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400 甘肅省靜寧縣第一中學青春文學社 張瑞霞
某日出門急,匆匆去早餐店買包子,碰巧只剩地衣包子,便要了兩個。欣喜地咬下第一口,卻大失所望,皮兒厚餡兒少,同樣的材料,味道卻不再是小時候吃到的了。我們這兒把地衣叫“地然兒”,讀的時候舌頭微翹,帶著點兒化音。我默念著這個詞,仿佛想起一個遙遠的朋友,一瞬間,記憶的閘門被打開……

每年冬末春初,當人們一邊閑散地享受著農閑時光,一邊望著日頭計劃著開春的耕作計劃時,地衣已經敏感地抓住了春天的衣角。冬日里干癟易碎的小菌躲在草皮之下,努力汲取貧瘠的土地分配給它們的僅有的營養,然后慢慢膨脹開來,由一個個灰頭土臉的精瘦的“小老頭”,返老還童般圓潤、年輕起來,枯朽的軀體變得黑亮,只等我們去撿拾。
在我的記憶深處,每逢下雨,奶奶總要準備好幾個袋子,再準備好水壺和草帽,待雨停了,地衣被太陽曬上半天(不能曬太久,會干癟),就打發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去撿地衣。奶奶熟悉每一種植物的習性,雨剛泡過的地衣太過松軟,一踩便稀爛,經過風雨、扛過暴曬的地衣才稱得上好地衣,才能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每每到這個時節,村里便會出現集體撿地衣的熱潮。大人們忙著播種,便派自家的小孩兒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大孩子背著吃食,一手拿著袋子,一手牽著小一點的孩子,冒著鼻涕泡的小奶娃哭鬧著也要去,場面熱鬧非凡。山腳有溪流,地衣格外肥美。我們村分兩組——陰坡和陽坡,中間隔一條小河,陽坡日頭高,地衣不一會兒便干癟成黑渣渣。因此,陽坡的人總會在這個時節翻山越河。只為了那一捧地衣,被河水分隔的人們更加親密。
山野間早就散滿了拾地衣的孩子。我們彎著腰,都不用細看,只管伸手撿拾即可。地衣經過太陽暴曬后越發黝黑,底部是土黃色,拿到手中細看,又帶著深深淺淺的綠,煞是好看。有經驗的哥哥姐姐可不像我一樣,不論好賴,只管往袋子里撿,他們專門甄選地衣中的佼佼者。輕貼著草皮腐葉,開得如肥厚的木棉般飽滿,沒有被羊或者人踩過的地衣,才是他們的目標。
我哪里顧得上這么多,連同草葉、小石塊一起拾進去,有一次居然將同樣黑黝黝的羊糞蛋一起拾進去,奶奶洗地衣的時候大吃一驚,哥哥因此嘲笑我好久。我難斂好動之性,一會兒在山野里撒歡兒,一會兒和幾個小孩子玩“抱樹”游戲,或是在溪水里挖泥巴當炮彈,“啪”一下扔在樹干上,想象自己是炮兵……
鬧騰夠了就乖乖拾地衣,一邊撿一邊到處找好玩的。撥開冰草,黑紅相間的小蟲子慌忙邁出和蜈蚣一樣多而密的腳逃竄。蝸牛背著殼淡定地懸在葉尖上裝死。螞蟻在狗尿苔的褶皺中穿行,猶如在走VIP 通道。一只老鼠受了驚,蜷成一個球兒,我擺出彈玻璃珠的架勢,將它彈出老遠,然后裝模作樣地拾起它剛剛爬過的地衣。剛長出四肢的小癩蛤蟆蹦跶著逃跑,我默念一聲奶奶教給我的話,虔誠地為后面的大癩蛤蟆讓路。在鄉里人眼中,癩蛤蟆和蛇都是值得尊敬的,是莊稼的守護神,見了不能打攪,更不許虐殺。
當炊煙裊裊升起,狗吠聲和大人們吆喝小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穿過黃土高坡的溝壑時,我們滿載而歸,或走大路,或尋小道,比賽誰先到家。太過偏僻的林間小道是不敢走的,從小聽奶奶講鬼怪狼群的故事,對這山野,始終有些敬畏。
隔天便留一人幫奶奶淘洗地衣,其余人繼續去撿——我們家人多,通常要拾好幾天才能滿足過年的需求。洗地衣是特別費勁的事情。奶奶從后窯里拖出一年用不了幾次的大鋁盆,放在院子的陽洼地,我負責壓水泵,將水從水井里壓上來。待盆中水滿了,把地衣一股腦兒倒進去,然后開始攪動、揉搓,細細摳出藏在地衣褶皺里的泥土,如此反復四五次才能洗干凈。奶奶的手泡得通紅,在陽光下冒著熱氣,銀鐲子碰到鋁盆發出“叮當”的響聲。我也不敢閑著,把洗完地衣的水倒進小點的盆里,用來洗洋芋——奶奶說浪費任何東西都是有罪的,比如她說吃飯漏米下巴會長洞,給幼小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不但飯吃得一點不剩,碗也要舔得干干凈凈才覺得心安。
總算洗干凈了地衣,洋芋也被切成細細的絲,洋蔥、韭菜、蒜薹葉,切好備用。今年的豬肉,過油炸熟,挑了瘦肉剁碎,混著干凈鮮嫩的地衣,再混入切得整齊劃一的洋芋絲,放點自家種的大料。單單是餡兒就讓人垂涎欲滴,更別說包進面皮,蒸出包子,簡直要把人的舌頭香掉。這時候,家家戶戶都飄起炊煙,草木灰的煙氣里似乎都飄著地衣的香氣。
香噴噴的地衣包子出鍋了,必須先掰一點“潑散”在外面的墻上,這第一口據說是給去世的親人留的。爺爺奶奶說得神神叨叨的,我是不信的,我親眼看見螞蟻和雀兒將那點殘渣吃得一干二凈。或許萬物有靈,我們從自然中得到美味,但無法回饋,只能這樣表示心意。現在想來,老人的做法雖然有些迷信,但其中所蘊含的“人應常懷感恩之心”,卻是需要我們傳承下來的。
故鄉依舊在,地衣也依舊寂寞地等待著那些早已長大的孩子,我依舊可以吃到鮮嫩的地衣,可那縈繞在記憶里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地衣香,又該去哪里尋覓呢?
(指導老師 李新平)
簡 評
這是一篇追憶、懷念逝去的美好時光的文章。亮點是結構清晰,細節生動。文章按照拾地衣、洗地衣、蒸地衣包子的順序依次寫來,層次分明。文中各段的細節描寫生動形象。例如:用擬人手法寫地衣的復蘇,顯得靈動可愛;拾地衣過程中找尋到的樂趣,寫小蟲子逃竄,蝸牛裝死,老鼠蜷成球兒等,細細描摹出的畫面如在眼前。這些巧妙生動的細節描寫豐富了文章內容,讓讀者印象鮮明而深刻。
(付認老師)