幾點有效地互動整合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整合創新
在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背景下,將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行業,不但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對信息不夠敏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整合,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熱情,提升知識學習能力,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提升小學生語文教學效率和信息化應用程度,實現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一、信息技術融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趣味性。原有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形式單一、枯燥,呈現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很難發揮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因此,將信息技術整合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信息化手段,以多媒體視頻、聲頻以及圖片的形式,靈活進行課堂教學,增加語文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實效性。在當今時代,為實現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發展,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過程匯總要注重實效性,切忌形式化。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將最新的信息資訊傳遞給學生,并教會學生探討有效的學習辦法,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知識學習,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第三,輔助性。在明確信息技術在當前教學的明顯優勢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于信息技術的教育優勢,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小學語文教學。在日常的教學中,要讓教師更加全面認知信息技術的教育作用,抓住信息技術給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帶來的機遇,全面推進課程融合,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二、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現狀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整合教學,是全新的教學形式,因此,有些教師不能熟練掌握和應用融合教學方法,致使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及認識誤區。
部分教師不熟悉電子設備在文件下載過程中容易出現病毒感染、甚至損壞的現象,致使課件不能正常使用,同時對計算機也會存在計算機損壞的風險。另外,還有一些教師不了解語文基礎素養,致使在融合教學過程中,過于關注班級中優等生,而忽略了對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的關心,容易打消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甚至傷害到學生自尊心,容易激發小學生的逆反和抵觸語文學習心理。同時,也有一些教師在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過程中,沒有實現完全融合,一般還處于播放課件的階段,而這種象征性的信息技術應用并不會全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也不能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沒有將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還有一些教師,在整合教學過程中,沒有事先做好備課工作。在課堂上,也只是播放課件或視頻的方式來代替知識教學部分,而不重視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要求,致使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學習成績退步比較明顯,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辦法
第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為了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例如,在《觀潮》一課的教學中,此篇課文是描寫錢塘江潮來前、潮來中、潮來后的情景,然而因班級很多學生都沒有看過潮水,所以對漲潮時畫面以及聲音沒有直觀感受,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搜索錢塘江的景色以及漲潮時的視頻、音頻或圖片等,通過播放這些生動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文中的壯觀場景,帶給學生全方位的試聽感受、仿佛帶領學生置身于錢塘江一樣、親身體驗那大氣磅礴的錢塘江大潮。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融合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景物的描寫,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景物的氣氛,通過課堂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并展開自己的想象力,跟著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去透徹理解文本內容。
第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提升學習自主性以及思維能力。例如,在四年級上《走月亮》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朗讀文章,帶領學生感受課文的意境。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搜集一些月夜的圖片或者視頻,帶領著學生感受月光下夜晚明朗幽靜的場景,然后教師通過提問等互動形式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主旨。這種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語文教學的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三,拓展小學生的視野。小學課本內容涵蓋的知識相對有限,通過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整合信息資源,不但能給語文教學工作提供服務,還能拓展課本知識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語文課程學習效果。故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挖掘課本隱含的知識點,例如將景物的音頻、視頻以及文本音頻與課本知識呼應起來,將信息技術巧妙地應用到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能拓展小學生的視野,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上《蝙蝠和雷達》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入超聲波的概念,如可以通過視頻講解的形式讓學生對超聲波有個深入的了解,這樣不但能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還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第四,加強教學反饋。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容易出現上課不專注的現象,致使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在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教學過程的開展教學反饋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地來進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給師生的互動反饋帶來便利,通過匯總實踐一體化形式,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完美融合,讓教師準確地掌握到自己教學方法的直接反饋,并通過分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現狀,同時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效果。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并從學習過程出發,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情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推動素質教育工作不斷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龐睿.信息化背景下對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J].文學教育(下),2021(3):74-75.
[2]宿倩倩.淺析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5):55-56.
[3]朱燁.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4):29-30.
[4]吳琳.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