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將課堂深度互動的效度落到實處,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從課前摸清學情,找準課堂深度互動的知識點;課中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理清課堂深度互動的知識線;課后深究小測,拓展課堂深度互動的知識面三個方面,探討把握學情對落實深度互動效度的影響。
關鍵詞:學情;深度互動;效度
學情是指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家庭環境、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的綜合。
課堂深度互動是一種生成的互動,它不僅關注語言和行為的交流,還有心理的交互。深度互動就是以積極的情感互動和高效的認知互動為核心,激發有效的行為互動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查內容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查的內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
特級教師靳家彥說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結合自身二十幾年的一線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想真正落實課堂深度互動的效度,就應該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維度全方位關注學情,這樣才能真正讓深度課堂落到實處。
一、課前多元化前測摸清學情,找準課堂深度互動的知識點
以往傳統備課的學情分析,只是把學習者認知基礎的分析單純理解為知識點的承前啟后,缺少對學生生活、學習及心理等因素的關注。這種對“學情”狹隘的理解,導致教學總浮于表層。為了找準學情,我在教學青島版五四制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信息窗之前對三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對“看到‘角字,你想到些什么?”這個問題,回答內容與數學無關的占40.5%,與數學相關的答案中與三角板有關占52%,與角分類有關的占7%。通過以上測試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積累了比較多的和“角”相關的經驗,這些經驗有的和數學有關,有的和數學無關,如牛角、羊角等。這些“角”對學生學習數學“角”可能會有正遷移作用,也可能有負遷移作用。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通過“談”角,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對角的想法。這樣有利于他們在傾聽中學會比較、分類,從而將數學角與生活角區分開來。突破教學難點的途徑和承載點是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操作、作品分類、交流辨析幫助學生構建數學中角的樣子。
再比如,對于量與計量板塊的教學,很多學生對于量的生活經驗積累程度參差不齊,如果新授之前布置一些諸如尋找生活中的“1米”和“1厘米”這樣實踐性的作業,學生在課前前測的驅動下會及時跟進經驗的積累,這樣就會縮小與同學之間的差距。
二、課中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理清課堂深度互動的知識線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完整、鮮活的個體,教學中學生的行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設計意圖進行,因此,真正的學情調研應是對課堂教學的高度關注。教師唯有通過認真的觀察和傾聽、課堂提問、針對性練習、小組討論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為,并以此為依據合理地調整教學問題和適時地調整教學進程;充分利用優生資源進行分層教學,從而落實課堂深度互動的效度。
例如,在青島版五四制“小數加減法”一課中,針對學生能夠正確遷移整數加減計算方法的學情,課堂上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主要通過“你有哪些發現”這個問題的交流,由學生自主歸納和總結。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既明白了算理,又加深了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再比如,二年級學習完平均分后,很多學生處于“照貓畫虎”階段,遇到題就用除法的現象大有人在。鑒于這種學情,我們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復習課,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加減乘除的意義及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課后深究小測,拓展課堂深度互動的知識面
“學,然后知不足。”新授課后,為了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我們要對學生的課堂小測、作業、日記、測試卷、實踐作業等進行分析調研,全面了解每個學生達到的知識能力水平,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練習課確定練習主題。課后有效關注學情,能幫助教師養成圍繞學情調整教學的好習慣,同時會使我們課堂的深度互動不再是“空中樓閣”。
例如,通過課后小測青島版五四制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信息窗2后的配套自主練習,我們發現簡單兩步問題主要存在學生解決兩步問題困難、數量關系不清、解題思路混亂幾種現象,深入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1)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不夠,無法順利實現獲取信息及數學化的過程。(2)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不能順利完成數學建模的過程。因此,我們決定在課堂上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著力做好理解題意的過程,幫助學生順利實現提煉信息及數學化的過程。(2)強化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教學時,要把分析法和綜合法二者結合起來,便于根據已知條件提供向問題靠攏的策略,使問題盡快得到解決。
身為教師,如果我們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從學情出發,教師在課堂上才會真正發揮引領者的作用,學生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從而真正提升課堂深度互動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