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濤
文言文一直是我們國家古代文化中的一個璀璨成就。特別是我們國家領導人在走訪的時候曾經明確地指出:不應該把一些古代經典的詩歌文言文從語文課本中去除掉,而是應該讓學生去深入地學習這些古代經典文化,讓他們傳承中國的璀璨文化。
隨著教育工作的改革,我們國家的語文教材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即在課本里面增加了很多傳統文化部分。在這些增加的部分內容中,文言文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并將初學年段從五年級調整到三年級。雖然所選的文言文作品都是中國最經典、最美好的東西,但是由于諸多原因,很多孩子望“文言”而色變。究其原因,主要是古文離孩子的生活太遠,沒有親近感,再加上肢解般的分析更讓孩子覺得晦澀難懂,所以一看到文言就頭大如斗,興趣全無。
小古文,從字面意思上就是短小的、比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小古文的特點就是比較簡單易懂、很有趣味性,學生也比較喜歡。但是從教學工作來看,文言文的閱讀教學工作一直都是缺失的狀態。怎么讓小古文教學工作更具有效果,讓學生喜歡上古文學習進而去領悟文言文的魅力呢?小學階段引入一些淺顯易懂、有趣好玩的經典小古文,從小為孩子打下良好的文言文基礎,讓孩子獲得大量的文言語匯,深切感受漢語言的言語風貌。怎么樣讓小古文教學工作更具有活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呢?
我們都知道的一個道理就是一篇文章讀百遍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內涵。針對小古文的相關教學也應該引領學生去展開朗讀。應該是沒有任何負擔地誦讀,但我們誦讀往往千文一調,孩子怎么能不昏昏欲睡呢?如何讓小古文教學課堂的讀書聲充滿情趣呢?
一、像兒歌一樣讀起來
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兒歌是非常令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內容,兒歌朗讀起來輕快、順口而且節奏性也非常強。學生在朗讀兒歌的過程中會感到心情非常愉悅。針對這個特點,可以讓小古文朗讀像兒歌一樣具有節奏性。兒歌很有韻味。很多的文言文也大量使用三字、四字的形式來寫,我們可以借鑒孩子唱兒歌的節奏來讀小
古文。
蒙學中很多作品在格式上一般都是幾個字形成一句話,如《弟子規》和《三字經》。這樣的經典文章讀起來都是非常順口的。老師可以把這個朗讀變成兒歌的形式,這樣便于記憶。我們可以讓孩子打上節拍,然后讓他們進行朗讀。在節奏中進行經典文章的誦讀能夠讓孩子更具有活力,也能夠讓孩子對小古文的學習興趣更高。
二、吟誦,展現漢語言聲音的意義
有人說,文言文是一種音樂形式的語言形式,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音韻。所以在吟誦的過程中開展小古文學習是很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強學生對古文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很好地培育學生的語感。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吟誦講究的是抑揚頓挫以及語氣的強烈和節奏的快慢。把文章朗讀出來能夠讓文章更具有韻味,也能讓讀者領悟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吟誦小古文讓孩子深切感受漢語言的言語風貌,感受漢語言的聲韻美。因為漢語言不僅僅有字面的意思,更有聲音的意義。聲音的長短、高低、強弱都會有不同的意思。我們的傳統讀書方式——吟誦則是最佳方式。
比如,在《龜兔競走》這篇小古文中,老師就可以把每一句話的揚降聲調給標識出來,讓學生先去感受一下每一個字讀音的強弱。老師一定要帶著學生把每句話的升調和降調標注清楚,然后讓學生根據標注去進行誦讀。
在上面的《龜兔競走》一文中,我將一些字標成了紅色,旁邊標注了“?”,在讀的時候要短促,“速”讀的很短,馬上就能感受到小兔子像離弦的箭一樣,一下子就跑得沒影了;“努力 不 息”連續三個入聲字在一起,吟誦的時候會有頓挫感,這樣就能感受到烏龜一步一步吃力地向前爬的狀態了,這樣,我們在吟誦的聲音中就有了畫面感。學習這篇小古文,我除了帶著孩子吟誦,往往還讓他們進行手偶表演,他們一邊手舞足蹈、一邊誦讀小古文,很快就將這篇小故事都背下來了,回到家里都急切地表演給自己的家人呢!
故事熟讀成誦了,讓孩子繼續創編故事,想一想這只小兔子和小烏龜還會比賽嗎?故事又是怎么樣的呢?有的孩子寫道:“兔未敢再眠,食辣椒提神,終獲勝。”還有的寫道:“兔中道又眠,龜背兔,至終點。”更有的寫道:“龜行遲,習速滑,兔不及,復敗。”孩子的奇思妙想令我大開眼界,他們的文言天賦也因此激活!
三、誦讀形式多樣化、游戲化
在小古文的課堂上應當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開展誦讀,讓孩子盡情發揮、盡情聯想,讓課堂更有童趣、更有樂趣,孩子對小古文才會更有興趣。因此不拘泥于某種形式,套用歌曲旋律唱讀、手舞足蹈表演讀……當他們真正愛上小古文的時候,文言文的底子早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再閱讀文言文就水到渠成了。
如小古文《日月星》,有老師創意地套用歌曲《送別》的旋律“日則有日,夜則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孩子各種新奇的讀法應運而生:他們模仿機器人的聲調讀,用各地方言讀,以京劇唱白的方式讀,以教書老先生的方式讀,還不時作搖頭晃腦狀,這樣的課堂無疑充滿著無窮的歡樂和趣味。
學習小古文《日月星》,對于孩子來說,實在是沒有什么難度,孩子真真切切地體驗了誦讀之樂。這篇小古文,在表達上很有意思,除去日、月、星的具體描述外,就變成了三個事物之間進行比較的特定語言范例,這樣規范的文言語言形式,該讓孩子爛熟于心,并在實際的生活事例中得到靈活運用,成為孩子的一種語言思維方
式。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聚集到“次之”一詞,詩意地關注生活,尋找可以比較的三種事物,并用這樣的文言句式來表達。
“三者之中,___________ 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之,? ___________ 又次之。”
孩子比胖瘦、比速度、比年齡、比容量……他們樂此不疲地尋找事物進行比較,觀察視角打開了,語言也豐富了。
四、穿插故事調動學習興趣
學古文,講述一些背景故事也很重要。這一點,葉圣陶老先生也是極其贊同的。他們尤其喜歡一些美麗的、時尚的、動聽的故事來吸引注意力,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陋室銘》這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孩子先講述一下作者這篇文章創作的背景,讓孩子在領悟背景的前提之下帶著情感去進行古文的學習。通過這樣的環節讓孩子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文章的主旨和內涵。通過古文背景故事的了解提起孩子對《陋室銘》的學習興趣。
當我們把“讀、寫、練、講”都變成游戲,小古文的課堂怎能不情趣盎然呢?總之,不摳字詞,方能誦之有味;不拘寫法,方能意趣文生。
五、預測故事落實閱讀策略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三年級第四單元安排了一個閱讀策略單元——預測。預測,就是讀者根據線索去猜測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充分發揮想象,調動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預測后面故事的發展情節。
有些小古文故事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嘗試用猜讀的方式來教學,即一句一句出示課文,讓孩子或結合生活中的相似情境,或根據人物的性格,或對文本的故事發展走向,或對人物命運、作者的情感態度有意預設懸念,讓孩子進行預測,猜測事情的發展,同時訓練孩子想象表達,直到整個故事浮出水面,再來回顧全文,理清人物關系,進行整體建構。還可以適時引導孩子通過吟誦的方式走進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人物的狀態、動作、表情,在聲音的長短輕重中躍然而出,這就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奧妙所在。
六、利用句式范例提升語用能力
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善于模仿是他們的天性。比如,“女娃游于東海”(《精衛填海》)、“群兒戲于庭”(《司馬光)》學生明白這兩句講的是“女娃到東海游泳”“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通過這樣的句式,孩子很快就寫出“群兒放紙鳶于廣場”“姊妹尋秋色于郊外”……
還可以針對小古文中人物的性格來展開語言訓練,比如《性緩》《性剛》等文,先讓孩子預測人物會怎樣說,然后引導孩子根據古文里面涉及的人物性格特點進行語句的劃分和刪減。這樣能夠讓孩子在朗讀的過程中更加順暢和簡潔,也越來越有古文的氣息。孩子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也會更加高漲。
總而言之,小古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充滿趣味性,讓孩子在朗讀的過程中領悟文言文的語言。在揣摩語言的過程中培育和發展孩子的語文素養。當然,孩子創作的片段中有很多不通的地方,甚至還有古今混用、文白混搭的語言,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在不斷地語言積累和創作嘗試中,讓孩子喜歡上古文的學習,也讓孩子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這樣孩子在小古文的學習過程中會更加積極和活躍,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小學階段文言啟蒙教學實踐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20]GHB01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