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強
文化具有凝聚力,只要文化不斷,民族就不垮,文化的傳承對民族振興有著重要意義。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心理基礎。培養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作為小學教師,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責無旁貸。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文化的載體也是多樣的,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也不是單一的。傳統節日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土壤。下面就在傳統節日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談談個人的體會和做法。
一、傳統節日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中的意義
第一,過傳統節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包含了對文化的高度認同,文化認同則源于對文化的認識了解。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如信仰、道德觀念、價值觀等。學生參加傳統節日的活動,可以從人們的言行中認識中華文化,在民俗活動中感受民族文化,節日的儀式中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文化認同感。
第二,過傳統節日有助于抵御西方價值觀的同化。眾所周知,現在大有洋節日泛濫之勢,這些洋節日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沖擊。洋節日夾帶著西方的價值觀和宗教內容,這些東西會侵蝕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如果一個民族讓外國的節日擊退了本民族的節日,那反映出其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文化侵略,長此下去,國民的價值觀將被同化。以過傳統節日為載體,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需要,是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是防止被西方價值觀同化的需要。
第三,過傳統節日有利于營造學習中華文化的良好氛圍。傳統節日有很強的儀式感,每一個節日都有相應的民俗活動,如果我們能夠組織學生過好這些節日,必定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在過傳統節日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形式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在過傳統節日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挖掘傳統節日中的科學因素
中國的傳統節日往往是飲食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每一個節日都有一種相應的食品和民俗活動。就食品而言,新會人年初一不殺生,中午吃齋,年初七煮“菜茶”,三月三吃雞屎藤糍等等。我們在組織學生過這些節日的時候,不僅僅是指導學生了解這些習俗,探討這些習俗的由來,學習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更加重要的是挖掘這些食品的科學性,例如年初一吃齋和年初七煮“菜茶”就是一種很科學安排。試想一下,按照傳統,除夕的團年飯必定是大碗酒大塊肉,如果年初一繼續是大魚大肉地吃,就很容易吃壞了腸胃,于身體不利。但是年初一不殺生,中午吃齋,就保護了腸胃,避免傷身。春節期間走親訪友,難免吃吃喝喝,幾天下來,腸胃負擔加重,甚至上火,到了年初七就煮菜茶吃,這也是一種養生文化。新會人煮菜茶的材料通常是馬蹄、紅蘿卜、芫西、芥菜、甘蔗、粉葛、番薯等,這些材料都有降火清潤的功能,所以初七這天吃菜茶起到調理腸胃的保健作用。三月三用雞屎藤作輔料制作食品也體現了中醫的養生之道。在南方,春季比較潮濕,從中醫的角度看,人體濕氣重,需要祛濕,雞屎藤就具有祛風除濕、消食化積之效。
祭祀是傳統節日中普遍的民俗活動,如拜祭祖先,懷念先賢,敬奉神靈、菩薩等。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把這些活動歸入封建迷信而給予否定,實際上也否定不了,因為歷經千百年而積淀下來的東西一定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我們要做的是挖掘這些活動里面的科學因素,來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愿望,是一種道德信念,是發自內心的感恩和緬懷,是對自然的敬畏。一個人懂得感恩,能緬懷先賢,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那他就有了向善的基礎。馮友蘭就說過:“行祭禮并不是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情感,所以禮的意義是詩,不是宗教。”例如端午節就寄托了人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緬懷、祛病消災、祈福、強身健體等美好祝愿,是進行愛國主義和生命教育的好素材。又如乞巧節,寄托了人們對純潔愛情的期待,指導學生認識牛郎星、織女星就滲透了天文知識的學習。另外,按照廣東的習俗,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姑娘們會擺下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在這個過程中就推動了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2. 欣賞描寫傳統節日的詩詞
伴隨傳統節日的還有獨具特色的中國詩詞,留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名句。例如春節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宵節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清明節的“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中秋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重陽的“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等。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詩詞,這是洋節日所無法比擬的,這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在每個節日到來前,我都會精選相應的詩詞,組織學生吟誦,指導學生欣賞。學生在吟誦、欣賞中感受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對古詩詞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文化自信。
3. 參與傳統節日的活動
多數節日都有相應的民俗活動,例如除夕守歲、清明掃墓、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讓學生參與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熱愛傳統節日的最直接的方式。有些節日活動可以組織學生直接參與,如元宵節制花燈、猜燈謎,三月三組織學生辨認雞屎藤,端午節包粽子,冬至做湯圓等等;有些節日活動可以組織學生間接參與,如端午節讓學生觀看視頻,感受賽龍奪錦的節日氣氛,清明節組織學生進行網上祭奠先烈的活動等。
4. 講好傳統節日的典故
典故是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節日典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節日的由來,領會節日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可以由老師來講解典故,讓學生完整、詳細地了解節日文化,也可以由學生來講典故。這種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打破教師的束縛,從多方面了解節日。
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組織學生過好傳統節日,弘揚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